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发展迎“顶层政策”
发布时间:2021-7-26 15:05阅读:252
2017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国内储能行业由商业化初期过渡并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定下基调。
在这个被业内视作整个储能行业发展的“顶层政策”的影响下,过去三年,国内储能行业迎来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抽水蓄能目前在全球储能结构中占据绝对比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储能最大的增长空间却在电化学储能领域。
方正证券指出,抽水蓄能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能电站,但蓄水电站的建设受制于地理环境,且由于抽水蓄能效率较低,在其他储能技术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其新增装机增速逐年放缓。该机构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球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累计的储能规模超过205GW。且在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政策支持力度大,叠加系统成本下降导致经济性显现,储能预期确定性增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分别基于保守和理想两种场景,对2021-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中,在保守场景下,国内电化学储能市场在2021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9GW。“十四五”期间,国内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7.4%,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事实上,《指导意见》自今年4月份在征求意见阶段,便吸引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5年,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强化规划引导,鼓励储能多元发展,统筹开展储能专项规划、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要推动技术进步,壮大储能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增强储能产业竞争力。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