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利多铜、铝、镍等有色金属?
发布时间:2021-4-21 19:56阅读:357
最近,有一个概念板块成为热炒对象,那就是“碳中和”。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碳中和”将在接下来40年里主导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彻底改变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本文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聚焦碳中和:
(1)碳排放之争
(2)中国为何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呢?
(3)碳中和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01
碳排放之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带来了碳排放的急剧增加,一国的经济发展直接与其碳排放量相挂钩。但是超出地球负荷的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地球环境关系到所有人类,不分地域、不分国籍,都要积极响应,减少碳排放。所以在是否要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人类社会基本达成共识。
在2015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共178个缔约国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10月正式生效)。
但是在具体到每个国家具体的排放指标上,一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上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较早的完成了工业化财富积累和产业升级,但同时他们也累积了大量的历史碳排放,并且目前仍然有着全球最高的人均排放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转过头来指着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太多,并试图以此遏制后来者的经济发展。
2006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这之后,我们在碳排放这个议题上遭遇了西方国家更为猛烈的攻击,甚至于国内一些公知也在推波助澜,好在国家顶住压力,又争取到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
这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2010年的时候,柴静对丁仲礼院士的访谈:
丁院士:我(中国)在历史上比你(美国)少排放(碳)那么多,那么未来几十年,我只需要达到你人均排放的80%就行。
柴静:那他(美国)会觉得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院士:那我就要问你了,中国人是不是人?
曾经为了争取到相对公平的碳排放权,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
02
那为何:如今,中国要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呢?
从时间上看,欧盟在90年代、美国在2007年左右已经达到了碳排放的峰值,他们设定的碳中和时间与“碳达峰”之间预留了约40到60年左右时间。而我国从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之间只有30年。
要从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变成碳中和,这个决心和力度绝对是全球最大的。这也说明当下我们制定这样的一个目标,是有能力且有意愿达成的,而不是受迫的。
从能力角度来看,2020年中国是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大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经济发展也更加重质而非单纯的追求量。以往的资源型、高能耗低附加值型的经济模式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需要抓住全球产业升级的机会,引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产业和技术中心的华丽转型。
从意愿上看,实现碳中和更是本国产业升级需要。
所谓的碳中和,并不是什么温室气体都不排。而是我们额外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就要从大气中吸收多少回去,实现数学意义上的“零排放”。主要的吸收方法包括新增森林植被、碳捕获等等。对于实际产业,未来会有以下几点重大影响:
1、大大加快化石能源发电的淘汰速度。化石能源燃烧排放是造成温室气体循环失衡的根本原因,现在全球都在以低碳为名淘汰化石能源,中国无论是出于减排、环保还是能源安全,都将更快地淘汰煤电和天然气发电。前一阵子亚投行已经宣布不会给火电和涉煤项目融资,以后更多的政策都将往可再生能源倾斜。
2、电气化、能效改进、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新的方向。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看到。未来新建的建筑也会更广泛地采用节能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3、碳捕获、碳封存的商业应用将不断加快。现在将工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存储回地底或海底的技术仍然非常昂贵,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商用还有很长距离。但有了 2060 的目标,相信资金和人才会更快地向碳捕获、碳封存领域聚集、促进技术进步。毕竟,即使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也不能一点都不排放温室气体。
从能源革命的历史来看,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已经历经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为薪柴能源革命,第二次能源革命为化石能源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包含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最终呈现均是电力能源输出,新能源电气化将是能源革命的终极形式。
因此在这些措施背后,隐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中国将拥抱科技进步,引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能源革命一旦实现,不仅仅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将彻底的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
03
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讨论碳中和对大宗商品影响之前,我们还是先梳理一下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1、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能源碳排放主要有几大来源,分别是发电碳排放、工业(化工与冶金排放)、交通运输(燃料排放)、建筑(建设、生活排放)。与全球以及欧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能源碳排放主要有以下特征:发电碳排放占比全球领先,工业碳排放占比远超欧美,交通运输行业占比较低。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预计到2030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将逐步达峰,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其中煤炭消费将在2020—2025年间进入平台期,随后逐步回落,消费年化减少0.5%左右;石油消费增速趋缓,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年化消费增速1.15%,较2010—2020年消费增速回落2.59个百分点;天然气燃烧碳排放相对较低,是未来石化能源的主要消费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7.8亿吨标准煤,较2020年增长85.1%。
从下游消费来看,预计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化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替代速度。近年来,中国陆续公布多项政策支撑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同时部分地区也开始对传统燃油车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全球范围内多国也已经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计划表,欧美发达国家在禁售政策上更为激进。
2、利多铜、铝、镍等金属
从供应端来讲,有色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首当其冲的是铝行业。按照火电生产工艺来看,每生产一吨电解铝要向环境中排放碳量高达11.2吨,是钢铁生产单位碳排放量的六倍。2019年中国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12亿吨,约占当年全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的5%,是有色行业排放量最高的品种。电解铝行业势必成为未来“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减排压力巨大。
随着上一轮的供给侧改革的执行,行业粗放的、高速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碳达峰背景下铝供给天花板将更加稳固,相关碳排放政策势必会抬升单吨成本。
而在铝的需求端,无论是传统的基建领域还是新基建领域,如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型能源汽车、轻质化金属材料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铝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消费韧性足。
“碳中和”意味着更多的电能将替代化石能源消耗,全社会电力需求将大大提升。铜、铝作为电线电缆的主要原材料,是发展能源清洁化、终端电气化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势必将从发电端和用电端两方面加大对铜金属的需求。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中国将重点从电力深度脱碳和提高终端电气化率两个方面着手降低碳排放,电力深度脱碳将催生风电、光伏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而提高终端电气化率将令工业领域能源消耗煤改电,交通领域新能源车大力发展。总体测算在“十四五”期间,“碳中和”目标将令中国铜领域每年铜消耗增加85万吨,占2020年中国铜消费量的5.7%,对铜消费有较强支撑。
“碳中和”意味着有色下游主要消费汽车行业加速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而新能车领域耗镍增量可观,即使保守估计811电池占比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新能车在2025年耗镍也将达到36.41万吨,乐观情况下可达到52.22万吨,对镍市需求有明显推动。
关注【叩富问财】服务号,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大宗商品”,可获得关于大宗商品的最新热点、必学知识、视频讲解、一对一顾问讲解等服务。
点击微信,一键关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1)碳排放之争
(2)中国为何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呢?
(3)碳中和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01
碳排放之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带来了碳排放的急剧增加,一国的经济发展直接与其碳排放量相挂钩。但是超出地球负荷的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地球环境关系到所有人类,不分地域、不分国籍,都要积极响应,减少碳排放。所以在是否要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人类社会基本达成共识。
在2015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共178个缔约国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10月正式生效)。
但是在具体到每个国家具体的排放指标上,一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上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较早的完成了工业化财富积累和产业升级,但同时他们也累积了大量的历史碳排放,并且目前仍然有着全球最高的人均排放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转过头来指着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太多,并试图以此遏制后来者的经济发展。
2006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这之后,我们在碳排放这个议题上遭遇了西方国家更为猛烈的攻击,甚至于国内一些公知也在推波助澜,好在国家顶住压力,又争取到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
这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2010年的时候,柴静对丁仲礼院士的访谈:
丁院士:我(中国)在历史上比你(美国)少排放(碳)那么多,那么未来几十年,我只需要达到你人均排放的80%就行。
柴静:那他(美国)会觉得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院士:那我就要问你了,中国人是不是人?
曾经为了争取到相对公平的碳排放权,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
02
那为何:如今,中国要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呢?
从时间上看,欧盟在90年代、美国在2007年左右已经达到了碳排放的峰值,他们设定的碳中和时间与“碳达峰”之间预留了约40到60年左右时间。而我国从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之间只有30年。
要从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变成碳中和,这个决心和力度绝对是全球最大的。这也说明当下我们制定这样的一个目标,是有能力且有意愿达成的,而不是受迫的。
从能力角度来看,2020年中国是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大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经济发展也更加重质而非单纯的追求量。以往的资源型、高能耗低附加值型的经济模式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需要抓住全球产业升级的机会,引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产业和技术中心的华丽转型。
从意愿上看,实现碳中和更是本国产业升级需要。
所谓的碳中和,并不是什么温室气体都不排。而是我们额外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就要从大气中吸收多少回去,实现数学意义上的“零排放”。主要的吸收方法包括新增森林植被、碳捕获等等。对于实际产业,未来会有以下几点重大影响:
1、大大加快化石能源发电的淘汰速度。化石能源燃烧排放是造成温室气体循环失衡的根本原因,现在全球都在以低碳为名淘汰化石能源,中国无论是出于减排、环保还是能源安全,都将更快地淘汰煤电和天然气发电。前一阵子亚投行已经宣布不会给火电和涉煤项目融资,以后更多的政策都将往可再生能源倾斜。
2、电气化、能效改进、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新的方向。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看到。未来新建的建筑也会更广泛地采用节能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3、碳捕获、碳封存的商业应用将不断加快。现在将工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存储回地底或海底的技术仍然非常昂贵,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商用还有很长距离。但有了 2060 的目标,相信资金和人才会更快地向碳捕获、碳封存领域聚集、促进技术进步。毕竟,即使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也不能一点都不排放温室气体。
从能源革命的历史来看,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已经历经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为薪柴能源革命,第二次能源革命为化石能源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包含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最终呈现均是电力能源输出,新能源电气化将是能源革命的终极形式。
因此在这些措施背后,隐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中国将拥抱科技进步,引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能源革命一旦实现,不仅仅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将彻底的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
03
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讨论碳中和对大宗商品影响之前,我们还是先梳理一下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1、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能源碳排放主要有几大来源,分别是发电碳排放、工业(化工与冶金排放)、交通运输(燃料排放)、建筑(建设、生活排放)。与全球以及欧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能源碳排放主要有以下特征:发电碳排放占比全球领先,工业碳排放占比远超欧美,交通运输行业占比较低。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预计到2030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将逐步达峰,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其中煤炭消费将在2020—2025年间进入平台期,随后逐步回落,消费年化减少0.5%左右;石油消费增速趋缓,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年化消费增速1.15%,较2010—2020年消费增速回落2.59个百分点;天然气燃烧碳排放相对较低,是未来石化能源的主要消费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7.8亿吨标准煤,较2020年增长85.1%。
从下游消费来看,预计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化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替代速度。近年来,中国陆续公布多项政策支撑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同时部分地区也开始对传统燃油车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全球范围内多国也已经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计划表,欧美发达国家在禁售政策上更为激进。
2、利多铜、铝、镍等金属
从供应端来讲,有色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首当其冲的是铝行业。按照火电生产工艺来看,每生产一吨电解铝要向环境中排放碳量高达11.2吨,是钢铁生产单位碳排放量的六倍。2019年中国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12亿吨,约占当年全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的5%,是有色行业排放量最高的品种。电解铝行业势必成为未来“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减排压力巨大。
随着上一轮的供给侧改革的执行,行业粗放的、高速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碳达峰背景下铝供给天花板将更加稳固,相关碳排放政策势必会抬升单吨成本。
而在铝的需求端,无论是传统的基建领域还是新基建领域,如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新型能源汽车、轻质化金属材料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铝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消费韧性足。
“碳中和”意味着更多的电能将替代化石能源消耗,全社会电力需求将大大提升。铜、铝作为电线电缆的主要原材料,是发展能源清洁化、终端电气化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势必将从发电端和用电端两方面加大对铜金属的需求。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中国将重点从电力深度脱碳和提高终端电气化率两个方面着手降低碳排放,电力深度脱碳将催生风电、光伏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而提高终端电气化率将令工业领域能源消耗煤改电,交通领域新能源车大力发展。总体测算在“十四五”期间,“碳中和”目标将令中国铜领域每年铜消耗增加85万吨,占2020年中国铜消费量的5.7%,对铜消费有较强支撑。
“碳中和”意味着有色下游主要消费汽车行业加速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而新能车领域耗镍增量可观,即使保守估计811电池占比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新能车在2025年耗镍也将达到36.41万吨,乐观情况下可达到52.22万吨,对镍市需求有明显推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有色金属:铜、镍、锌、铝、不锈钢
有色金属:铜、镍、锌、铝、不锈钢等期货品种的简单介绍:铜沪铜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交易单位是5吨/手,波动一个交易单位盈亏为50元/手,交易所标准保证金为12%镍沪镍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
国泰国证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怎么样?“碳中和”政策下,有色金属有投资机会吗?
您好!国泰国证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是比较好的行业指数型基金哟,今年初也是上涨了一段时间了,而且涨幅比较大,实际有色金属在很多行业里面都有用处,属于上游产业,原材料产业实际因为供需关系很有定价权的;所...
现在做上期所的有色金属如铜、镍大概要准备多少资金?
您好,现在做上期所的有色金属铜一手需要4万元左右的保证金,镍一手也需要4万元左右的保证金。详细的计算如下:一,沪铜期货保证金计算:沪铜期货是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代码是CU,上海期货交易所还有...
国储局要拋储铜、铝、锌,对有色金属期货走势影响有哪些?
中国国储局拋储的消息靴子落地,虽然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但是多方求证是大概率事件了。近期国内期货市场的沪铜、沪铝、沪锌合约局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实从今年的3-5月份铜行业就一...
有色金属(铜)周报:大宗商品估值回调,铜价保持相对坚韧
【核心逻辑】在大宗商品估值普遍回调的情况下,铜价保持相对兼任,主要是供给端偏紧为价格带来较强的支撑。供给端偏紧主要体现在铜矿大幅走低的加工费及极低的库存水平上。铜矿TC的大幅下降与智利Antofagasta和我国金川集团签订的2024年长单TC大幅下调相关,该数字为2023年仅剩的一个月的TC作出了指导。展望未来这一周,若整个大宗商品估值反弹,铜价或继续保持相对偏强,主要是因为供给端偏紧的情况在短期难以解决,即使进口窗口打开,但是进口利润在不断缩窄,市场目前进口铜量仍然不是很多。
...
有色金属铜铝锌镍日报:有色普跌,镍锌为先
逻辑分析今日铜价下跌0.78%。宏观上,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良好,Q1GDP同比增长4.5%,高于预期值4.0%,较前值2.9%大幅走高,国内整体呈现内需复苏,供需双强之势,利好大宗工业品需求端。现阶段美国经济衰退与加息放缓预期博弈加重,短期市场对衰退的交易逻辑或增强。供应上,海外冶炼端恢复相对较慢,预计二季度供给释放节奏将加快;国内精铜产量释放节奏趋缓。需求上,终端需求弱恢复。库存上,保税区库存有所去化,一定程度上支撑铜价。整体而言,铜基本面较为健康,宏观逻辑的转换决定铜价的走势,目前建议谨...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