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不如械的进一步思考
发布时间:2021-7-12 13:20阅读:167
我看好微创医疗,本质上是我看好医疗器械创新所带来治疗方式,理念的革新。有的时候,一项技术可以颠覆疾病的治疗方式。可能举几个例子会更加容易理解。
在过去,没有支架的时候,心梗的患者需要开胸,做冠脉搭桥术才有概率存活。这样的手术创伤是极大的,死亡率高。支架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心肌梗塞的治疗方式,用更微创的办法,达到了治疗心梗的目的。不仅创伤小,治疗成功率也大大增加,手术也更简单,手术渗透率大幅提高,在县级医院也可开展这样的手术。目前,除非特殊情况下,心梗首选的就是支架植入手术。这就是医疗器械创新带来治疗方式和理念的革新,手术渗透率的增加,这也创造了全新的市场。
那么目前来看,还有什么技术可以颠覆现有的诊疗方案呢?
第一个,就是电生理介入下治疗房颤。房颤的药物治疗是相当不理想的。很多心梗,脑梗的病人都合并有房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房颤容易导致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到脑血管和冠状动脉里,就容易堵死血管形成栓塞。房颤的患者需要终身服药,长期服药的后果一个是药物疗效会下降,第二是多种药物副作用的影响。而射频消融手术,是一项可以彻底解决房颤的技术,治愈率达80%,而药物长期的疗效只有20%。之前是二维电生理消融,手术复杂,学习曲线长,疗效不确定,所以一般也只有大型顶级三甲医院可以做这样的手术。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的发展,三位电生理技术可以以更直观的,更精确的方式进行消融,治愈的成功率大幅提高,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手术难度大幅下降,学习曲线更短。可以说,只要三位电生理技术能大幅普及,以后房颤的治疗必然首选消融术。这个市场就非常大了,中国有一千多万房颤患者,手术量一千多万,这个真不得了。这就是医疗器械创新带来技术的进步,医生学习曲线更短,手术渗透率的增加,治疗方案的革新。
第二个例子就是瓣膜置换。传统瓣膜置换要开胸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不到迫不得已,没人会想去换瓣膜。事实上七八成的老年人,都有瓣膜的问题。瓣膜老化带来的狭窄,关闭不全,是导致老人心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介入下也能微创做这个手术,这就带来全新的治疗方式。病人不需要再开胸手术,用更小的创伤完成了这件事,这必然会带来手术渗透率的增加。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机器人手术领域,这里就不赘述。
所以医疗器械技术的创新会带来什么?全新的治疗理念,更大的手术渗透率,更有益于病人的选择。医疗器械对于治疗方案的颠覆,远比药物的颠覆要容易的多,但是技术壁垒更深,没有八到十年的潜心研发,很难做出电生理这一套设备和耗材。
医疗器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探索,没有技术积累,很难做出颠覆性的产品。药物呢?有点像大海捞针,不断试靶点筛选出创新药。这个过程,与其说创新,更像是重复劳动,拼的是平台和流水线。说药不如械,真的是有其大逻辑所在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您好怎么能跟您进一步沟通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