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七普”背后的几个重要人口数据
发布时间:2021-5-12 10:38阅读:1533
导语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
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过去十年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但增速逐渐下降。但是中国人口没有出现1949年以来首次下降,中国总人口更没有跌破14亿。
大普查数据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这也是理财师应了解并解读的重要数据。
我们首先看一下基础数据:
1、我国总人口共计14.1178亿人
全国人口共计达到了141178万人,跟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
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中国人口总量,七普相对六普十年间增加了7206万;而六普相对五普,十年的增加数据为7390万。
只是仅2020年一年,中国人口净增就达到了1173万。这个数量级较高,多出来的几百万是从哪里来的? 数据波动,中国除了人口大普查之外,其它年份是采取抽测、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人口数,累积十年的统计偏差当然可以很大。也说明有必要大普查。
2、人口结构的变化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全部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全部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部18.70%
单纯从数据来看,少儿人口占比有一定的回升,但是整体生育意愿是社会考量的问题。
可以将生育行为理解为经济行为,这有利于认识生育的本质与规律。所谓经济行为,就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生育,都会考虑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比如,是否生二胎,我们可能会考虑二胎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否造成母亲职业竞争力下降以及身材受损,是否加重老人带孩子的艰辛。
当然,我们也可能会考虑,多个孩子将给这个家庭带来哪些快乐,给大宝多一个陪伴,给老去的自己多一个保障。
如出生率下降,最直接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回落,老龄人口不断创造新高。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说明我们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旧将要持续面临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
如果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那么问题将会被加速放大。 3、受教育程度的变化
拥有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占15.45%;
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万,占15.09%;
两者合计占30%左右,这意味我国仍旧有近70%的人口属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将近翻了一倍,工程师红利不断凸显。但中高文化程度人口占比整体依然偏低。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累计人数占比占到我们总人口数量不到4%,普通本专科人数占到总人口数量不到7%,很多人看完后都没有想到,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4、各个地区人口迁徙的变化
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七普与六普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人口主要还是在向“包邮区”、“大湾区”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说明人口流动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5、汉族比例下降
普查结果表明,当前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1953年,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为93.94%。
放全球来看,不同民族的信仰、族群心理、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主体民族的变化,往往会对一个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美国威尔逊中心研究员汪铮更是断言,民主党(民主党的主要选民基础非白人、年轻人以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在不断扩张)开始展现出具有在美国长期执政成为“天然执政党”的前景。白人比例的下降,正在静悄悄地改变美国的政治走向,未来税收、福利政策等社会基石或许会迎来新的大调。
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在峰值状态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即使全面放开计划生意,甚至多生多育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助,也最多会在一些小的节奏上改变进程
放眼未来,面对高企的房价、难以解决的养老和教育问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可能会进一步下降,老龄化人口持续增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果人(家庭)是在边际上自由选择的,那么人口出生率下降会产生替代效应,即人口素质的增加。当家庭收入低时,父母选择少投入教育,多生几个孩子。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父母选择少生育,多投资孩子的教育。这会导致一个比较良性的边际替代:家庭在孩子教育提升获得的效用弥补了少生育的效用损失;国家在人力资本获得的改进弥补了人口数量减少的损失;经济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效率型增长(技术与知识创新)。
少子化与老龄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下的必然产物,既然是必然趋势,因此就不以政策及制定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 人口曲线不平滑在前期造成婴儿潮脉冲,中期制造人口悬崖,到后期就是人口老龄化脉冲。这导致年龄上的人口结构问题,即老中青幼数量不匹配。 养老金不足问题。日本人均社保支出在过去15年内增加了50%,其中老龄化相关支出占比从1975年的33%提升到2015年的68%。日本政府财政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支出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到国家财政支出预算的33.7%。
中国的公共财政对养老金的倾斜力度还需加大,需要划拨更多的国有资产填充社会基金。还有不少农村家庭没有覆盖到社保,这类家庭的养老负担重,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年轻人无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储蓄多生育,或提高孩子的教育。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当前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 这个数据出人意料。 家庭规模变小,对于国土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我们的家具、汽车、电器等传统行业,其主流产品、主打产品都必须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虽然数据产生了一些紧迫感,但是在人口的流动和重组中,一些区域和产业,还是诞生了极大的机会。
综合整理网络深度文章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龙虎榜数据怎么解读?
龙虎榜数据要怎么解读?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