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靶向治疗或为早中期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1-8-3 15:37阅读:294
由于肺癌具有“易复发”和“易转移”的特点,在进行手术切除后,有近一半诊断为早期的患者、超过四分之三的诊断为晚期的患者在术后五年内经历了复发,同时约有68%的早期肺癌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病灶向其他器官转移的风险,如脑转移等。因此,提高减少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是目前医患普遍关注的话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李单青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早中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患者对于术后辅助治疗的意识不高,不少肺癌患者认为,早中期肺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实现治愈的,因此在术后的辅助治疗、随访、生活方式等方面均不加以注意,致使了疾病复发和癌细胞脑转移等远处转移。二是目前临床上缺乏可以有效降低复发、脑转移等远处转移风险和死亡率的治疗选择。
李单青教授介绍,肺癌患者存在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且危险度随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在术后进行药物或其他形式的治疗,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尤其是早中期肺癌患者在手术以后进行全身系统性的辅助治疗非常必要。
虽然辅助化疗是既往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可提高可手术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但绝对5年生存率提高仅仅只有5%,患者生存获益有限,复发率依旧较高,且对脑转移等远处转移几乎束手无策,并且由于化疗毒性问题,致使患者依从性不佳。临床上亟待更佳的辅助治疗方案。
与辅助化疗、放疗不同的是,辅助靶向治疗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特定位点,高度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仅很少损伤正常细胞,或可为早中期肺癌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李单青教授表示,相比传统的辅助化疗,辅助靶向治疗的毒副作用明显减少,如白细胞下降、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等,提高了早中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021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指出,ⅠB~Ⅱ期、IIIA期术后发现EGFR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使用三代EGFR靶向药进行辅助靶向治疗。肺癌患者可通过肿瘤驱动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EGFR突变,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可尽早使用辅助靶向治疗,及早获益。
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影响重大。李单青教授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长期接触烟灰或油烟、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等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进行早期筛查,当检查出疑似肺癌时,可通过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液体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分子病理检测等进一步确诊,从而确定肺癌病理类型,通过肿瘤驱动基因检测,可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治疗,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