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投资者研究之九——比尔.米勒(Bill Miller)
发布时间:2021-8-16 09:09阅读:212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九——比尔.米勒(Bill Miller)

这是一位今年72岁的老人家,按理说,距离过去我整个系列的长寿投资者研究的那些长寿者们,在年龄上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认为,他的故事值得好好分享给各位好朋友们哈!~
我是很早之前就知道这位著名的投资者了,因为,他有一个令人惊讶的记录,那就是在连续跑赢标普500这件事上,唯一超过彼得林奇的人。
彼得林奇是跑赢标普500超过7年。(不是13年)
而比尔.米勒是跑赢标普500超过15年。
注意,不是整体跑赢指数而已,而是每一年都跑赢指数,目前,这个记录,公募基金经理好像就是比尔.米勒一位投资者。
你们仔细思考这件事,这个连续15年,每年都跑赢指数的成绩,他背后代表了什么?这里面很有想头的。
他至少代表一件事,米勒是一位充分开放,包容与时时进化的投资者。因为,15年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市场上,就会有某种风格大好,某种风格大坏,但是,他每一年都跑赢了。并且,持续15年以上。
这还意味着,他有很好的运气。
我之前一直想找资料好好研究,因为,这样的记录,在美国这个市场,可是算得上伟大了。因为,他之前不是私募基金经理,而是管理了数百亿美金,也就是上千亿人民币的公募基金经理啊。而且,是二三十年前的上千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啊?
什么概念呢?
中国90年代初期的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大概就是200来亿美金。
这么个概念,惊人不?
他管理这么大一个资金量,能连续超过15年跑赢指数。真是吓人的。
而巴菲特那个时候,也是90年代初期,身家大概是100亿美金左右。
不得不说,比尔.米勒是一位牛人啊!~
巴菲特曾经说过,人一生最好只富一次。
不过,请注意,这位投资大师,用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他可以至少富两次,嘿嘿嘿~
他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时候,基金回撤达到55%以上了,管理的规模从2006年的最高208亿美金,降到2011年的28亿美金。
然后,2012年,比尔.米勒辞职!
虽然,他依旧非常富裕,但是,距离巅峰期,已然少了85%以上了……
紧接着,他开始了他的再富一次的表演!
他在2016年离开美盛之后,创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叫做Miller Value Partners基金,网址是:网页链接,。
2016年年中到2017年年中,规模15亿美元的基金MillerOpportunity Trust斩获了49%的回报。
2017年上半年,他的投资回报率达到20%,近两倍于标普500股指涨幅。
2018年亏损33.8%了。
2019年费后回报率超过119%啊。
2020年年初到2021年年初,他老人家干了多少收益率呢?答案是:超过201%啊!
剑走偏锋,他是目前亚马逊的最大个人投资者,2020年时,他的个人投资组合中,亚马逊增长到了83%了。
他也是比特币的爱好者。平均购买成本大概是500美金。
截至2021年4月的报告,这只基金大概是33亿美金的规模。在中国,在雪球上,两百亿左右的私募,也是很大了,对不……
就这样,他再一次东山再起,成功的富了至少两次……
当我研究彼得林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位著名的投资者了,彼得林奇就是睿智的,急流勇退,在巅峰中封神,然后,归隐田园,留下一个难以企及的极高的收益率。
但是,比尔.米勒就稍逊一筹(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在其巅峰时期,没有见好就收,最终留下一个令人遗憾的巨大亏损的记录。
好在,他彻底想清楚了。我为啥要搞这么大?又不是自己的钱,公募也没啥业绩提成不是?我转,转成管理自己的钱,用管理两三百亿美金的能力,管好二三十亿美金,手拿把掐,他不香么?
当时我就准备好好研究一下比尔.米勒,但是,一直没有详细的资料。
直到这本书出来——《比尔.米勒投资之道》中文版问世。
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好朋友——@王冠亚翻译的,翻译得非常好。因为,冠亚兄也是一名基金经理,所以,业内人士翻译这种专业的书籍,是很能“出味道”的,大家可以买来好好阅读哈!~
比尔.米勒出生于1950年,今年已经是72岁的高龄了。
我越研究长寿投资者,就越发现一件事,搞不清楚他们究竟是因为长寿而一直工作,还是因为一直工作而导致长寿。
都是巨能工作的人。
这已经72岁了,按说,都早上去公园玩单杠,白天在家打麻将,晚上帮忙带孙子了,结果,还是天天搞研究,做投资,不亦乐乎,每周工作7天,现在去他的网站,还能看到定期的投资报告。
有时候,工作996是福报,有时候不是!得看你的事业是不是你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啊!
估计,按这样下去,还能再干几十年哩!~
这样的生活与工作,也是我所向往的啊!~
过去几十年,比尔.米勒一直有争议,说其不是价值投资者。
你看,美国也有这样的争议。说你不是价值投资者,就好像不是武林正宗一样。
但在我看来,他是,虽然他买亚马逊,比特币这样几乎完全被传统的价值投资者所排斥的标的,但是,我觉得他依旧是价值投资者。
他的底层逻辑是清晰而明了的。但是,达到目标的方式或者途径与我们不一样。
他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投资者,而且,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的投资心态是开放的,是包容的。
书中提到,他的导师,叫做厄尼.基恩。(Rrnie.Kiehne),这位投资者我找了巨久,才找到的资料。
嘿嘿嘿,研究长寿投资者久了之后吧,都有职业习惯了,看到年级大的投资者,总想去研究一下怎么做到的。
这位厄尼.基恩,是比尔.米勒初入华尔街的引路人之一吧。活了多久呢?(1918年5月12日——2010年8月13日。)享年93岁!
惊人不?1918年出生的啊,我们民国年间哩。那不得等于我们现在活个120,130岁啊?
以后有时间了,把长寿投资者慢慢都研究一遍,好好写写这些投资者的故事。
各位,各位好朋友们,希望有一天,我能写你们的故事!
书中有些地方,我觉得值得好好与大家分享。
……对照市场价值在作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在低估时买入,在高估时卖出,在正常估值时持有。
嘿嘿嘿,各位好朋友们,倘若您是谦和屋的老朋友,一定经常在我喜马拉雅节目中听到我念叨这句话。熟悉不?哈哈哈哈,投资大师比尔.米勒也是这么说滴!~
已经有无数成功的投资大师,都在告诉我们,高估时卖出了。偏偏就有人要永不卖出,您说,这究竟是谁对谁错?
好奇妙啊?
如果一定要信一个人,为什么不是格雷厄姆们呢?
但是,实际上,比尔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保守。
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在实践中,往往是在公司股价达到合理估值水平的时候,就会卖掉。而不是等到高估。
或许,是因为他的股票池非常大,总有大量更具有性价比的股票等待他的选择吧。
……比尔.米勒没有像林奇那样,在人生的高光时刻急流勇退,而是选择了一战到底。正如米勒的朋友戴维斯所说:“如果米勒有退休隐居的想法,他就不是米勒了,金钱固然重要,但创造纪录要有意义得多。他想的只是获胜。”
这一段,我想多说一下。
我曾经说过,投资就是一个套餐,你选择了一种投资之路,必定会有相应的生活方式如影随形。
有的人的价值观就是创造辉煌,一次再一次的打破纪录。
有的人的价值观就是稳稳的胜利,不需要改变世界,但求不被世界改变。
这是两种价值观。都有成功达到彼岸的投资者。
这没有对错。关乎于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追求。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灾难。
身为雄狮,却只能待在动物园。
身为宠物,却要放逐四野。
你有雄心壮志,却志大才疏,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这时候,由着自己的欲望,挑战一个一个不可能,那就是灾难,都活不过两集。
你浑身本领,却偏安一隅,怎么都走不出三亩地,那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种浪费,对不?
所以,中国古话讲得好,自知者明啊!
各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才是源头啊!
资源错配,是最大的灾难啊!
彼得林奇好不好?当然好咯,急流勇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比尔.米勒好不好?当然好咯,东山再起,一战到底,永不言退。
朋友,选自己喜欢的,擅长的!
……后来,芒格改变了他的方法。他认为深度价值投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会导致太多的精神痛苦与折磨。与其如此,不如多花点钱买个物有所值的东西,晚上能安枕无忧,不用担心你的大笔投资会打水漂。
这段话,我得好好说说了。尤其是对于新手投资者。敲黑板啊!
查理芒格的这段话,误导了很多人,我公布了我的个人号之后啊(731831831),就有很多朋友加我,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初学的时候,从巴菲特与查理芒格开始入手的。
所以,后来见得多了之后啊,我就专门在音频中说过好多次,初学者不要从巴菲特,查理芒格开始学。这会学出问题的。
就像,你去学游泳,上来就学菲尔普斯,你去学拳击,上来就学迈克泰森。
这是会出问题的啊!
巴菲特与查理芒格的内容,是高度浓缩了的。是需要有相当基础才能学得会的。没有基础就去学,轻则学不懂,学不透,重则亏钱了事。
你看这段话,包括芒格很多其他内容,是没有具体标准的。没有具体数字的。
他讲得是逻辑,是底层的东西。
你要是没有相应的基础,就会走偏。
比如说:多花点钱买物有所值的东西这句话。很多初学者就理解错误了。
芒格眼中的物有所值和你我眼中的物有所值可是极不一样的啊!
所谓之——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公司。
巴菲特,芒格们眼中合理的价格,我们看起来,那就是低估的价格。
巴菲特,芒格们眼中优秀的公司,我们看起来,那就是超一流的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2000年左右就开始买好市多了,我能查到最早的市盈率是2004年,这小二十年来,都是二三十倍市盈率的样子。
这是他们眼中的合理估值。
不是我们赛道股的八十倍,一百倍市盈率。
至于优秀就不多说了。
这段话,翻译过来,恐怕是,在世界一流的公司中,做选择,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公司,这个还是好认定的,有大致的标准的,现金流,净资产回报率,利润率等等。
但是,在这样的公司中做选择的话,咱们要物有所值。
就是你看,你看啊,我查理芒格,巴菲特,怎么买呢?十几倍,二三十倍,这就算很高了啊。
用这样的估值去对比那些很便宜的平庸公司。
什么是平庸公司,就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平庸的,哪哪数据都不好的。
他们这种平庸公司很便宜,可能几倍市盈率,甚至,清算价值来计算的。
这么个前提下,物有所值的好公司,比较好。
如果,这个时候,作为初学者,你去问芒格。
那芒老爷子,您看啊,我们这里有赛道股,消费股,看上去都不赖耶!~
就是贵点,但是,中国发展很快啊。
那么,八十倍,一百倍的市盈率,可以不?
芒格先生冷冷的看你一眼,说:我没有什么好补充的了,祝你好运。
这么个翻译!
你眼中的合理估值,和他们不同。
你眼中的优秀公司,也和他们不同。
你非得听媒体报道,去:“用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公司”。
你说,谁能救你?
(注:初学者啊,初学者不能这样,经验老到的资深投资者不在此列,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方法哈!~)
去老老实实学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体系吧,先把基础要打好,以后速度就快了。
……我们试图买入那些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
不同的是,我们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寻找这种价值。我们不排除科技公司是一个寻找价值的领域的可能。
……有经验的投资者会把这些指标作为衡量潜在低价股票的参考标准。这些指标有时管用,有时并不奏效。(市盈率,市值与现金流之比等)
比尔.米勒是一位具有开放心态的投资者,我们在书中多处可以看出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对于投资而言。
我自己实践中,遇到过两次这类型情况。
一次是买某防水企业,当时我写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做《现金流一定是对的,吗?》,就是表达类似的想法。
《现金流一定是对的!吗?》(网页链接)
还有就是某电商公司也是,都说质量差。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这家公司的客群。而这家公司的消费者却遍布中国。你觉得质量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丝毫不重要!
你觉得五菱宏光不好,你也不会买,但是,不重要,很多人会买,这就够了,不是吗?
《我对南极电商的一些思考》(网页链接)
《我对南极电商的一些思考2--以及股东会参会记》(网页链接)
现金流这件事吧,目前价值投资者似乎特别看重,看重到教条主义。
凡是用软件一拉现金流不好,然后,就会说,这是什么鬼公司?
现金流这么差,排除!
上市这么多年,没分几次红,排除!
股息率这么低,排除!
这让我总是想起某亚洲的足球队。别人把精力是放在训练与比赛上。这只队伍,把精力放在抽签上。
世界杯的时候,经常报来“喜讯”。
我们抽签避开了韩国,我们抽签避开了日本。我们抽签避开了XX。
最后,这只队伍也成功的避开了世界杯。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投资者,你老是排除这个,排除那个。
排除到最后,你还有什么标的可以选择呢?
你排除掉全世界,受损失的,除了你自己,又会有谁呢?
作为投资者,应该有一种敬畏心,对市场与企业的敬畏心,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滚滚向前的,会有不断的新公司,新业态出现,出现的时候,倘若你觉得看不懂,不去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看不懂,就喷,那么,最后你自己是没有什么长进的。
哦,不,也有些长进,你会喷得越来越熟练。
比尔.米勒其实就是一位不断学习与进化的投资者。他在9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涉足科技股了,而科技股在那个时候,是被众多传统价值投资者所摒弃的。
但是,他选择科技股,其实也是用的价值投资的逻辑。
领域不同而已。
别人不见得会给科技股做估值,但是,或许他自己会。
然后,无外乎就是,低估买入,正常估值持有,高估卖出么。
……显然,对于比尔.米勒来说,格雷厄姆的课通俗易懂。
朋友们,凡尔赛不?
这是为数不多的觉得格雷厄姆的课通俗易懂的人。
嘿嘿嘿,我们都觉得难死了,他飘然一句,通俗易懂。
比我们聪明的人,还比我们努力。
比我们聪明太多的人,还比我们努力太多!(一周工作7天)
这真是一个魔幻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竟然还会有人选择躺平。
我不知道怎么想的,买房子买不起,就躺平,养小孩养不起,就不生。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也非常尊重不同的选择。
但我自己的小孩要这么选。
腿给你打断!
……我们投资组合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应对宏观经济的起伏波动,而取决于我们对公司前景的理解,以及公司股价的折扣力度。
……换而言之,他们试图预测那些不可预知的变量。没有人能够预测利率或者GDP。那些把组合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人,本质上是在某些容易产生巨大误差的要素上押注。
这句话敲黑板啊!又是初学者极其容易入坑的地方了。
我曾经就掉坑里过哈!~
在我刚开始职业投资的时候,我是正儿八经每天早上打开新闻页面,一条一条看国际国内财经新闻的啊。
各种宏观信息,各种经济预测。
在我眼中,以前投资股票就是经济学的内容啊。
后来我才知道,大错特错。
投资股票这是属于金融学内容啊,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哩~
后来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更加博学了,更加有话题了,显得更加聪明了,每天也非常充实。
但是,重点来了,就是不赚钱。
后来我就放弃了这种方式,这种透过研究宏观,研究经济学,研究泛财经内容的方式来指导我投资了。
转而学习格雷厄姆,巴菲特的内容,转而开始研究行业,企业。
在那以后,可能是运气吧,我的收益开始增加了。
初学者最容易去看,去听宏观的内容,泛财经的内容。这里说一下什么叫做泛财经内容呢,就是那种任何经济,财经内容都可以说几句的专家,这种就是泛财经内容。
看了之后,特别有“获得感”“成就感”,但是,就是难以指导自己投资赚钱。
后来,我研究了这个问题。
发现是有底层逻辑的。
第一个,泛财经内容的生产者,即专家们,之所以叫做“泛”财经,就意味着深度是不够的。后来我在喜马拉雅开了节目之后,认识了曾经某财经专家团队的负责人,他告诉我这位财经专家是怎么生产内容的。
因为这是一条产业链,财经专家是靠贩卖内容生活的,而不是靠投资生活的。
所以,二者的目的是不同的。
而靠生产内容赚钱的话,要有两点至少要做到。
第一点,你覆盖面要足够广,尤其是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反馈,一定要非常及时。
我当时就问,我这种一年研究两三个行业,五六家公司的,能被接受么?
他沉吟了一下,说,接受可能是能被接受,但是,你可能会被饿死……
我放下了这个危险的念头,转而问,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覆盖这么广的呢?因为,今天热点可能是新能源,明天就是房产,后天可能就是油价,再来就是教育领域。这学习速度到不了这么快啊。
他说,您外行了,我们团队有几百人,这几百人会专门到处去搜集相关信息与资料,然后,开会讨论,最后,形成定稿,由该财经专家说出去。即整个团队打造这个人的IP。
第二点,你要有明确的答案,不能模棱两可。即,需要提供“获得感”!而不是真正的“获得”!
就是,你对热点事件,新闻,要有明确的反馈。尤其涉及到股市,要有明确的看涨看跌。最好是能具体到点位。
我说,那哪有可能啊,神仙都不可能啊!
他说,您外行了。
这样的读者与听众,他根本不是想得到真相,而是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内容。
如果他们持股,他们不想听真相,他们只想听——未来会涨。
他们空仓,他们不想听真相,他们只想听——未来还会跌。
我说,那不对啊,那要是说错了,接下来,谁还会听呢?
他说,您外行了。
会听!而且,还会继续听,一直听。
因为,当你的预测足够多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预测对的与预测错的。因为,你要做到预测全错,其实,和要做到预测全对,难度是一样的。所以,实践下来,就是对与错都有。
然后呢,我们会选择性的强化预测对的,弱化预测错的。
久而久之,人设就成了。
我说,啊!这样啊,这怎么可以呢?听他们的不要亏钱么?
他叹了口气,说,要不我怎么出来了呢……
所以,我自己做投资,是不怎么看宏观预测,泛财经内容的。因为,逻辑其实是清晰的,宏观内容有两点,无法克服。
第一点,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是不好的,你觉得你有把握获得几分真实的宏观信息的内容呢?
第二点,变量太大。你现金流折现折得一头大汗,计算器都被你按得起火了,你能算出教育行业的政策?你能算出反垄断砍到谁头上?这不都是瞎猜么?
所以,我个人还是看行业,看企业。不做预测,只做对策。
但是,请注意,我没有说泛财经内容,宏观预测内容没有用。
我也经常看。
具体有什么用呢?以后想到了,再和各位好朋友们分享哈!~
……但是,格雷厄姆的投资风格远不只是买便宜的股票这么简单。
……他为投资这门艺术注入了清晰的逻辑和理性。
……这些波动对格雷厄姆几乎影响甚微。经济低迷带来了一揽子的廉价股票。牛市则提供了愿意为股票支付高价格的买家。
这一节可以好好看看,一位投资大师是怎么看待格雷厄姆的。
我过去7年职业投资下来,看了非常多的国内国外的投资前辈的书籍,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觉,我们似乎误读了格雷厄姆。
不止误读格雷厄姆,还有很多投资大师的东西被以讹传讹的误读了。真的,我们要去看原著,看原著啊!朋友们!
大家一说到格雷厄姆就觉得是——捡烟蒂投资。
但我认为不是,我反复看了很多遍《聪明的投资者》与《证券分析》。
我觉得不是。
你要说施洛斯是捡烟蒂投资,我不跟你犟。你说格雷厄姆是捡烟蒂的投资,我个人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格雷厄姆是集大成者。巴菲特是发扬光大了。格雷厄姆到后期对赚钱不再那么有兴趣,就像武林宗师,到晚年去玩琴棋书画去了。
巴菲特对赚钱一直有兴趣,到今天还是极其有兴趣。就像武林大师,到晚年还在练内功,日日精进。
这么个意思。
格雷厄姆武器库有很多武器。他在上个世纪,面对他当打之年的那个年代,拿出了一招,捡烟蒂,就封神了。
但是,实际上,他还有很多招没拿出来。为啥?因为一招鲜已然吃遍天了。
没必要。
然后,在晚年的时候,稍微露了一手,用低估的价格,不是买平庸的公司,而是买优质的公司,就是盖可保险。
这一招,赚的钱超过他前面所有赚的钱的总和了。
人家是价值股与成长股都玩得转,都有成果,都做得好。
不是只有——捡烟蒂这一条路。
更不要说他的《证券分析》其实第四版中有专门写过成长股的分析,你看一下就知道格雷厄姆对此分析有多么深入了。
就像,格雷厄姆明明有深海远洋钓大鱼的本领。
但是,没必要,现在旁边就有个水库,里面全是养好了的大鱼,还有渔网,我干嘛冒着危险出海远洋,我天天捞一网,他不香吗?
我经常在喜马拉雅中推荐,各位初学者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体系入手学习,这个是成功率相对最高的体系,除了特别那什么的人学不会,基本上都能学得八九不离十。
他教给我们的,是一整套完整而优美的投资体系,在他那个年代,用起来最舒服的是那些被叫做——烟蒂股的标的。
但是,这套体系,这套逻辑是完备的,是活的,到今天,是要调整的,虽然你不调整也能赚钱。(A股有投资者专门做了低市净率的组合,收益也是杠杠的。)
所以,比尔.米勒这句话的确告诉我们很清楚,非常清楚!
……但是,格雷厄姆的投资风格远不只是买便宜的股票这么简单。
你品,你细品!
倘若一定要信一个人,为什么不是格雷厄姆,巴菲特?(网页链接)
……此外,他们过于强调对当前环境影响甚微的历史信息。“这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新世界或者新纪元,而是因为他们继续沿用此前高通胀和高利率时代的估值指标”。我们现在身处一个低通胀,低利率的环境,但他们还没有调整他们的模型。
我们目前其实更不一样了,就是,我们面临的是高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我们的投资体系是要变化的。
这一点不展开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方式,体系。
但是,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自己好好琢磨的。
很多时候,国外投资者过来的书籍,是有时间差的,那个时候的利率环境与现今的环境完全不同了。
我们不能非常教条的去学习,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的哈!~
这本书原著是2001年出版的,也就是20年前了。那时候的大环境,肯定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哈,原理不会变,但是,要素要调整的哈,各位好朋友们!~
……比尔.米勒的投资原则
1,随着环境的变坏,不断调整投资策略,但始终坚持价值导向。
2,对于业绩比较基准标准普尔500指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一点等于是米勒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普尔500增强指数,他成功了。
3,观察经济和股市,但不做预测。
4,寻找商业模式优越,资本回报率高的公司。
5,利用心理驱动的思维错误,而不是成为其受害者。
6,以相对于企业内在价值大打折扣的价格买入企业。
注意,这一条就和巴菲特有很大不同了。不是用合理的价格,而是用大打折扣的价格。很明显,米勒是需要较高安全边际的。
7,以最低的平均成本取胜。
8,构建一个包含15-50家企业的投资组合。
9,最大化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而不是选股的正确率。
这一点,也是经常被忽视的,我经常听到有投资者说,去掉巴菲特的XX投资,巴菲特的收益其实很平庸。也有人经常说,原来在雪球很著名的投资前辈唐朝先生,要是去掉他买茅台的收益,那么,他的收益其实很一般!
What?这是什么鬼逻辑?
你把博尔特的腿打断,他肯定跑不快。
你把泰森的手打断,他肯定不能得拳王。
你中国最棒的1000家企业去掉,中国经济肯定没那么好了。
这真是鬼才的逻辑啊!
你咋不上天哩?
作为投资者,不用担心亏损的股票,谁一辈子投资不踩几次雷啊?重要的是,让你赚钱的股票能赚多少钱,我们眼中要寻找,要看着盈利的,美好的,很棒的那一笔投资。
而不是像我们读书时那样,考得好的科目,就不去管了,然后,集中精力把没考好的科目去做提升。
投资不是这样的,投资是反过来的。
不好的投资,不要去管了,把好的投资做得更好。
10,卖出的三种情况:
A公司股价达到合理估值水平(但估值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B,找到了更便宜的投资对象。
C,投资的基本逻辑发生变化。
这里,我一直对——公司达到合理估值就卖掉这一点还是持有保留意见哈!~
好了,又近万字了,太多了,谢谢大家看到这里,你们辛苦了哈,嘿嘿嘿~
这本书非常值得阅读,原著虽然是20年前的书,但是,翻译得非常好,且经典永不过时。并且,20年的时间,可以很好的看出比尔.米勒的投资理论的强韧度。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连续15年,每年业绩都超越标准普尔500的伟大投资者比尔.米勒先生。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投资者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研究体系?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27
-
美联储二次降息落地,黄金还会涨吗?
2025-11-03 09:27
-
投资理财用AI,究竟有多爽?
2025-11-03 09:27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