关于胰岛素集采讨论的若干观点
发布时间:2021-8-16 09:33阅读:263
本人观点
一、关于通化东宝的成本优势
东宝二代成本大概全世界最低,除了地处县城,生产要素成本很低外,东宝将礼来的大肠杆菌表达体系31步工艺创新为16步应该是很关键因素。不知道31步变16步工艺创新能否用于东宝的三代产品,从目前看甘精虽然在老线生产,但是在去年没有大批量产的情况下(产量只有136万支),毛利率达到90.31%,与甘李大规模量产下的甘精(2020年产量近3000万支)毛利率93%相差不大,显示了东宝优秀的成本管控能力和水平。
二、摸石头过程很痛苦,但未必全是坏事
执掌公权力并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医保当局对胰岛素集采一直以来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应该不是一个相对容易的公共决策事项,因此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7月底座谈会也是摸石头的一部分。
一直摸石头对东宝股价来说不是好事,但对东宝公司来说未必是坏事,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更应该放轻松一点。目前任何假设性的问题都无法回答,也没必要回答。
三、品牌忠诚度(包括用药习惯等)与国产替代的关系
胰岛素市场的特点是总规模不小,患者众多。据估算,全国使用胰岛素患者约1000万-1600万人(不同数据来源),市场规模280亿元(医院患者端),人均年费用大约1750元-2800元。
相对月均费用多达几千元甚至上万的肿瘤或其他病种,患者个体大多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对于3000元以内的医药费用,即使没有医保,许多患者人群大都能够承受。这也是外资品牌对胰岛素降价幅度持相对乐观的原因之一,对于一部分长期使用外资品牌的患者来说,集采过后无论价格降幅多少,除非临床需要,也许都不会考虑更换品牌。
同时,糖尿病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或伴随其他病种,不排除一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中低收入患者或者对品牌观念淡薄的患者,最终会选择价格更低的本土品牌,这大概就是由于集采因素带来的国产替代机会所在。
医保局、医院(医生)、患者、外资厂商、内资厂商等多方博弈下,外资挟品牌忠诚度参与集采,大幅降价的意愿不会强烈;内资品牌通过降价吸引或换取患者数量有限,也没有大幅降价的动力。
无论是否集采,胰岛素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不可挡,集采会加速国产替代的速度。
四、胰岛素产品的价格体系
二代和三代应该维持一个基本的价格体系,也就是说各品种的下降幅度、产品价差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或合理的状态,集采过后也应该有一个价格体系再平衡的过程。
五、胰岛素价格的国别差异
各国国情不同,各国市场上的胰岛素产品价格差异很大,可以参照,但不能拿这个说事,更不能拿这个去预测集采能降多少。
朋友们的一些观点摘要
1、成本优势,是东宝最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2、用博弈的思维来考虑胰岛素集采。外资是否肯降价是关键,外资不降价内企降价是否能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也未必。三代不大幅降价,二代是否有必要降价?没这必要。没有市场份额的增加,权力和面子只值2%~3%。
3、真正的底线思维应该是:行业会不会死,公司会不会死,国产替代要不要做。集采相当于一次性利润折损,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市场的需求,落地后公司从新的基数开始增长,只要公司能增长,一次性利润的折损对长期现金流折现影响不大。
4、胰岛素集采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价格小幅下降,市场格局外资绝对大头不变或者外资小幅减少国产小幅增加。
5、国产想大幅提升份额不现实,哪怕大降价也不现实。外资靠降价挤压国产的份额,可能性也不太大,一来外资已经是绝对大头,这么做得不尝失。另外从医保局的角度讲,如果进一步扩大外资的份额,挤压国产,政治不正确,这种局面也不太可能出现。
6、个例:朋友亲属打十年礼来胰岛素,每年花费2500左右,全自费,这种情况要去换其他牌子,尤其是国产,是不可能的,全部报销都不可能,一年2500的花费没问题。
7、投资看长期,20年前制造业想替代国外品牌遥不可及。集采是一个信号,未来国产替代必然加速,有可能超预期。20年前大家用外资的彩电、手机和汽车,想国产替代不可能,现在回头一看,这种想法很荒谬。所以谁又能预测10年后医药股的国产替代速度呢?投资看大方向,大趋势。
8、放眼全球,眺望十年,中国能规模生产的产品最终都会价格一路下降,市场一路扩展,医药领域也会如此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