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所铜期货知识介绍,南京有色金属铜等期货开户办理公司
发布时间:2021-5-26 09:55阅读:263
手机:18013899938
郑重声明:本资讯内容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从业资格证号:F3006821 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Z0013752
期货开户,商品期货开户,股指期货开户,原油期货开户,商品期权,股指期权,场外期权,基金投资(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企业套期保值等;
联系人:胡经理
手机:18013899938
微信:18013899938
QQ:1813627901
阴极铜期货合约
交易品种 阴极铜
交易单位 5吨/手
报价单位 元( 人民币)/吨
最小变动价位 10元/吨
涨跌停板幅度 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7%
最低交易保证金 合约价值的9%
合约月份 1-12月
交易时间 夜盘:21:00~次日1:00
白盘:每周一至周五9:00~10:15,10:30~11:30,13:30~15:00
最后交易日 合约月份的15日(遇法定假日顺延)
交割日期 最后交易日后连续三个工作日
交割品级 标准品:阴极铜,符合国标GB/T467-2010中1号标准铜(Cu-CATH-2)规定,其中主成份
铜加银含量不小于99.95%。
替代品:阴极铜,符合国标GB/T467-2010中A级铜(Cu-CATH-1)规定;或符合BS EN
1978:1998中A级铜(Cu-CATH-1)规定。
交割地点 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
交割方式 实物交割
交割单位 25吨
交易代码 CU
上市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自然属性及应用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古老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
金属铜,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1083oC。纯铜呈浅玫瑰色或淡红色,表面形成氧化铜膜后,外观呈紫铜色。铜具有许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
●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仅次于银,大大高于其他金属。该特性使铜成为电子电气工业中举足轻重的材料。
●化学稳定性强,具有耐腐蚀性。可用于制造接触腐蚀性介质的各种容器,因此广泛应用于能源及石化工业、轻工业中。
●抗张强度大,易熔接,可塑性、延展性。纯铜可拉成很细的铜丝,制成很薄的铜箔。能与锌、锡、铅、锰、钴、镍、铝、铁等金属形成合金。用于机械冶金工业中的各种传动件和固定件。
●结构上刚柔并济,且具多彩的外观。用于建筑和装饰。
铜主要性能的应用比例大致如下:
性能 导电性 耐蚀性 结构强度 装饰性
应用比例 64% 23% 12% 1%
一、国际市场
1.铜资源主要分布
世界铜矿资源较为丰富。根据2005年美国矿业局统计,世界金属的可开采储量为4.67亿吨,储量基础为9.37亿吨。可开采铜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和美国。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球铜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共有五个:
(1)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
(2)美国西部的洛矶和大坪谷地区;
(3)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
(4)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5)加拿大东部和中部。
从国家分布看,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中国、秘鲁、赞比亚、独联体、印度尼西亚、波兰、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上述国家的铜矿资源量占到了全球铜资源总量的87.2%。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铜金属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9.98%。
2.铜的生产
铜的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得到急速发展,1950年全世界精铜产量只有315万吨,到1974年达770万吨。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铜消费的萎缩从而使铜产量大幅下降。90年代铜产量再次迅速增加,其中智利于199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2006年,中国超越智利,跃居世界第一。
2007年全球精炼铜产量达1807.5万吨,同比增长约5.1%,而中国精炼铜产量达349.1万吨,同比增长16.7,继续保持领先。
3.铜的消费
铜消费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西欧是世界上铜消费量最大的地区,中国从2002年起超过美国成为第二大市场并且是最大的铜消费国。2000年后,发展中国家铜消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西欧、美国铜消费量占全球铜消费量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除日本以外)国家和地区则成为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2007年全球消费精炼铜约1814.6万吨,较2006年增长约4.5%。
中国依然是铜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动力,2007年精铜消费量达462.1万吨,增幅高达16.9%。
4.铜的全球流动
铜精矿主要出口国:智利、秘鲁、美国、印尼、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铜精矿主要进口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
精铜主要出口国:智利、俄罗斯、日本、哈萨克斯坦、赞比亚、秘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精铜主要进口国: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韩国、中国台湾等。
二、国内市场
1.铜资源主要分布
2006年,我国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对铜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铜资源量2678万吨,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铜金属)8531万吨,已占同年世界储量基础的12.1%,居智利和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
我国著名的大型铜矿有西藏玉龙铜矿、驱龙铜矿,江西德兴铜矿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云南普朗、羊拉铜矿。
2000年之后,我国自产铜精矿(按含铜量计算)一直徘徊在56-65万吨水平,但近年来铜精矿产量有较快增长,2007年达到95.1万吨,较2006年增长8.93%。
2.铜的生产
我国是世界最大精炼铜生产国,2007年精炼铜产量达349.1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31%。自产铜精矿不能满足需求,需大量进口。
3.铜的消费
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铜的消费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是促进铜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也是我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过去20年中,中国的精铜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不断攀升,到2007年,中国精铜消费462.1万吨,占全球铜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25.46%。
国内铜消费结构大致如下:电力53%、电子6%、交通运输9%、建筑2%、空调10%、冰箱2%,其他18%。
4.铜的进出口
我国是世界最大铜消费国和生产国,同时铜资源相对短缺。随着近年来国际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铜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内铜精矿自给率由1995年的80%下降到2007年的23%左右,每年需进口大量铜精矿。
当前我国铜及铜制品的进口构成中,从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来分,原料比重较大,主要包括精铜、粗铜、废杂铜和铜精矿;铜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地位;主要从台湾省、智利、韩国和日本进口;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口主体,进口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等地区。
当前我国铜出口量较少,且以半成品、加工品为主;铜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地位;主要出口地是香港、东盟、韩国和日本;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大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
附: 1991-2007年 中 国 精 铜 供 求 情 况 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产 量 进口量 消费量 出口量
1991 56.00 10.12 79.00 0.43
1992 65.92 26.10 99.00 0.98
1993 73.03 25.35 99.00 0.19
1994 73.61 7.23 91.00 1.07
1995 107.97 10.21 120.00 2.57
1996 111.91 14.97 125.00 3.98
1997 117.94 8.83 107.51 7.79
1998 115.18 26.84 110.13 12.14
1999 101.13 54.77 147.00 10.30
2000 133.05 81.21 175.00 11.87
2001 142.51 95.40 208.3 5.40
2002 155.85 118.10 266.3 7.66
2003 177.22 135.73 306.51 6.44
2004 207.91 120.00 324.43 12.38
2005 258.34 122.20 366.53 14.01
2006 299.9 82.70 360.95 24.30
2007 344.10 149.37 480.94 12.59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安泰科,WBMS(世界金属统计局)等相关统计
一、供求关系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某一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同时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即当价格上涨时,供应会增加而需求减少,反之就会出现需求上升而供给减少,因此价格和供求互为影响。
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铜的库存分报告库存和非报告库存。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COMEX分支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三个交易所均定期公布指定仓库库存。
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由于这些库存不会定期对外公布,因此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库存来衡量。
二、宏观经济形势
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
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
三、进出口政策
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我国从2008年1月1日起对精铜进口执行零关税,对高纯精炼铜出口税率为5%。对铜母合金实施10%的出口税率(海关总署公告2007年第79号),进出口税率均有所下调。
1.铜消费的拓展和替代
消费是影响铜价的直接因素,而用铜行业的发展则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建筑行业中管道用铜增幅巨大,建筑业成为铜消费最大的行业,从而促进了90年代中期国际铜价的上升,美国的住房开工率也成了影响铜价的因素之一。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电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铜消费的增长,从而成为支撑铜价的因素之一。在汽车行业,制造商正在倡导用铝代替铜以降低车重从而减少该行业的用铜量。此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铜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铜在医学、生物、超导及环保等领域已开始发挥作用。 IBM公司已采用铜代替硅芯片中的铝,这标志着铜在半导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最新突破。这些变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铜的消费。
2.铜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铜的生产成本包括冶炼成本和精练成本。不同矿山测算铜生产成本有所不同,最普遍的经济学分析是采用“现金流量保本成本”,该成本随副产品价值的提高而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
目前西方国家火法炼铜平均综合现金成本约为70-75美分/磅,湿法炼铜平均成本约45美分/磅。湿法炼铜的产量目前约占总产量的20%。国内生产成本计算与国际上有所不同。
加工费(TC/RC)问题:加工费(TC/RC)变动反映铜产业链中矿山和冶炼厂博弈地位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铜矿资源趋向集中,冶炼产能迅速增长,TC/RC呈逐年下降趋势。例如:BHP和江铜,铜陵签订的2008年TC/RC为47.2/4.72,较07年年度条款下降21%。
(注:资料来自CRU英国商品研究局)
3.基金的交易方向
基金业的历史虽然很长,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基金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的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从最近十年的铜市场演变来看,基金在诸多的大行情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基金有大有小,操作手法也相差很大。一般而言,基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基金(Macro fund),如套利基金,它们的规模较大,少则几十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主要进行战略性长线投资。另一类是短线基金,这是由CTA(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s)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一般在1亿美元左右,靠技术分析进行短线操作,所以又称技术性基金。
从COMEX的铜价与非商业性头寸(普遍被认为是基金的投机头寸)变化来看,铜价的涨跌与基金的头寸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而且由于基金对宏观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并具有“先知先觉”,所以了解基金的动向也是把握行情的关键。从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以来铜价的走势看,基金是铜价快速大幅上涨背后的巨大动力。
四、相关商品如石油的价格波动也会对铜价产生影响
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但两者只是表现为趋势上的一致,在短期价格波动上并不必然一致。
1.汇率波动
国际上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而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启动,国际外汇市场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势。 由于这三种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经常发生较大变动,以美元标价的国际铜价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1994-1995年美元兑日元的暴跌和1999-2000年欧元的疲软及近年以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中反映出来。
根据以往的经验,日元和欧元汇率的变化会影响铜价短期波动,但不会改变铜市场的大趋势。美元汇率对铜价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并被广泛认为是2003年以来铜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决定铜价的根本因素仍然是基本面的供求关系。
交易价格
交易撮合原则:交易所计算机自动撮合系统将买卖申报指令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排序, 当买入价大于、等于卖出价则自动撮合成交。 撮合成交价等于买入价(bp)、卖出价(sp)和前一成交价(cp)三者中居中的一个价格。即:
当 bp≥sp≥cp,则:最新成交价=sp
bp≥cp≥sp, 最新成交价=cp
cp≥bp≥sp, 最新成交价=bp
开盘价:是指某一期货合约开市前五分钟内经集合竞价产生的成交价格。集合竞价未产生成交价格的, 以集合竞价后第一笔成交价为开盘价。
收盘价:是指某一期货合约当日交易的最后一笔成交价格。
当日结算价:是指某一期货合约当日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当日无成交价格的,以上一交易日的结算价作为当日结算价。
新上市合约的挂牌基准价:由交易所确定。新上市合约挂盘当日涨跌停板为正常涨跌停板的二倍(交易保证金维持合约规定比例),如有成交,于下一交易日恢复到合约规定的涨跌停板;如当日无成交,下一交易日继续执行前一交易日涨跌停板和保证金。如三个交易日无成交,交易所可对挂盘基准价作适当调整。对曾经有成交而目前无持仓的合约,交易所可以公布新的基准价。
集合竟价:开盘集合竞价在某品种某月份合约每一交易日开市前5分钟内进行,其中前4分钟为期货合约买、卖指令申报时间,后1分钟为集合竞价撮合时间,开市时产生开盘价。
集合竞价未产生成交价格的, 以集合竞价后第一笔成交价为开盘价。第一笔成交价按照《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第六十条的规定确定,此时前一成交价为上一交易日收盘价。
集合竞价采用最大成交量原则,即以此价格成交能够得到最大成交量。高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申报全部成交;低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卖出申报全部成交;等于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的买入或卖出申报,根据买入申报量和卖出申报量的多少,按少的一方的申报量成交。
集合竞价产生价格的方法是:
(一)交易系统分别对所有有效的买入申报按申报价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申报价相同的按照进入系统的时间先后排列;所有有效的卖出申报按申报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申报价相同的按照进入系统的时间先后排列。
(二)交易系统依此逐步将排在前面的买入申报和卖出申报配对成交,直到不能成交为止。如最后一笔成交是全部成交的,取最后一笔成交的买入申报价和卖出申报价的算术平均价为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该价格按各期货合约的最小变动价位取模;如最后一笔成交是部分成交的,则以部分成交的申报价为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
开盘集合竞价中的未成交申报单自动参与开市后竞价交易。
交易时间
每周一至五为交易日(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上午9:00―11:30 下午1:30―3:00和交易所规定的其他交易时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