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志科技会议纪要20210705
发布时间:2021-7-6 10:33阅读:212
整体的业务情况,基本延续一季度的景气。首先需求方面仍然非常旺盛,另一方面,产能相对紧张。二季度,公司做了一些提价。另外,对产品的结构做了一些调整。我们通过这种方式,预期二季度整体的毛利情况,会有改善。从长远角度来看,公司目前正在部署,像Risk-V还有12纳米新的平台研发工作。新的产品未来会给公司产品布局和生态布局提供新的空间。
问答环节:
Q1:目前扫地机器人的整个市场情况?比如说除了石头科技以外的其他客户的进展?
A1:扫地机市场的话,其实上也是我们AIOT的重点板块之一。目前来看,客户是以几个大客户为核心的。一个是石头科技,另外,小米体系内的杉川、追觅系列的扫地相关公司。新公司是主打外贸,相对来说是以高性价比产品为主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近两年发展比较好的是叫云鲸,它的产品是拖扫一体又有自动清洗抹布的功能,主要是这个产品切中了细分行业、细分应用领域的痛点。今年618的扫地机销量冠军是云鲸拿下来的。这几家都是公司主要的客户,我们给他们供应主控芯片。
Q2:目前每家的渗透率是多少?
A2:这块体系的公司,我们都是作为一供的。供货比例比如说像云鲸这类品类比较少一点的,都是我们在独供。像石头科技也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在供应。
Q3:目前扫地机器人的需求里,咱们的产品是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应用场景吗?咱们目前的产品布局是什么样的?
A3:扫地机目前主流的形态。正在快速提升渗透率的品类,主要是带路径规划功能的扫地机。那么做路径规划的扫地机里,大多数都是带激光雷达的品种。还有一部分会带俩摄像头这种功能,用摄像头的方式是做V-SLAM算法。这两种品类都在公司产品能力覆盖范围内。
Q4:之后咱们产品迭代的方向是什么?
A4:目前来看,扫地机正处于智能路径规划扫地机快速替代原有MCU方案的阶段。所以,从长周期来看,激光雷达或者摄像头识别的功能,都是扫地机的主要形式,无非就是再额外加一些复合的制导方式,比如说结构光或者是抓双目的立体AI功能,其实都是进行数据处理,主控芯片主要的任务都是在做路径规划工作。它是配合扫地机公司本身的算法在做,是提供基础算力的。未来这个范围不会有明显的偏离。
Q5:给石头科技和云鲸的产品有区别吗?
A5:很多时候他们用的是同一个型号的产品。公司有扫地机专用芯片,他们会基于专用芯片去开发他们自己个性化的方案。
Q6:你们有没有提供完全定制化的芯片?
A6:主要就看客户有没有大量的需求。比如说客户每年上千万量的时候,要求订制某款芯片,这种需求我们都能满足。一般说,他提交自己需求就已经跟我们沟通过,很多都已经涵盖了他的需求,不用自己去定制一颗。
Q7:完全定制化的芯片是那种客户可以直接用,只在上面就是加一些个性化的简单应用的?
A7:比如说扫地机有他专门的应用场景,它会对接口或者运算能力有差异化的需求。比如说她要跑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它会对整个系统的能力和资源有一些要求,那会根据他的要求做出来,这种是比较定制化的。另外,扫地机是通用算力为主。在智能音箱上,一个比较明显的定制化例子,就是智能音箱需要DAC数模转化。我们基于客户的要求,把功能整合到一个芯片上,整合度高,它的成本和效率都会提高。
Q8:扫地机客户还没有上千万量的这种客户是吧?
A8:其实上加起来的量今年已经到1200到1300万。会有专门针对扫地机应用的芯片,已经量产,但不会是针对某个客户的定制化,而是针对扫地机整体的定制化。
Q9:目前我们在扫地机还没有定制化,而在音箱上有定制化芯片对吧?
A9:音箱几个客户加起来上千万。我们有音箱的专门定制化,但不是针对某个音箱客户的定制化。
Q10:定制化芯片跟非定制化的芯片的价值量差多少?
A10:更有针对性的话,产品的整体效能会更好。所以,它的单价和毛利表现都会更好。限制定制化的要点主要是看有没有足够的量来分摊研发成本。
Q11:目前大概的价值量应该是在3美金左右是吧?
A11:对,三美金是个非常典型的甜蜜点。
Q12:之后会存在市场降级然后出更便宜芯片的可能性吗?
A12:其实客户的规划路线对性能要求出现分叉是很常见的情况。经常有向上走,也有向下走的。但是因为我们公司整体的产品品类和序列非常齐全,所以它往上走、往下走都在我们的范围内。
Q13:公司有自己的算法,这种算法跟MCU是绑定的关系吗?就是只适配于你们的MCU不能用于其他MCU?
A13:芯片产品跟算法之间的粘性,主要是经过长期合作之后,他大量的ARM都是基于我们芯片开发的。像石头科技在用他们的算法在我们平台运行的过程中,其实已经经过了很多的调试,把芯片的底层能力已经能够调用起来,所以整个系统效能会更好。这样的话,会形成很明显的客户黏性。
Q14:不同家大部分都是基于ARM架构,你刚刚说的这种黏性是不是更多是MCU的周边外设资源才是这个粘性的最主要的部分?
A14:首先大家都是ARM架构的,但在CPU和GPU主要内核的周边,还有大量的总线系统,专用算力模块以及对外联络的数模混合接口。这种规格,客户也是非常关心的,因为这些决定了能不能达成性能和这成本的平衡。
Q15: 云鲸的算法很弱,为什么还要跟石头科技用一样的芯片?这不是有很多冗余吗?
A15:一个新的扫地机能卖3000~4000块。一个芯片,如果根据他们的要求去做专门定制,可能便宜5美分。这种价格上的差别对于他现有的体量来说,还不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这时候肯定是拿已经被大家跑得比较成熟的芯片产品去开发,更成熟、更稳定,他拿来直接能够支持它快速量产,这个最实在。所以,现阶段不会要求专门定制,直到他的体量足够大,需要专门芯片来满足一些特性化的要求。
Q16:扫地机芯片和其他芯片差异有多大?差异在哪里?
A16:AIOT的特点在于市场比较细分化,需求方面各个细分市场都不太一样。比如说智能语音交互大量的在处理音频信号的进出。扫地机通常来说没有必要加这个东西,除非客户有需求,更多地用通用算力去解决路径规划的运算需求。我们智能硬件里面还有一条线,是主打机器视觉的,它对视频处理是有很高要求,比如说像大NPU的版本能够处理前端视频信号和图像信号。所以不同的应用场景的专用、通用算力的规划以及总线,还有接口,都会出现不同的差别。我们从研发产品的角度来说,其实是我们技术排列和组合形成的芯片。
Q17:一款全新的AIOT芯片能够量产的时间或者是周期有多长?
A17:这种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新需求,如果我们算过投入产出比对,我们决定为他开案子。那么我们会研究客户需求,并且通过需求抽象形成我们的产品规格定义。不同规格其实是由货架技术里面不同的IP作为支持的。如果IP各方面已经完成,只需要根据他的新需求去排列组合一个新的出来。那么这种类型的产品,通常一年左右就可以量产。
Q18:今年新案子的数量有增长吗?
A18:每年都会往外出个五六个芯片,一方面是做原有平台的更新迭代,一方面也包括一些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这两年看到的AIOT应用各种各样的需求,很多时候它的量不是很大,所以都用现成的芯片去改造。比如说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加一些其他的功能,那我们会用套片的形式搭配来做。但如果出现从百万到千万的成长,那我们就会推出专用的芯片去为他服务。由于语音交互和智能图像识别这些功能都已经模块化了。客户获得这一类型硬件基础的门槛降低了。现在因为方案已经相对模块化,去做排列组合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Q19:您觉得可能会爆发出来的新产品和新需求可能是什么?
A19:AIOT相关的音频视频需求,其实已经不断的冒新需求出来了。像声音和图像这种类型的产品特别多。所以我们现在给客户供应的产品,从WiFi、MCU到智能语音处理的芯片,到图像处理的芯片,我们都提供。大部分应用都在这个框里。
Q20:现在体量比较大的,除了扫地机器人、音箱还有什么?
A20:今年家电的成长性非常高,它是在原有的音箱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基本上不用再去做大量底层的东西,包括像语音交互算法这些,科大讯飞跟我们是合作关系,都已经是现成配好的。那么拿到家电厂里面去做的时候,解决了稳定性、可靠性的问题。另外,比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的具体应用,要在具体场景去进行算法、算力和场景的耦合。我们看到整个家电去年出货量在百万级,今年会上千万。另外,家居、泛安防的市场这两年也成长得非常快,一方面海狮被动退出之后,留了个很大的空缺。另外现在泛安防里,像消费安防国内的渗透率只有百分之几,对比北美已经过半的渗透率。那么家里的猫眼、门锁、IPCAM类型的产品市场空间也非常大。
Q21:家居安防方向是出口的客户比较多,还是国内的客户比较多?
A21:今年国内的客户增长速度很快,但也包含了一部分出口的单子。但总的来说,还是国内的增长更快一些。
Q22:家居泛安防是什么级别的出货量?
A22:泛安防去年大概是1千万左右的体量。今年预计会往 2 千万跑。
Q23:价值量呢?
A23:单个价值量大概在3美金上下。然后一些带 NPU 的版本大概是 5 美金左右。
Q24:家电厂商会在自己的芯片上去开跟涂鸦对接的接口吗?
A24:现在整个家电厂商,在对外合作方面,其实还蛮开放。比如说前阵子推出鸿蒙系统,没几天,家电厂商就开始适配了。但是目前仍然以他们自己内部的系统为主,家电厂商也还希望尽可能的要在生态里话语权要大一些,现在整个家电智能化的成熟度比较高了。现在没有智能化的家电,它的主板都有留一个接口,只要把智能化的板子插上去,就可以用了。
Q25:今年二线扫地机品牌跟你们采购的需求有大幅增加吗?
A25:需求也很大。但是在目前产能供应非常紧张的状态下,我们都优先保一线品牌,有产能保障的战略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二线或者是三线品牌想要产能供应的话,他们的优先级会排到很后头。
Q26:产能情况能介绍一下吗?
A26:产能其实现在还是非常紧张的状态。这个供需不平衡的剪刀差,可能往后还会长期存在,甚至有机会扩大。今年的产能方面,已经分配的差不多了,剩下就是看手机会不会出现砍单的动作。全球 1/ 3 的半导体产能被手机和周边所占用。手机砍单的话会对AIOT比较有帮助,因为AIOT排在产能继承的第二顺位。这样,对于AIOT在四季度会比较有帮助。
Q27:怎么看下半年以及明年的产能问题?
A27:产能目前普遍认为迎来比较明显的缓解,要到22年的年终。晶圆代工厂都比较积极的在扩产,特别是AIOT的成长,通过缺货的问题给凸显出来了。所以28纳米这一块的扩产还是比较积极的。最快应该是今年年底开始有一些补充,然后明年年初有一些。但真正缓解还是比较漫长的。因为一方面需求在快速的成长,另一方面产能的增幅能够完全满足未来的增长吗?也很难说。另外库存各方面,从客户到经销商,到芯片的库存水位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即便产能有缓解,补库存就要很久。
Q28:你们预期你们能拿到的产能增长幅度是多少?
A28:我们希望能在今年的基础上拿 20% 以上的增量,这样就有利于我们达成我们明年营收三十亿的目标。这个过程中,由于供应紧张的问题,有可能还会涨价。
Q29:能介绍一下汽车前装市场的情况吗?
A29:汽车方面我们布局的很早,我们已经在去年已经过百万,今年整个车载电子需求非常的旺盛,而且供应也紧张。所以我们今年会在结构调整方面做一些动作,把前装方面作为主要保障对象,会挪一些后装的产能给到前装去用。今年我们预计前装还会有一个增长,大概会从去年 1 百万台涨到今年的接近 2 百万台。
Q30:前装和后装的价值量是多少?
A30:目前来看,前装单车价值量大概在 10 美金。今年可能没有办法保证后装了。我们会在这个优先前装之后,再轮到后装。我们预计今年后装应该还有几百万。
Q31:应用主要就是中控屏是吧?
A31:目前来看,客户最成熟和量最大的就是以中控屏形式存在的。另外,在仪表盘和智能后视镜方面,也有不少新案子在出。
Q32:汽车相关供给的客户可以介绍一下吗?
A32:在前装方面,比较成熟的是长安、上汽、一汽,前两家主要是长安逸动、上汽荣威的轿车和SUV版本。一汽是用在重卡上,主要是商用车在用。
Q33:前装过程能看到的价值量最大是能多大?是跟 40 和 28 纳米尺寸相关呢?还是说如果继续提升尺寸可能价值量还能冲一下?
A33:其实跟制程相关性不是很大,特别车子这种对质量、可靠性、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的市场,它加偏向于用一些成熟的。所以我们给客户供应的车展上面的芯片,也都在 28 和 40 这一制程上。由于现在的智能驾驶或者智能辅助驾驶对算力的要求在慢慢的提升。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 12 纳米芯片。后续等到那一类产品出来的时候,我们会在我们的产品序列上面布置一个相对更高的产品,单车的价值量还有机会在提高。
Q34:现在 40 和 28 纳米制程等级的芯片目前除了我们以外,还有其他厂商吗?
A34:国内厂商好几家都只是刚过车规,好像还没有听说有具体的量产案子,我们已经跑了 1 百万台了。我们的主要对手其实是国外的一些垄断大厂,美系方面有高通、NVIDIA,欧洲是恩智浦、ST,日系是瑞萨,大概就这么几家。
Q35:所以这个等级如果我们公司切进去的话,先发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我能这么理解吗?
A35:其实汽车这一块,它的产品迭代没那么快,它更多的是长周期投入、长周期产出的市场。我们其实在14~15年就开始布局。汽车先从后装起,通过后装的大规模量产验证,把一些问题毛刺修好之后,再走前装的验证流程,又跑了好几年。到 19 年年底,才有真正的车子落地,开始生产,20年到一百万台。后续主要是进行纵深的拓展,那一方面丰富我们的产品序列,另一方面多做一些客户。在国内,一年大概是2千万台车,我们现在做一百万台,其实只有 5% 的份额,还有很多的拓展空间。
Q36:未来几年车规级别的产品产能布局大概在未来几年能占到产能的多少呢?
A36:我们车子这一块的量其实不大,之前,台积电在扩车子产能的时候,其实做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就是把矿机的产能一砍,三季度产能MPU方面就已经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了。所以,整个汽车用量在代工厂的整个体系里,占比不高,只是百分之几。
Q37:中低制程的产品目前的竞争环境是比较不错的,所以代工企业在进行品类之间切换的时候,毛利率不涉及到比较大的调整,我能这么理解吗?
A37:其实代工厂在选择客户的时候,他也是基于一定原则的,首先他们会看谁是长期稳定的客户,车子这一块绝对是符合要求的,所以它是一个比较优先保障的方向。另外,汽车是车规级的工艺,它的毛利也是比较高的,也是代工厂比较喜欢的客户。所以,汽车方面虽然扩产可能慢一些,但是如果在他的能力范围内,还是愿意保障汽车相关应用的。
Q38:
从车规这个角度看,因为终端部件的迭代频率低一点,除了前面说的 12 纳米制程的研发投入外,中低端制程未来还需要花很多的研发投入进行迭代吗?
A38:我们做车子是基于这么一个有利因素的,我们公司的整个业务平台,包括我们的技术研发平台,它是平台化的,相互之间有大量的IP和机械技术是可以通用化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在车子上面专门做一颗,只为车子做的技术。这一类型的占比不是很高,更多的是通过本身的技术平台做车规方面的专门提升,它的差异程度相对小一些。所以,我们不需要All in车子,更多的是 12 纳米的平台,他有车规的衍生版本,也有消费电子能用的版本。这样能够平摊一些,但是整个 12 纳米要投钱,不需要只靠车子的营收去回收。
Q39:车规级别的产品年降的幅度和消费电子级的都是一样吗?
A39:就汽车电子这一块的话,它的特点是稳,各种动作都慢。导入之后,以往的话,每年这些产品都要降价。在汽车方面,这个幅度不明显。
Q40:40或者28纳米的产品,我们和国外企业的价格差,你们估计会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区间?
A40:便宜十美金,就一倍。因为需求的刚性很强,方案一时半会都变不了。所以,产能紧张的时候就是涨价,不可能说有替换的东西,要从下一代的新车型开始来做。
Q41:安防市场的产品情况,今年的安防市场情况比较好,那明年您觉得安防市场是怎么展望的?
A41:安防市场未来是一个持续增长的大航道,本身就是个十亿规模级别的大市场。专业安防已经很明确有一块市场在,大家要做的就是一些投入、研发的工作,去做一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就行。大家有很多时候,会选择先从消费安防开始做,这一块是一个新兴的潜力市场,这一块市场的渗透率目前还很低。未来这个市场涨起来之后不见得比专业安防小,因为它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乘以 N 的市场。
Q42:中控屏芯片方面我们和主要竞争对手具体的差别是什么?是打的市场不一样吗?
A42:从目标市场到产品规格方面,差异还是比较大的。首先高通的方案是高举高打,他是从原有手机衍生的品种往下做的。它通常是旗舰版本,高端型号。我们做的更多是入门级的车型。
Q43:智能座舱的芯片,我们不做是吧?我们做的是比较传统的中控屏芯片,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A43:中控屏本身就是座舱的一部分。另外,我们在软件系统方面,要用安卓也可以,LINUX也行。常见的还有 DMS 功能,在上面都能跑。只是说车型定位不一样。
Q44:你们芯片跟高通880性能是一样的吗?性能差异有多少?
A44:应用的场景很像,但是性能比我们高很多。比如说对资源消耗量比较大的应用功能,在他们上面跑更好做。在我们这边就要做一些比较细致的优化。另外,他的定位高,所以它的单价要贵很多。那么他的周边方面的东西,他都会往高了配。我们更多的是做入门级的,成本会做一些限制。
Q45:你们现在下游客户主要是谁?
A45:长安逸动还有 CS 系列的SUV,上汽在荣威的i5 还是 i8 上面在用。一汽那个是重卡,现在商用车有很多的政策上要求他们配行车记录仪、配各类安全辅助的系统。这一块是一个政策推动的市场。
Q46:是这个车型全系列都用你们的芯片,还是说你们作为二供?
A46:通常一个车型定下来是用我们的方案的话,那个车型就是我们在供,不会在同一个车型上面去做一供二供的问题。
Q47:这个芯片大概是多少钱?
A47:一般在十美金左右。
Q48:十美金和三美金的差别在哪里啊?
A48:汽车的车规级芯片,首先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安全的问题。另外,在制造和封装过程中,他都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它的运作环境是很恶劣的。所以这种类型的产品都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一种设计和封装。过程中要投入大量成本去保证它的稳定运行,所以价值量就不一样。另外,能做车规的芯片公司没几家,所以市场选择少,大家不会倾向于在车子的市场上去杀价,所以它本身就是高毛利的,导致整个产品的单价是比较贵的。
Q49:刚才提到这几款乘用车的芯片是通过Tier One供进去的,还直接跟车厂供进去?
A49:我们跟Tier One现在来说是铁三角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隔开的,我们也要跟车厂对接,大家共同地去研究和开发方案。
Q50:我们是只提供芯片,还是说智能座舱的后续外包也会帮他们做一些?
A50:我们公司的能力是可以从芯片到套片到整个硬件解决方案以及软硬件一条龙协调。过程中,主要看客户的研发能力需不需要我们提供底层的服务。好多时候Tier One都有自己的开发能力。我们是给他供芯片,并且陪同他们做技术支持、服务,共同去开发方案。
Q51:基于我们芯片上开发应用的东西,一般是Tier One去找外包商去做芯片的开发?
A51:通常来说Tier One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需要我们做的话,我们也有能力帮他们做这个服务,但是另外再收钱。
Q52:现在有帮Tier One做一些外包的开发吗?
A52:比较少。现在都属于他们挑头搞产品、研发、开发,我们辅助做技术支持。一般来说,它的价值包含在芯片的硬件价格上面。
Q53:高通这款芯片是多少钱呢?
A53:高通少说 30 美金要有,可能还会更贵,因为现在车子上用的属于上一代手机的旗舰版。
Q54:一些二线的扫地机器人,你感觉她们能力的提升跟石头科技的差异是在迅速缩小,还是说还有好几年的差距?
A54:从一个具体的细分市场角度来说,是可以冒出黑马的。但是你要说从整个体系能力来比的话,比如说今年大家比拼的是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这个差距很悬殊。另外,在平常不缺货的状态下,石头、科沃斯或者是小米系的,这是一个大客户,他这个量大了之后,它能够从客户方面反馈收集大数据,再反过来训练他自己的 AI能力,滚动起来之后,后来者很难曲线超车,更加倾向于马太效应。
Q55:扫机器人会不断地有新的传感器算法入网,比如说TOF或者3D视觉,那您觉得跟石头科技的介入过程中,在下一代的机器视觉的优势或者算法不会像之前产品的算法优势那么大,怎么去理解?
A55:通过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和需求,根据需求来打造对应的算法。这个东西其实是应用场景所决定的。关起门搞黑科技其实没什么意义,更多是客户要什么。那么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他们剩下要做的事可能只是一些开发或者研发方面的工程量。对她们来说,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Q66:多加一个传感器就多加一些算法。我不知道她们对新传感器所谓的算法的驾驭能力,到底去怎么评判?
A66:我们认为是三分靠做七分靠调。有了算法的基础,大家也知道现在 AI 人工智能的很多算法是靠调参数去做的,调参数之后,还要加入具体应用场景的策略。这种类型的调校都是根据具体场景去耦合的,一边用一边调进步才会快。所以,他们天然掌握了这方面的优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回传各类的宝贵的数据,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去加工、分析,然后改善自己的算法,去调试。我觉得这不是一些小厂商能够干的了的。
Q67:您怎么看鸿蒙带给咱们的机会?
A67:鸿蒙的那个愿景我们是同意的,非常棒。未来是AIOT广泛分布的生态,它需要操作系统本身也有模块化、结构化的、灵活适应的。这种能力可能就是未来AIOT的一个核心竞争力。鸿蒙的设计初衷和愿景,我们觉得是没问题的。然后,像我们公司现在在大规模的做Risk-V的相关布局。Risk-V的指令集跟鸿蒙一样,是结构化的。在Risk-V的基础上去搭鸿蒙。大家觉得是一件挺搭配的事情。所以在Risk-V的峰会上,大家做了一个投票,未来在Risk-V上跑什么系统最好,60% 的人投票给鸿蒙。从这个过程中,基于Risk-V做一个芯片,搭配鸿蒙系统,AIOT的相关应用,整个过程就比较顺,对外依赖程度比较低。AIOT这种类型的场景,未来又是渗透到各行各业、每个角落的。整个趋势我们还是挺看好的。
现在客户在搭配鸿蒙的时候也有一些疑虑,担心会不会为别人做嫁衣。华为快速地反应过来,把他捐给开源的基金,弄成一个比较第三方中立化的,大家都是第三方中立的开源的、免费的,那么这个生态成长起来就越容易。
Q68:MGU厂商主要的准备是布局Risk-V这种芯片内核的迁移是吧?
A68:对我们来说,我们的MGU产品或者SoC产品去搭配鸿蒙都是软件工程量的活而已。
Q69:像汽车中控芯片,目前国内和国外同一市场的主要对手是哪些啊?
A69: 同一个市场其实重叠度都不高。比如说恩智浦、ST,他们也有一些车子上面的中控芯片跟我们略微有点重合,但是重叠度都不高。
Q70:一颗是 10 美金左右,是指的是 t7 系列吗?
A70:是t7系列。
Q71:这个系列我们能看到下一代的迭代大概是什么样的应用场景?还有时间?
A71:目前整个市场都专注于智能驾舱这一块,这是我们核心技术能力支持的范围。我们下一代12纳米的产品预计在明年推出来。因为现有的 42 纳米这一类型的产品的寿命周期还很长。我在这个基础上去做的话,是基于现有产品去迭代,可能受制于制程各方面的影响,想要往更高一点的市场跑的时候,就需要做 12 的。我们12纳米新的平台做出来了之后,我们预计产品应该还要经过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去做车规的认证和车厂方面的量产导入。
Q72:应用场景和现在的应用场景的差别在哪里?有一些什么补充吗?
A72:我们现有的车机,它已经是可以跑常见的多媒体、导航、DMS。但是它对资源的消耗量在不断的在提高。你需要有更高的性能给到车厂的客户去使用。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会把12纳米先进制程在性能方面的特点、优势发挥出来,满足客户需求。12纳米一定会比之前的成熟制程要贵很多
Q73:这个 12 纳米出来之后,他和海外高通这样的产品去对标的话,他大概对标的是什么等级的产品?
A73:我们更多的是从本来的入门级向中端走一段就可以了。不会去做顶级车型。
Q74:这个 12 纳米制程是放在中芯国际吗?
A74:不行,只能在台积电做。中芯国际短期内不会有 12 纳米这类型的车规供应出来了。
Q75:那如果往后面看,台积电还是我们产能的大头吗?
A75:目前他不是第一位,我们在中芯国际是最大,因为我们成熟制程用的多,但先进制程未来会不断的往里面迁移一些。我们今年也量产了 22 纳米这一类型的产品,这一类型的产品其实在台湾那边多一些。
Q76:如果是 12 纳米制程的话,是按消费电子单来切的吗?
A76:对于台积电来说,12 纳米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制程了。她们做了好久,他们新一代的话都在5、7这些。12其实逐步的会走原来的成熟制程的状态,就是逐步地从12纳米往这个 10 以下的这些先进制程转移的过程中,他原有的产线就空出来。并且原有的折旧摊销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它的性价比也会得到一些提升。
Q77:晶晨跟我们也是有一小部分车载电子芯片业务重合的,他和我们的竞争关系会怎样?
A77:他们的友商过了车规级的产品都还没量产,所以现在还谈不上竞争。未来大家都量产了,可能客户方面也都不太一样,因为国内的车厂还是很多的,各家都有各家的阵营。
Q78:现在我们在明年可以去展望 12 纳米制程的产品出来,然后后面是去做前装,大概是这样的节奏对吗?
A78:12 纳米要出来的话,最快明年下半年能出来。更多的是2024年才能贡献营收。
Q79:12 纳米第一期的产能大概是多少?
A79:产能方面还好说,我们这一类型的产品,一年要 1 百万片,不算什么大的量。
Q80:12 纳米是只做汽车的平台吗?安防和消费会做吗?
A80:我们这一类型的产品都是主打平台化的。12 纳米的平台做好了之后,基于 12 纳米的平台,消费类电子有需求,我做,汽车电子有需求,我也可以干。如果是像工业或者像安防有需求,我也能做出产品来。
Q81:其实汽车和消费的是一个团队是吧?
A81:研发方面大家是相对通用的。服务前端支持方面是有专门的团队,因为他们各自的业务逻辑不一样。
Q82:我们主要做中控板,也在布局仪表盘和后视镜,往后智能座舱有没有可能一颗芯片主导所有的控制?
A82:会有这种情况。目前已经看到,方案商在开发一些 demo 产品的时候,已经是一芯多屏的应用,一个芯片支持一个非常长的长方形屏幕,这个屏幕一分为二,一段式仪表盘,一段是中控屏。这种形式已经可以做出来。只是说看车厂方面,什么时候把这种类型的应用落地到实处去,生产出来而已。
Q83:对我们来说,在这方面的规划和现状是什么样的?
A83:其实我们像 t7 这种版本已经有这类型产品了。更多时候这种比较前卫的产品形态,会落入到后装市场,因为这种类型在用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那么基于这个后装市场的应用经验后,去调整前装这种产品的情况。
Q84:目前咱们跟国内其他厂商在汽车的壁垒或者领先的差距会持续多久?
A84: 这种类型的市场,大家都迟早要去做的,但是这种市场真正能做好的,应该是在这方面布局的比较早的平台型公司,像我们的 A 股市场现在已经过了车规的晶晨。一般来说,专门只做车子的,难度挺大的。
Q85:关于行业趋势的问题。因为以前这些产品的制程水平太低了,所以投入也比较少。供给的压力也不大,然后又碰上下游应用产品的渗透率提升,所以景气度会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看到下一轮的投资诉求,或者说投资欲望开始之前,这段景气度都是能持续的,是这个逻辑吗?
A85:首先,AIOT是一个持续增长的需求,因为它本质上是大家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然后大家生活过程中智能化的渗透和提升,这种趋势是没有办法逆转的。而且在应用需求的领域,对于芯片产品的要求又刚好契合了现有28、40纳米的成熟制程产品的特性。所以,对28和40的需求会持续不断的增长
Q86:整个中低端制程的、下游配套产业链的设备其实还是可以自足的,你觉得这么好的市场会激发起大家重新再投入吗?
A86:大家对观察的时候容易被带偏,就觉得 28 是比较 low 的。其实整个晶圆代工链条,我们看到现在最缺的是八寸线上0.13、0.18微米工艺,但凡那个缺的产品,我们就要去看他为什么缺,是不是需求很旺盛。然后就发现汽车、电子还有一大堆功率器件都在八寸线上跑着。其实制程跟产品之间的应用高不高端很多时候没什么关系,恩智浦就没有什么先进制程,但是他做到了车规级和工业级,高可靠性、稳定性在客户的口碑是非常好的,所以那一类型的产品卖得一点都不便宜。所以这个过程中,现在的问题在于过往这些年新增的产能大量地往 10 纳米以下做。因为各家公司都奔着手机这种大市场去干。成熟制程现在要扩产反而挺难的。所以 40 以下的产能,未来可能更难搞。28纳米的一来量比较多。另外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还算是比较好弄,但也只是相对概念而已,18个月的扩展周期也短不了。
Q87:这一轮景气就是前期需求拉动,后期这个供给短时间爬不上来,所以时间会更长一点,能这么判断吗?
A87:半导体像今年这种类型的是很少见的。就从2020年下半年就开始缺货,缺到今年的上半年,已经整整一年了都没有改善。就不是大家平常说的周期问题,一定就是有需求在影响。
Q88:像这种中低端制程较容易获取其实是不对的,对吧?
A88:不能够这么来判断,你得细分.18、.13类型的工艺,还要看具体的机器设备来源。国产自主化率,有没有供应商在供?比如说 40 这类型的,那器设备已经没有人工,国外的不做国内的又还没有能力生产。这个时候这种类型的断层就很严重。
Q89:如果是这种状况下,代工加工原材料这一部分是确定的,只不过需要看下游哪个赛道或者哪个场景的需求起来,再去看它的产能是不是能够长期匹配,这样来看行吗?
A89:可以这么想,这个过程的话,其实从这个具体应用需求影响到了芯片设计公司的状态,再从我们传递到我们上游的代工链条,再从代工链条传递到了设备和原材料,它是一个逐级传导的过程。越往上游,它的扩产方面的意愿和安排就越保守。所以我们天天在说缺货,但他们那边的扩产动作在做,但是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说,能够一窝蜂扩大过去。
Q90:目前看就是再也回不到以往那种能够快速释放产能的环境吗?
A90:以往的话因为产能大部分都没满产。所以以往芯片设计公司是假设产能无限的。但去年开始到今年为止,这个假设都不成立。直到哪一天,比如手机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砍单,补一大块出来,我估计靠这种也是缓解而已,它没有办法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Q91:海外会不会因为疫情复工会有超预期的产能释放吗?
A91:海外的成熟制程其实它能用的也都已经用上,它本身没有库存,也没有太大的产能弹性。
Q92:今年我们发现工程机械零部件的企业,海外品牌已经反扑,我们看到很多零部件老外都开始积极的把目标放到中国市场,然后采取和我们一样的价格策略,所以我在想他有没有能力,在战略调整之后,迅速地在中国市场释放产能和产量?
A92:其实大家还要看整个产业链分布的地图。从产能的角度来说,全球的产能大量都集中在中国周边这一圈,台积电占一半。疫情可能影响封装,那么他们自己的IDM去生产一些东西。但凡老外自己有IDM的产品线,国内的公司在那一块应用领域就错开了,其实对于国内的公司影响不大。剩下我们看到的消费类电子,常见的全球前几大除了格罗方德在美国,其他的中芯、联电、台积电都在中国周边。所以弹性方面不会很大。#股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