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这些基金经理的二季报一定要看
发布时间:2021-7-16 15:33阅读:294
中银基金打响了基金二季报披露的第一枪。成立不到4年的恒越基金随即晒出了基金业绩,几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动辄30%以上的投资回报,颇有几分“靓女先嫁”的气势。年轻人不讲武德,考虑过公募大厂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的感受吗?
今年以来A股震荡加剧,上证指数一季度冲高回落,既有收复近5年失地的高光时刻,又有半个月狂跌400点的至暗时期;二季度市场回血,但热点涣散,行业轮动加速,“你(锂电)要(医药)相(医美)信(芯片)光(光伏)”行情轮番上演,而酱香科技上攻乏力,消费股疲软,个股表现分化也让基金业绩差距拉大。
有意思的是,上半年业绩排名靠前的产品,基金经理大多比较年轻,之前在市场上没有太多名气,产品规模也普遍较小,而那些曾经大牌的明星基金经理却表现平平,从万千粉丝追随的“小甜甜”沦为了人见人厌的“牛夫人”。这一切似乎与市场风格切换有关。大盘蓝筹风格式微,中小盘风格崛起,但持续性依然存疑。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窗口,近几年市场话语权与日俱增的公募基金,如何看待接下来的市场走势,二季度又做了哪些调仓动作,无疑都值得关注。那么,二季报应该看些什么?面对即将扎堆披露的二季报,若个人精力有限,哪些基金经理的二季报非看不可呢?
本文为二季报必读指南,系统介绍了哪些基金经理二季报值得看,以及各自的看点等。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
1. 消费:千亿顶流的挣扎
2. 医药:医药女神的角逐
3. 新能源:冠军选手的分野
4. 成长:何以暴富?唯有成长
5. 价值:何以解忧?唯有价值
6. 均衡:极端行情中如何平衡?
7. 新锐:是流星还是恒星?
以下是正文:
比杭州Tony更不值得相信的,就是部分消费基金投资者的嘴。涨的时候叫人家坤坤,跌下来了就骂人家菜坤。过去一年,易方达张坤不仅遭遇一场净值的波动,更邂逅了投资者们的幻想和群众性癫狂。
茅台春节冲刺后力竭,高端白酒不复雄风。管理千亿规模的张坤骤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仅是基民抱怨回撤,更有媒体拿“易方达中小盘买的都是大盘股”说事。到了二季度,张坤重仓股更是频频踩雷。教育股暴跌后,易方达亚洲精选在QDII中排在了末位,基民们调侃张坤是在亚洲瞎选。
一季报里,张坤向往常一样强调了要看重内在价值,而不要关注短期股价波动。言辞依然恳切,但部分基民们俨然已经没了耐心。
想要守护最好的坤坤,不妨在即将到来的二季报中,关注这样几个点:
1)千亿规模缩水几何?二季度新能源、医药、中小盘等赛道如梦似幻,张坤略输风骚。那么规模会不会跌破千亿,就成了一个焦点。张坤作为时代一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顶着千亿规模做好,将会为整个资管生态树立一个标杆。
2)调仓方向?一季度张坤就已经开始调仓,减配了白酒增配了银行。二季度张坤的配置更加值得关注,一方面要看对高端白酒的看法有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基金合约的影响比较大,易方达中小盘可能会相较蓝筹精选更偏中小盘,张坤的管理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3)成为市场焦点后的投资感悟。张坤很少对行情做什么判断,因此季报中不用期待后市研判。但这半年哪怕对于已经在行业内沉浸十年的张坤来说,也十分的特殊。张坤不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路演,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张坤到底在想些什么,二季报将是一个很好的窥探窗口。
事实上,不仅张坤上半年挣扎,整个消费行业上半年都很难熬。上半年白酒虽然也火热,但涨的多是二三线品牌。家电股则被原材料涨价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没有踏准医美赛道,那可谓举步维艰。对刘彦春、王宗合等老将来说,可以说是至暗时刻。在二季报中,需要关注他们对于下半年行业的判断。
与此同时,对那些没有配置太多白酒的消费基金经理像谭丽、郭睿,则需要关注他们对新经济的研判。消费毫无疑问依然是未来最值得关注的赛道,把握住新消费趋势,依然能够创造出很好的超额收益。
概括一下消费基金二季报的看点: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家还得看张坤。
2021年上半年,由于新冠变异引发了又一轮传播,同样顶着高估值,吃药行情比喝酒来得更坚挺。由于医药兼具消费和科技属性,做医药的基金经理通常对估值容忍度更高。但问题在于,当估值不断拔高,基金经理究竟会不会做出取舍,以及做出怎样的取舍?他们会继续进攻还是转向防守?
我们重点跟踪医药行业主题的几个热门基金经理:赵蓓和葛兰,关注他们在二季报中的组合变化及回顾展望,去跟踪这些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医药板块的高估值、下一步配置的思路,以及有没有共同看好的细分领域。
在今年之前,中欧基金葛兰的人气超高,常常被冠以“医药女神”的称号。但是,今年上半年这一称号易主,工银瑞信基金赵蓓上半年一度获得滚动五年期业绩排名第一的佳绩,人气快速飙升。
相对来说,赵蓓对公司估值更为敏感,而且上半年业绩也好于葛兰,所以她二季度的调仓路径可以作为投资参考。当然,她二季度规模的变化情况同样重要,毕竟太大规模对任何基金经理都是考验。
截至一季度,葛兰的管理总规模已经突破700亿元,在医药主题基金管理者中处于“一姐”地位。这样的管理规模能否继续保持很值得一看。另外,葛兰的持股周期较长,换手率更低,作为医学博士的她,如何看待当前医药股的高估值,接下来应对之策,以及规模激增后长周期持股特征是否更极致等,都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地方。
今年上半年最火热的赛道无疑是新能源,是否配置新能源行业个股也成为了决定基金业绩排名的胜负手。
去年以重配“锂电池+光伏“夺得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度“大满贯”的赵诣,今年一季度持仓依然衷情于此。他在一季报中表示,组合依然围绕科技+消费的方式进行配置,5G、新能源、高端制造、医疗服务和大众消费为主要的配置方向。
不过,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个股二季度的疯狂上涨,赵诣会作何选择,是继续持有还是转投其他领域?对新能源其他细分领域怎么看?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综合一季报的表态和各基金阶段业绩来看,他二季度配置方向上或许不会有太大改变,如此一来持仓结构的调整就显得很重要。
去年股票型基金年度冠军的汇丰晋信陆彬,也是新能源行业的追随者。但从一季度来看,尽管依然重仓新能源,但在行业配置上较为分散。他一季度对旗下基金进行了差别化配置,比如智造先锋年初时加大配置顺周期,主投新能源的低碳先锋配置了部分金融股,动态策略则在新能源、顺周期、国防、金融等方向上进行了均衡。
陆彬曾说,他像管理妈妈的退休金一样管理自己的基金。在与他交流时,他曾直言不讳,企业成长的钱和市场博弈的钱都想赚。面对市场的疯狂,他提前做出取舍,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这一点值得点赞。
不难发现,尽管两位冠军选手今年业绩不相上下,但对新能源的看法、组合配置思路已经有所不同。而从他们二季度的配置思路和调仓动作中,或许可以对他们旗下基金未来收益和风险特征窥探一二。
在国内,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应该人数最多。他们擅长捕捉成长因子,更注重个股的成长性、市场空间,而不太拘泥于估值的高低,所以这类基金的波动相对较大,但业绩弹性也会更大。
景顺长城杨锐文人送外号“杨长文“,因在季报中洋洋洒洒数千字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而成功出圈。今年上半年,杨锐文旗下几只基金业绩普遍较好,景顺长城优选年内最大回撤仅-12.33%,不仅在年后的大跌中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还在后续企稳行情中快速回血,净值持续创出新高。
杨锐文投资理念比较独特,专注于中早期成长股投资,持股不抱团,但行业配置均衡分散,对科技成长股有投资有独到的见解。在几天前的直播中,他对后市表现出相对乐观的看法,尤其看好半导体、电动智能汽车板块长期投资机会。二季报可以重点关注他在这些板块上的配置思路和调仓动作。
投资成长股的基金经理还有中欧的周应波,他凭借中欧时代先锋斩获多项大奖,这只产品今年以来规模上升较快,目前已超170亿元,年内收益超过20%,同类排名前1/4,但基金净值尚未突破春节前高点。需要注意的是,他所管理的产品业绩分化严重,受规模掣肘明显,规模更小的中欧明睿新常态业绩更强劲。
在一季报中,周应波也对规模过大进行了回应。他表示,经历过去2年规模快速扩张后,未来将从本质出发,聚焦投资“企业“,不断减少投资”博弈“。从上述两只产品的业绩对比来看,被迫放弃”博弈“的想法似乎没有为基金贡献超额收益。
老将邬传雁拥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横跨保险资管和公募两大领域,投资风格曾经发生过较大的转变,对投资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对于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看他的季报不在于他的市场观点、投资策略,而在于学习他看公司、挖掘公司价值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成长风格选手而言,他们在二季报中对市场的看法、调仓路径、投资策略固然值得重视,但更重要的在于关注他们规模的变化。还是那句话,对于任何基金经理而言,规模是业绩的敌人。
虽然价值投资喊了很多年,但一些深度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真正扬眉吐气还是在今年上半年。例如,中庚基金丘栋荣、中欧基金曹名长、景顺长城鲍无可等。
作为中庚首席投资官的丘栋荣,身上有几个明显的标签:深度价值、低估值策略、自购大户。自加入中庚基金以来,他一直坚定看好中小盘股的价值回归,旗下几只产品名称中不乏“价值“、”小盘“等字样。但过去两年的基金大年中,他的业绩并不出众,但上半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旗下5只基金净值均创出历史新高。
现在上车是否来得及,不妨关注丘栋荣旗下基金的二季报,重点看以下几点:1)对上半年中小盘股走强的看法和后市判断。主要关注他看多小盘股价值回归的核心逻辑是否合理。2)规模变化。他持股偏低估值的中小盘股票,可容纳的资金量有限。所以规模大小很重要。3)调仓路径,关注新进重仓股。
中欧基金经理曹名长今年业绩不算突出,但相比之前已有很大改善。他一季报中延续了去年年报的看法,认为龙头公司估值较高缺乏性价比,他主要配置“高性价比“的细分行业中小市值龙头,并认为内需消费、出口产业链、节能改造升级等有望成为今年投资主线。二季报可以关注他的调仓及投资策略。
在3月至今的市场反弹中,许多均衡型基金表现不及预期,缺乏上涨弹性。眼看其他主动权益基金一路高歌猛进,收复2月净值最高点的失地,但均衡型基金的投资者却纷纷表示“我还没上车”。
这些基金经理对后市有何预判?为改善局面,二季度会做哪些针对性调仓?我们可以重点跟踪三位知名均衡风格的基金经理:董承非、谢治宇和周蔚文。
老将董承非年初在内部交流会上对2021年极度悲观的预期,以及在年前精准减仓,曾被市场传为佳话。不过,盈亏同源。随着市场企稳,他管理的两只基金由于股票仓位较低,各阶段业绩均不佳,今年以来均为亏损。
这位老将会改变他年初对市场的判断吗?对于过早采取防御举措,他会给投资者一些解释吗?对于未来行情怎么看?接下来如何应对?市场普遍关注的体检股有没有卖出?……这些或许可以在他的二季报中找到答案。
同为兴全顶流基金经理的谢治宇,今年也遭遇水逆。在近期的策略会中,他表示近几年的热门赛道股最终为投资者带来高回报的可能性不高,目前主要在寻找估值合理,增长稳定的资产。那么,他二季度的调仓情况,以及他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判,无疑是值得关注的。
相比上面两位,坚持“自上而下”投资的中欧老将周蔚文更为乐观一些。他在一季报中表示,A股市场短期可能存在波动,但长期坚定看好。在行业方面更看好新兴产业机会,如手机、通信及光伏产业。周蔚文在一季报中将业绩表现不佳归因于食品饮料、非银金融等板块的拖累,二季报需重点关注对这方面的替换性调仓。
除了以上的这些基金经理外,还有几位市场上大热板块主题基金经理也同样值得重视。
广发的林英睿今年上半年凭借周期股一战成名。他将自己定义为“绝对收益型选手”,采用逆向投资,擅长周期性行业拐点的把握。从持仓变化来看,他前十大重仓股长期配置周期股,但自去年三季度开始,逐渐加大了对煤炭、有色等顺周期板块的配置。所以广发林英睿可以作为观察周期行业机会的重要窗口。
细心观察会发现,林英睿旗下基金二季度以来的净值估算和实际净值之间有不少出入,意味着他或进行了一定的调仓。在此情况下,林英睿对于后市的预期展望,持仓中的一些重大变化或许可以反映出他对下半年周期板块的看法。
另外,上半年一些新锐基金基金也值得一看,比如交银基金杨金金、华安基金刘畅畅。这些基金经理管理规模都不大,但交易能力极强,都是“画线高手“,真正诠释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不过,偏交易的选手最大的问题在于规模,所以二季报这是关注的重点。即使是交易能力极强的工银瑞信袁芳,或许也难逃规模的魔咒。
最后,经常被调侃为“经理菜“的诺安基金蔡嵩松,受益于新能源车对半导体的需求井喷以及全球厂商供给不足的多因素共振,旗下诺安成长今年业绩表现较好,年内以超21%的收益大幅跑赢87%的同类基金。对于二季报,拥有半导体专业背景的蔡经理,不梭哈半导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其组合内部股票配置结构的调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金定期报告,是基民了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投资能力的最佳窗口,是持有人了解基金近期运作情况的主要途径,是基金经理与基民交流的重要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基金经理愿意通过这种方式与投资者分享,应付了事的不在少数。
对于很多基金经理而言,与其每天空喊口号,整天将客户至上挂在嘴边,不如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份定期报告。与投资者分享投资心得的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更多潜在持有人了解自己。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节后首日见分晓:中信证券2025国庆假期收益测算出炉!
2025-09-28 10:32
-
中长期利好,港股ETF应该怎么选?一览20+产品排行榜
2025-09-28 10:32
-
国庆中秋节前理财这样操作,躺赚“双重9天利息”~
2025-09-28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