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下跌解谜:稳住底部,待时而飞
发布时间:2021-5-18 10:56阅读:226
一、创世纪大跌的三个阶段
$创世纪(SZ300083)$ 创世纪在国家大基金入股之后,股价逐步抬升,在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股价成功攀升至顶峰。具体的:
2021年3月2日,创世纪经过一个月的大涨,股价升至最高15.94元,创造了近几年股价最高峰。但从这天开始,创世纪进入了三连跌(见下图)。
第一轮下跌,从高点跌至低点11.5元左右,随后股价企稳回升。
第二轮下跌,从企稳后13.5元左右,伴随4月12日,大跌至11.5元左右线。
第三轮下跌,从12.5元左右跌至最低10.33元。

二、创世纪三次下跌的深层次逻辑分析
三轮下跌看似毫无关系,却紧密相连,基本上反映了大股东减持、预期偏差、宏观信息解读利空等多个维度导致的下跌。复盘创世纪自3月初至5月中旬的下跌走势,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多种因素堆叠导致的股价波动的走势,特别是理解跌破趋势线之后,股价背离板块、背离行业,独特走势的深层次原因。
(一)第一次大跌:15.94-10.88
针对3月初至中旬的大跌,本人曾写文章分析过,创世纪走势与同行业走势背离的原因,指出:“可以发现国盛智科与海天精工一直平稳的上升趋势,而创世纪则在15.9高点出现大幅下杀,随后企稳至13元附近,创世纪股价背离板块的走势,必然暗藏玄机”。
同时指出,郝茜和何海江在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1月29日公告持股阶段,分别减持了1%,共减持了2%,但是股价却大幅上涨,对比基金增持情况,可以发现是基金承接了两人的减持股份。
基于基金持股比例提升,特别是社保基金增持的事实,分析指出,郝茜减持可能是导致本轮大跌的根本原因!通过,“郝茜”类比王九全转让给“袁永峰”、“冯建华”后到期全部减持的先例,指出“郝茜”本次减持概率较高。
结合一季报披露的基金持股情况和10大股东持股情况,可以发现基金等机构持仓比例仍然大幅提升,而反观“郝茜”已不再10大,参考“袁永峰”、“冯建华”清仓式减持,可以认为郝茜已经清仓式减持,且是导致3月初以来股价大跌的元凶!
郝茜的疯狂出货减持,打断了创世纪的上升趋势,改变了多空双方的力量格局。短期之内很难有足够的买方力量去承接4%比例的减持股份!
那么,问题来了:(1)郝茜为何要清仓式减持?(2)郝茜为何不通过大宗减持?(3)郝茜清仓减持是利好还是利空?
以下结合个人掌握的信息加上主客观分析,推测如下:
(1)郝茜清仓式减持的逻辑与“袁永峰”、“冯建华”类似,郝茜仅仅是王九全作为大股东减持股份的马甲存在。且郝茜承接股份的资金可能来源于存在时间节点偿还资金的资管计划,郝茜清仓减持套利具有一定的资管计划的合理性。但是,其凶狠的、不计成本与后果的减持方式,是非常令人不齿的!
2020年2月15日,郝茜从劲辉国际王九全转让得到 7158.43万股(占比5%)股份,转让价格为3.72元/股,转让总价款为2.66亿元。郝茜持股成本仅3.72元,15.94元的高点价格足足翻了4倍。郝茜相比于之前的“袁永峰”、“冯建华”获取的股份与减持来看,郝茜从大股东获取的股份,收益非常可观。由于郝茜之前股份已经减持至5%以下,所以本次减持约4%股份不需要公告,完全凭借个人喜好!
(2)郝茜不走大宗转让的道理是非常明确的,郝茜并不是独立的自然人,而仅仅是个马甲,与“张三、李四、王五等无异”,选择大宗则容易暴露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郝茜如果是独立、理性,具有一定的持股获得感,或者说持股获益有一丝的良知的话,绝不会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抛售!但从抛售的手段来看,不是单一自然人的操作手段,其减持的手法,带有操盘手的特点。(这部分个人猜测居多)
假如,这里是假如,郝茜无论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大宗交易方式,创世纪里面的基金等机构是有承接4%股份的能力的,因为这样的股份转让是计划之内,可以筹措的。相反,短期之内大量抛售,则是很难应对的,无法判断抛盘的来源,无法组织有效的买方力量!
因此,郝茜的清仓式、不计成本和代价的减持,在法律和规则框架之内没有问题,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确是非常卑劣的,反映出郝茜及其背后的资金毫无底线!毫无敬畏之心!
(3)郝茜减持短期来看是利空,改变了创世纪股价的走势,大量抛售给承接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迷惑。但是,从创世纪长远的走势来看,郝茜减持应当解读为重大利好!郝茜减持相当于拿掉了一颗定时炸弹,郝茜迟早是要走的,只能说越早越好。郝茜减持只能视为影响创世纪短期股价走势的一个波动因素。股价的中长期走势更多的基于基本面和业绩。
如果,中长线持有并看好创世纪,需要关注创世纪达成股权激励业绩稳定高增长的逻辑。将来股价一旦再次进入上升趋势,少了郝茜减持压力的影响,有利于长期股价的稳定。
(二)第二轮大跌:13.95-11.50
创世纪股价从郝茜抛售之后进入上升企稳阶段,但是在4月12号却出现了10%的大跌,再次将股价拉入下跌的趋势。4月12日的大跌非常的无厘头,在毫无信息发布的情况下,股价经过周末的酝酿,在周一出现10%的大跌!
表面上的无厘头,却暗含着部分资金对一季报业绩预告未发布的恐慌,按照惯例4月中上旬发布业绩预告是稳定预期最好的方式。但是创世纪却选择了不发预告,导致部分短期资金因担心可能的业绩转型成效而出逃。创世纪2021年一季报预告未发布,与2020年积极发布预告与资本市场充分沟通相相比,差强人意,有待改进!对于业绩转型阶段的创世纪来说,预期管理很重要。
由于缺乏一季报预告,导致没有预期,被解读为了利空!这种缺乏预期导致的利空解读逻辑在之前的文章分析过:“不发布业绩预告,导致部分等待业绩预告的短线资金,利空解读或者提前跑路。而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者从结构件剥离不彻底影响业绩的角度、或者从公司数控机床业绩的角度,等等,无论是那种角度,这种因为信息真空,导致的恐慌性判断是非常危险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建议:“强烈建议,创世纪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应该继承2020年的预期管理思路,加强关键时期的预期管理,做好可能的预告信息披露”。
总结以上,第二次下跌,核心逻辑就是信息真空期。4月12号的大跌原因莫过于预期管理与信息匮乏导致的猜疑情绪,与其等待不如提前撤退,信息明朗则再进不迟!从事后年报和一季报来看,一季报业绩良好,反观年报则多计提了更多的结构件资产,偏利空。
但是,一季报业绩确实不错,公司为何坚持不发预告呢?令人费解。
对于创世纪这类困境反转企业的预期管理非常重要。2020年创世纪预期管理做的非常好,反观2021年,预期管理则出现了误判,一季报业绩良好,却让资本市场猜测业绩,让资本市场去承接不确定性,这会导致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提前撤离。
基于以上,进而分析第二次大跌的减持方。判断减持方是谁,需要基于几个判断依据:一从抛售手段不计成本,大量抛售;二是从筹码的量来看;三是从资金的风险偏好来看;四是从抛售的时点来看。
基于以上标准,从排除法来看,基金减持的概率较低。基金机构们之间更多的倾向于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拆台。基金不会在信息真空期无厘头减持,打压在手筹码。因此,基金减持导致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私募或游资等风险偏好较高,在手筹码不少的资金,出逃的可能性较高。同时,私募和游资更符合抛售不计成本、抛售不计时点和规律等的特点。因此,个人判断这轮抛售的可能来源主要是私募资金或游资!
(三)第三轮大跌:12.65-10.33
5月7号以来的下跌,则衍生于市场对金属涨价等逻辑的演绎。因为,5月初以来,钢铁等金属价格大幅增长,导致需要大量金属原材料的制造企业成本剧增,从未来预期来看,业绩可能存在下降风险,包括三一重工、恒立液压等在内的2020年制造业大牛股,股价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但是,本轮下跌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同属机床行业的海天精工和国盛智科却未因为金属涨价而股价大跌,相反股价稳重有升!令持有创世纪的股东非常的费解!因此,市场衍生出第二种解读:创世纪属于3C数控机床,3C领域订单在压缩、调整,作为3C上游数控机床也会受到影响。
这里分别针对“金属涨价”与“3C订单调整”分别进行分析解读。
第一,针对“金属涨价”。
金属涨价包含两层逻辑,在年初的金属涨价逻辑中,美元滥发引发的预期通胀,成为金属等大宗原材料大涨的根本逻辑,主要表现为铁矿石涨价等;当时,创世纪上游的金属核心零部件企业均进行了涨价,创世纪也在4月1号正式开始机床涨价10%。
但,仅仅一月有余,金属又再次大涨,其背后的逻辑则是碳中和等政策限制产能导致的供求关系衍生的金属涨价,主要表现为钢铁等金属产品涨价;钢铁涨价幅度远远超过铁矿石等原材料的通胀涨价幅度;这种面粉涨一块,面包涨五块的逻辑背后是产能限制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碳中和政策是必然趋势;但是,短期来看,在美元滥发的背景下,国内面临控制输入性通胀压力,如何稳住工业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则更为重要,短期应该平抑制造业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因为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上涨未来必然传导至消费品领域,对于国内稳通胀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金属原材料涨价和金属制成品涨价是两个维度。美元滥发引发的原材料涨价已经被国内市场吸收了一部分;但是我们碳中和等政策衍生的金属制成品涨价,则完全是产能限制引发的供求恐慌情绪。当金属制成品短期价格暴涨时,会造成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出现判断困难,可能造成接订单一个价格而交付另一个价格,导致部分金属制造企业不敢接单的可能(可能造成越接单,利润越少,赔的越多);根本上价格混乱的大涨,造成了整个产业链对原材料恐慌性囤积,同时造成生产链条传导的混乱!
基于以上的判断,个人认为国家必然会看到制造业领域金属制品价格无序上涨的问题,为了稳制造业、稳物价,一定会出台金属供求关系改善的政策来平抑金属制品价格。因此,从中期(3-5个月)来看,金属材料价格大涨的逻辑不可持续,金属制成品价格脱离金属矿石价格的趋势将会得到纠正(基于强政府能力的判断)。
第二,针对“3C订单调整”。

如图,可以发现,创世纪2020年三季度,3C订单交付4862台,四季度3C数控机床交付5672台;与之相比,2021年,一季度3C订单交付仅为2929台,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比往年创世纪一季报的销售来看,2021年,创世纪一季报相比往年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实现了通用单月出货量2602台,超过2020年的一半;同时3C订单相比往年也不存在较大的下滑。
但是,对比2020年三四季度的数据来看,则显示出3C交货量在减少。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是3C订单调整了么?
从多种渠道得到的解释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董秘解释是一季度将3C部分产能调整至通用设备,加大了通用的推广力度;二是一季度是3C交付的淡季,3C交付与苹果新机紧密相关,通常二三季度是旺季,2020年由于苹果新机发布延后,导致传统二三季度旺季延伸至三四季度,2021年,苹果链中数控机床的淡旺季预计会恢复到正常时间线,即二三季度成为旺季。二季度备货为新机量产,三季度叠加新机需求爆发。
因此,创世纪受到3C订单调整的影响的认识,有些主观,应该将二季度的3C机床数据纳入分析,才能够确认逻辑的真实性,避免误判。
另一个,分析创世纪3C订单的逻辑来自于3C特别是手机销售的数据,从下图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来看,2021年1-3月份,国内手机均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态势,而4月份则同比2020年大幅下跌。数据表面上,反映出4季度销量惨淡,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并非事实。2020年1-3月份,正是我国疫情爆发期,3C领域手机消费锐减是正常现象,在4月份时,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员与商贸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手机消费爆发式增长,所以,2021年1-3月份手机销量大增的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而4月份同比大跌的数据,更不具有参考价值。

3C领域的逻辑更多的需要关注5G手机的换机潮流。5G已经发展多年,但仍然未出现5G消费电子和应用的大爆发。那么,问题来了,5G引发的消费电子消费潮流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了,如果存在,那么这股潮流将是必然的,只可能被某些因素延后(华为被制裁),而不可能消失。目前,国内5G手机使用量仅占总智能手机使用量的20-30%,距离整个的5G手机换机替换到60-70%比例,仍然有巨大的空间。所以,5G手机换机潮及5G引发的消费电子的潮流远没有到来,目前的迟滞与华为被制裁有关,也与疫情影响有关。
基于以上的认识,个人判断华为被制裁的背景下,国内丧失了5G手机领域的领军人,小米等国内厂商分食了华为的份额,但还不具备引领潮流的能力。5G手机换机潮更可能被苹果引领,当然前提是苹果能够开发出更有创新性,更有诚意的5G手机。
所以,可以发现,5G手机的逻辑是真实的,而非虚假;5G手机的换机潮是延误了,而非不再了。基于这样的判断,那么,作为5G手机上游的创世纪3C数控机床的需求逻辑,也是真实的,也是被延误的。一旦5G换机高潮来临,创世纪3C数控机床的需求高爆发是可以预期的。
总结金属涨价和3C订单调整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两个逻辑的短期判断,引发了对创世纪业绩的担忧,但是深入分析,这种担忧是短期的,缺乏中期的逻辑支撑,很有可能中期出现逻辑反转。因此,关注创世纪二季度出货数据非常重要,特别是关注3C机床的出货量,一旦3C确认出货量稳定,对3C订单的担心就不攻自破。同时,更应该关注苹果新机引发的三季度业绩爆发的可能。
三、结论与建议
总结全文:
可以发现创世纪自高点15.94以来的三次下跌,是环环相扣的,是大股东减持、预期偏差、宏观产业环境影响等多个因素影响下的结果。而导致本轮下跌的始作俑者就是郝茜背后的减持力量,不计成本的短期大量减持,打破了创世纪上升趋势线;在股价企稳之后的4月份,创世纪对信息真空期的预期管理做的不够充分,导致部分私募为主导的资金不计成本减持,形成10%的无厘头大阴线,再次打断了已修复的趋势线;进入5月份,在金属等周期股大涨的声浪中,创世纪作为需要金属零配件的制造企业,被解读为行业利空,股价下行,但机床行业海天精工与国盛智科却股价稳定,反映出创世纪受到金属涨价的影响可能性较小,反而是3C机床订单可能受到3C行业订单压缩与调整的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3C领域,特别是5G手机的换机潮仅是迟滞,但一定会到来,创世纪作为上游企业,必然能够享受到换机潮的红利。
郝茜减持导致的第一阶段下跌,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预期偏差导致的第二轮下跌,则完全是风险规避资金的做法,一旦业绩明朗,趋势反转,此类资金不排除再次买入的可能。而最有争议的第三轮下跌,则可能存在多种解读,而非表面的金属涨价或3C订单压缩调整的问题,需要从中长期角度来深入挖掘可能的逻辑错漏。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判断:
(1)郝茜减持短期来看是利空,中长期是利好。
郝茜减持改变了创世纪股价的走势,大量抛售给承接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迷惑。但是,从创世纪长远的走势来看,郝茜减持减少了随时抛售的减持盘。从多空力量对比分析来看,空方失去了最大的空头。
(2)基金机构是创世纪的主要买方和承接方,主力基金持股比例基本未变。
基金从2020年初开始增持创世纪,至年底比例达到15%左右,至于一季报从来看,包括社保基金在内,基金持股创世纪的比例达到17-20%左右。基金主要承接了王九全减持的股份。国家大基金入股和社保基金入股,充分认可了创世纪在国内数控机床领域的市场地位。
同时,从最近的交易量可以发现,交易量萎缩严重,反映出基金持股不动。交易量萎缩且股价平稳,反映出基金们没有抛售,也没有提升股价。从基金持股的角度来分析,只要创世纪业绩平稳,基金抛售的可能性很小,目前的股价已经到了主要持股基金的成本线,萎缩的交易量不能支持基金的减持行为,且创世纪为多个基金持股,单一基金的减持行为,会损害其他基金的利益,会内部自我约束。相反,只要创世纪业绩平稳,交易量萎缩,反映出筹码集中度非常高,未来一旦逻辑反转,业绩上涨逻辑可持续,股价要拉升难度小很多,且一旦上升趋势确认,各路资金再次追捧的可能性较高。
(3)金属制品涨价逻辑不可持续,3C需求仅为延后。
从国内控制通胀的角度来看,金属制品涨价受到政策约束的概率很大。因为金属制品涨价,已经影响到了制造业的生产经营,且未来必然传导至消费领域,对于控制通胀非常不利。因此,考虑短期供需的矛盾关系,平抑金属制品价格暴涨的政策出台概率较高。
3C需求以5G手机需求为例,5G手机换机潮远没有到来,换机潮迟到并不是不到,相关需求或者缓慢释放,或者因为某类创新应用需求而爆发,值得重点关注。
(4)创世纪业绩高成长,估值合理偏低。
结合2020年,创世纪数控机床的业绩,以及一季度的业绩推测全年。以2020年创世纪数控机床利润5亿元,目前创世纪市值160亿,估值约32倍;以一季报1.34亿利润(淡季)业绩推算,2021年创世纪利润6亿左右,估值约25-27倍。结合创世纪35%的增长率,用PEG估值来看,目前的估值合理偏低。
个人认同中信建投吕娟对创世纪2022年的业绩预测与估值,预测业绩8-9亿,成长35%,按照PEG估值,估值35倍,股价范围20左右。
基于以上分析,给出个人建议:
(1)强烈建议,创世纪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应该继承2020年的预期管理思路,加强关键时期的预期管理,做好可能的预告信息披露和预期管理。
(2)强烈建议,重仓基金机构应该关注彼此利益,特别是关注公司基本面。基金们应该设定代表性的沟通者来加强对上市公司预期管理的鞭策与督促。创世纪从各个维度来看,业绩高成长,国内数控机床龙头的逻辑是有效的,需要基金机构们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监督职能,确保自身利益。
同时,基金彼此关切核心利益,要避免信息鸿沟出现,特别是多个重仓基金应该避免误判。此外,建议抓住时机,做好短期筑底,筑底稳住趋势,业绩稳住预期,一旦逻辑反转,加强上攻动能,才能有效突破前高,才能助力确认创世纪在数控机床的龙头地位并获取充足收益。
(3)建议投资者关注基本面,关注基金机构持股情况。基本面是根本,是确认创世纪业绩平稳,高成长性的逻辑是真实可靠的。因此,一旦创世纪业绩确认高成长,成为国内数控机床通用和3C领域双龙头,那么目前的估值和市值具有翻倍的潜力。关注基金机构的持股情况,他们的减持行为会对股价短期走势产生影响。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底部放量下跌是好是坏?
底部放量下跌的股票说明什么?
底部缩量下跌说明什么?
有专业老师吗?我想要了解下创世纪这个公司怎么样?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