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祖师爷,教你炒股
发布时间:2021-7-13 10:44阅读:209
本文是我对《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集中投资策略》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3篇。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
“关于巴菲特,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
老先生,至今没有写过一本系统的、介绍他自己投资体系的书。
有时候我想,也许巴菲特,是有意留下这个缺憾的。
价值投资,虽然有一些概念是共通的,但是,我认为,价值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投资体系,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虽然出于各种原因,巴菲特自己没有写书,但他愿意让别人,写关于他投资体系的书,不光允许别人写,他还会认真地,去校对书中提出的观点。
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书,也算是对他投资体系的“临摹”。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集中投资策略》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书的作者是罗伯特 · 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跟巴菲特私人关系很好,在写书方面,很受巴菲特的喜欢。
所以,他在写这些书的过程中,可以跟巴菲特有很多交流,他写的书,不能说100%是巴菲特的原意,80%是肯定没问题的。”
翻译是@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先生,一入既往地好,感谢杨先生。
以下加粗字部分,是原书的摘录,其他部分,是我的阅读感受。
巴菲特说:“通过指数基金定投,一个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实际上能够超越大多数专业投资者。”然而,巴菲特会迅速指出,还有第三种方法存在,可以大幅提高跑赢指数的概率,这种方法,就是集中投资。
如文章开头所说,因为巴菲特没有出过书、系统讲解自己的投资理念。
所以,他的很多言论,会被我们单点传播、造成误解。
比如,关于指数基金,巴菲特是说过,普通人最好的投资方式,是投资指数基金。
但他本人和他的伯克希尔,就是个最大的例外,他的资产,绝大多数,投资于自己的公司。
实际上,巴菲特也说了,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公司、并耐心等待公司价值推动股价提升,从而获得不错的投资结果。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更是直接推荐,普通人可以通过买入一些价格低廉、质地良好的股票,获得满意的收益。
所以,我很建议读者,要系统地阅读,并用心理解,减少“听了一句股神的话,就试图照着做”的事情。
这样,你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的时候,才不会跑偏。
到底多长时间算是合理的期限呢?正如你所料的,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固定标准,尽管巴菲特可能会说,任何少于5年时间的想法,都是愚蠢的。
摘录这一点,我觉得很多投资人,会持不同意见。
比如,我之前看一本书,书中讲到“计算几年后公司可能的净利润,推算可能的市值,设定一个期待收益率,然后折回当前,即可反推买入股价”的做法。
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外国人,但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投资人,用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利润的预测。
首先要承认,任何一种价值投资方式,都是对未来利润的预测。
只不过,我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需要高超技术的预测。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预测几年后,能赚多少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
如果预测数值偏保守,那还好一些,但不讨巧的是,人对于未来,都有过度想象的倾向,尤其是在涉及到钱的时候。
所以,这种模式,对预测者的商业素养、公司的盈利趋势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种模式,不是不行,但如果你采用这种模式,一定要记得,你在做一个看似精准、实际上可能错得离谱的事情。
话说回来,投资毕竟是面向未来的,预测又不好做,那该怎么面对这个难题呢?
我选择的,是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
不预测。
我说的不预测,是彻头彻尾的不预测,也就是说,我完全不去判断,企业几年后能赚多少钱。
注意,我这里说的几年后,不管是1年、3年还是5年,都是一样的,我的答案一律是:
我判断不了。
判断不了,那怎么投资呢?
我的做法是:盯着企业的竞争优势,赚钱的事情,交给企业的管理层。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是企业的管理层。
前者,确保企业的整体竞争态势,是强劲的。
后者,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得到强化的、至少是没有被削弱的。
用这种方式,我可以从外部人士的视角,去模糊地观察一家企业,不至于因为一家企业的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可终日。
更关键的是,正因为我不预测,所以,模糊来讲,我是不会出错的。
你仔细琢磨一下巴菲特说的那句:
我希望持有一家公司的期限是:永远。
如果是永远,是不是就不用去预测,明年、3年后、5年后,企业能赚多少钱了?
投资没有万全之策,找到你认为合理的、你相信的,才是有实操可能的。
一个投资组合持有的股票越多,单只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于投资业绩的影响就越小。多元化的持股,给投资者带来了舒适的感觉,因为它平缓了颠簸起伏。但如果你平滑了所有的起伏,最终,你所得到的,只能是平均结果。
我最近在看大卫 · 史文森的书,感受到了机构投资者对于分散化的看重。
用专业术语来说,市场固有的风险,叫系统性风险,单个股票的风险,是非系统性风险。
只要多持有一些股票——用专业研究的视角来看,50支或更多——嗖的一下,你的非系统性风险,不见了。
我们先不说,这里的“风险”的定义,到底能否经得起推敲。
单纯通过多买几家公司,我的某种风险就没了,这么简单的事情,多有诱惑力啊。
可惜的是,如果你买了一堆自己不熟悉的公司,只要数量够多,你是可以获得约等于大盘的收益。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要大盘的收益,直接买指数基金,不是更方便吗?
更关键的是,你还不用频繁交易,你的成本会更低。
再回到风险,这个词被定义为:
一家公司股票过去的波动幅度,相对于股市整体波动幅度的程度。
那么,我们说的这个事情,回到本质,就是一个你要回答的问题:
你来投资,是想要心里舒服,还是想要赚钱?
如果你想要心里舒服,也就是不想要波动,那你买指数基金,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如果你连指数的波动都不想承受,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更适合。
但如果,你想要赚钱,那就不要告诉自己,波动是风险。
要知道,波动的是价格,我们找的,是价值。
如果价值下降了,这才是风险。
价格,不一定会一直反映价值,所以说到最后,关键是:
你是否对一家公司的价值,有足够的信心?
说到价值这个事情,就没有捷径,也没有标准答案了,唯有靠你的不懈努力、思考和实践。
尤金 · 法玛的观点非常清楚:股价无法预测,是因为市场太有效。
对于投机者来说,盈利的方式,就是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
股价是可以预测的。
但是,不知道有多少投机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投资分两派,一派是有效市场理论及其拥护者,一派是价值投资理论及其拥护者。
但不管是哪一派,关于股价的主流思想都是:
短期股价不可预测。
摘录中的尤金,就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开山祖师,把他的话搬出来,希望读者中有投机者的话,多多三思。
如果你认为,尤金“只是个学者,根本不懂交易的奥秘”,那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位怎么说。
在股市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整体而言,我们无法证明,自己拥有利用股市的系统性趋势,买进卖出股票的能力……那些打算高价卖出、低价买入的人,总会晚一步,绝大多数有这类想法的人,都承担了极大的交易成本,形成了投机心理,导致自己心神不宁。
说这段话的,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知名的投资/投机者,凯恩斯。
事实上,凯恩斯似乎是尝试过不同赚钱方式的,在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投资实践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两个宝贵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摘录。
凯恩斯发现,想要利用股市的趋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去进行低买高卖的人,都会面临着交易成本剧增、心理难以把控、成功几率不高等诸多障碍。
简单点说,凯恩斯的第一个结论,就是:
投机不靠谱。
第二个结论,事实上是给这本书的很好的脚注。
凯恩斯认为将资金集中投资在几家,自己比较了解其状况的公司身上,要远好过于,将资金分散,投在一堆自己不熟悉的公司身上。
同时,他提出,他觉得自己很难在同一时间,对超过3家的公司,有深入的了解。
如果凯恩斯都只能做到这样,我们持有几十只股票,又是哪来的底气呢?
巴菲特说过,他“不在乎股市关闭一两年,毕竟,股市每周末都会闭市,这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困扰”。当然,“一个交易活跃的股市是有用的,因为,它时不时会给我们提供令人垂涎的机会,但这绝不意味着它重要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
这一点,我认为是判断一个人,对自己的投资是否真有信心的试金石。
不要说股市闭市一两年,就像我这样,每个季度全面看一次股价,很多读者都反馈做不到。
不过,这个真的没有那么难,难在各位没有去试验。
我真的建议读者们,去找一个可以提醒股价的软件,然后把用于投资的时间精力,多数投在分析和思考上,不要去盯着股价。
一旦你形成习惯,相信我,这笔建议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幸福感。
试了以后,你会感谢我的。
我们下一篇见
作者:villike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