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十载:嘉信理财的七次危机
发布时间:2021-6-10 09:23阅读:311
出差途中读完中信出版的新书《投资:嘉信理财持续创新之道》,作者是嘉信理财的创始人Charles Schwab。原书发表在2019年8月,是理解嘉信理财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文本。
中文网络上有关嘉信理财的资料通常来自券商研报,对嘉信的理解多侧重战略决策,似乎每一个时代,嘉信都恰如其分地选择了最应该做的事。
而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更鲜活的企业史——这是一家一直以来都面临重重危机的企业。直到2004年,公司成立三十载,嘉信理财时任CEO仍因为运营成本高昂、竞争优势不再而建议将公司出售。
再例如,嘉信理财历史上的多次收购事件,并非都是高水准战略决策的结果,在对这些企业的整合及运营中间,麻烦不断。
…………
这是书中记录的嘉信理财发展史,也是大量研究人士梳理嘉信理财发展路径的原始资料。

在事件的简要陈列背后,是无数次有关公司战略、财务、管理的抉择。结合Charles本人的描述,嘉信理财自创始以来至少经历了七次危机,每一场战役都无比艰难。
第一次危机:1975年,美林证券的战略决策可能带来致命性打击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1975年5月1日解除股票交易最低佣金限制,宣告美国「佣金自由化」时代到来。此时正值嘉信理财前身「第一指挥官公司」(First Commander Corporation)创办第五年。
当时的美林证券已是华尔街巨擘,收入高度依赖交易佣金,此外还拥有强劲的投行和研究业务。假如美林证券借势实施大幅降佣,嘉信理财作为折扣经纪商的市场空间将受到致命性的挤压。
正在Charles焦虑无比之际,他读到华尔街日报刊登的新闻,如释重负。针对佣金自由化,美林证券非但没有全面降佣,反而针对资产低于5000美元的客户选择了提高佣金,同时对机构投资者实施降佣。
华尔街巨头并未考虑放下既存的利益,也正因此,经纪商行业出现了两种模式的分野,这让嘉信理财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远没有结束。此后的90年代,微软试图收购财务软件Quicken进入金融业,亿创理财(E*Trade)、德美利证券(TD Ameritrade)发起的价格竞争,也曾对嘉信理财的发展造成威胁。
第二次危机:1980年,嘉信理财首次公开募股失败
在开始的十余年里,尽管业务增长迅速,但监管负担、人员及技术投入等因素导致嘉信理财的财务状况一直不佳,时常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这成为其后几轮危机背后的同一个魔咒。
1975年,嘉信理财在萨克拉门托开设了第一家分支机构,之所以选址在这里,是因为它的早期财务投资人要求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设置网点。
1978年,嘉信理财已有2万名客户,但交易执行依然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嘉信理财同时开展了两个项目,一是数据库与结算系统的改造,一是公司总部办公的扩充和搬迁。
技术投入、分支机构和员工的快速扩张给嘉信理财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Charles在1880年初考虑IPO。但上市意味着财务信息和公司在经营上的短板都将公诸于众。在召集投行和律所开会时,会议给出的估值远低于Charles的预期,此次IPO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IPO失败带来的是公众媒介对于折扣经纪模式的否定,这对于嘉信理财来说,不可不谓一次沉重打击。
第三次危机:1982年,嘉信理财被美国银行收购,陷入为期四年的资本泥潭
1981年,美国银行考虑洽购嘉信理财,原因是美国银行定位于服务中小客户,与嘉信理财在客群定位上有所契合。对于急需融资的嘉信理财来说,美国银行带来了资本注入和背靠大公司的信誉。注资宣布以后,Charles加入了美国银行董事会,并且以换股形式成为美国银行最大的个人股东。
不过事情发展并未如Charles想象得顺利。正值牛市期间,嘉信理财的折扣经纪业务声势强劲,而美国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却日渐颓靡,股价也一路折戟。因加入美国银行而获得股权的嘉信员工,遭受着资产缩水的困境。作为董事会成员,Charles曾经一度希望影响美国银行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一系列有助于重振股东机构的措施。但这些建议并没有得到理会。
一边是当时的监管体系对于混业经营设置了重重障碍,另一边,处于式微之时的美国银行开始削减资本开支,对嘉信理财的发展产生了严峻的负面影响。
后来,急需现金的美国银行开始出售资产。作为集团旗下的优质资产,嘉信理财就此获得了重获自由的机会。但夺回对嘉信的控制权,又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最终,Charles及其团队通过杠杆收购的方式完成了对公司的购回。
第四次危机:1987年,嘉信理财上市后不久即遭遇股市大崩盘
逃离美国银行之后,嘉信理财旋即开始了第二次IPO冲刺。1987年9月,嘉信理财邀请摩根士丹利和第一波士顿两家投行参与承销,但也给出了苛刻的要求:一是把50%的新发股份给到嘉信理财的客户,二是给公司的员工发放认股权证。
就在嘉信理财上市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987年10月19日,道指暴跌23%。杠杆收购带来的债务问题,上市前后严苛的审查,以及指数下跌之后成交量大幅缩减,多重因素同时作用,给嘉信理财欣欣向荣的经营环境带来了戏剧性的反转。这场危机最终导致公司承受了数千万美元的亏损,持有嘉信股票的员工,也再一次受到冲击。
在这次危机中,嘉信理财检视了自身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当交易量飙升时,系统是否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二是对保证金融资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和改进。
Charles提到,1987年是嘉信理财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这一场风险事件彻底改变了嘉信理财对于风险的认识。从此以后,嘉信理财在风险管理上有了更丰厚的经验,再也不是一家弱不禁风的小公司。
第五次危机:1997年,新旧服务体系出现定价冲突,嘉信理财面临自我革命
1995年,PC的销量首次超过了电视机,互联网经纪成为90年代的主旋律。嘉信理财也正因为这一阶段积极接入互联网,被媒体和研究人士贴上网络经纪商的标签。
事实上,嘉信理财完整地经历了手工报单、电话下单的阶段,直到1996年,嘉信的客户才可以通过网站进行线上交易。此时,竞争对手E*Trade和Ameritrade迅猛发展,并且持续实施价格战。
但嘉信理财此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由于市场活跃,嘉信理财的传统业务依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传统业务向客户收取全额手续费,给客服打电话不限次数和时间;另一边,电子嘉信(eSchwab)一经推出即获得可观的增量客户,这些客户须支付29.95美元的费用,额外的人工服务则受到约束。
这种双轨定价的模式,一方面让电子嘉信的客户因为服务受限而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分支机构也被迫只能有限次地与已开户的客户进行联系。
对于嘉信理财来说,如果全面放开网络交易客群的客户服务,则意味着大量客户将选择线上渠道,公司的手续费收入将减少,同时线上客户的服务成本也将抬升。
最终嘉信选择了自我革命,为了获取市场份额不惜牺牲眼前的收入。很多时候,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对于前期已有成功的企业来说更是这样。
第六次危机:2000年,股市泡沫破裂后,嘉信理财面临裁员降薪、业务收缩的压力
在千禧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前,嘉信为了保持增长,一直在扩充网点和办公空间,扩大员工群体,同时也加大了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最疯狂的时候,嘉信内部负责物业的员工,出现在了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杂志封面上。
2000年春季,美国股市泡沫破裂后,嘉信理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裁员降薪。当时嘉信的高层认为股市的下跌大约将在一年内结束,但后来被证明这种想法还是过于乐观了。2001年,嘉信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裁撤分支机构。
正是在这一年,Charles深刻认识到证券经纪业务的周期性和局限性,决定创办银行。2003年4月,嘉信银行正式落成。这家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成为整个集团的救星。
这次危机导致的裁员降薪,累计进行了三轮,直到2003年仍在实施,最后嘉信甚至解聘了许多高级管理人员。
第七次危机:2004年,业务臃肿、竞争优势不再,嘉信理财再次面临自我拯救
在上一轮危机之后,嘉信理财的财务状况开始好转,但长时间的停摆和整顿,对企业带来的创伤仍未弥合。Charles认为,当时投资市场的环境仍在恶化,经纪商的佣金战白热化,同时,嘉信理财提供给客户的服务,也莫名地多了许多额外的费用,将成本转嫁给了客户。
嘉信理财曾于2003年1月任命新的CEO(David Pottruck),任命一年之后,公司业务没有好转的迹象,新任总裁提出剥离部分业务,包括前期扩张过程中收购的子公司。最后,David甚至建议出售嘉信理财。
在客户满意度持续下降、员工士气极度低落的背景下,2004年7月,年近67岁的Charles重返CEO岗位,带领团队重振嘉信理财。
…………
说一些读后感。
1、回顾嘉信的发展史,绝大多数的创新、开拓与重振,都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企业的背后是人,对于人来说,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上的约束都属必然。应该说,自有人类以来,我们所经历的大多数的演变和进化,都是在条件不充分、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
2、企业面临的危机来自多个维度,难以预知。证券市场的繁荣与萧条、公司内部管理的水准,乃至竞争对手的决策都曾经对嘉信理财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3、运气也很重要。比如嘉信理财在收购美国信托后发现两家公司文化差异巨大,从2005年开始推进出售美国信托事宜,直到2007年7月才正式完成交易。收到现金后没过多久,金融危机就席卷了整个金融行业。当然,运气也不独立发生作用,它通常和经验、行动搭配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4、专注于自己的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在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的许多访谈里面,有过类似的总结。Charles提到,嘉信理财最为注重的是对客户关系的经营。
5、拥抱变化,但也谨守能力圈。从最初的折扣经纪商,到如今的综合型财富管理机构,嘉信理财一直在变,但也有不变的主题,就是它始终坚持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隔江而立,不踏足投行业务,也不受制于上下游利益链条的约束,能够坚持站在客户立场看问题。
书里还有一些比较精彩的细节,比如90年代嘉信理财推出「共同基金全一账户」(OneSource),其最初的目的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共同基金行业在增长,想要分一杯羹。而当时最通行的方式是基金公司的直销。
嘉信理财偶然发现,美国市场上涌现出的一大批独立投资顾问(RIA),对「共同基金全一账户」十分感兴趣,因为它使得顾问可以在全市场挑选产品,并且让管理能力强但自有渠道较弱的小基金公司有了翻身机会。随着「顾问+分销」的模式迅速壮大,嘉信理财开发了「共同基金全一账户机构版」,为后来嘉信理财形成庞大的独立顾问网络打下基础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金融危机下怎么理财更有效?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27
-
美联储二次降息落地,黄金还会涨吗?
2025-11-03 09:27
-
投资理财用AI,究竟有多爽?
2025-11-03 09:27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