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弹:现在还可以继续看空银行股吗?
发布时间:2021-4-16 10:44阅读:186
人们都说银行业是百业之母,每次看着这句话,都想着是不是要对“母亲”这个词汇做重新定义呢?
做母亲的,不总是以哺育子女为己任,希望子女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吗?岂有无时无刻想着榨干子女的每一滴血的道理,莫非是我对多数人的价值观倾向状态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大同木辉夜,《火影忍者》中的查克拉之母,世间一切查克拉源于此人,火影中的最后一关大Boss。
------------------------------------------
【回顾2015年做的、错的离谱的思考】
** 2021年4月15日 备注:显而易见是,下图中情形截止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我总是做出这么无厘头的思考。![]()

无聊、只能拿银行业开开玩笑了。
有一个大的前提是,我不认为任何一家公司或任何一个行业是必须投资的。投资机会来了,就投资,没有来,就不投资,仅此而已。
所以说,下面这些只是闲聊而已。
我也不对此做什么期望、也不做预测,只是闲聊,如果发生了,那么可能做一下投资,如果不发生,也无关紧要。
不仅是银行业,很多行业大体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投资逻辑,我想我只是在他们发生的时候,做出一些决策而已,可遇不可求。
那么,未来30年,中国的银行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谁知道呢,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经历了高储蓄、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这一点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不是说30年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是说30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如现在,而是说30年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占比会下降。
那么,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下降后,就是消费的比重会提高。
这两者的特点是什么呢,太复杂的经济学理论我也不懂。只是知道的是,资金的流动速率会不同,也会导致社会整体对资金的需求总量会有所下降。或者说M2对GDP的比例有所下降。
其次,人们的观点也发生着变化。如果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那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存量资金的流动速率。
然后,人们可能会说,银行业可以增加零售业务的比重、或者中间业务的比重,可是这儿我不太懂。历史上可能是这样的,比如美国市场。
只是恰好我们碰上信息化时代,并且我觉得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更快,以及在法律层面上的约束更小。
加上,不仅是直接融资可能会增长,在很多原本只能做间接融资领域,因为新的技术手段的诞生,也可能会侵占银行业传统优势的市场。
一个企业、总是有一种企业文化存在着,也有适合这个行业的特定的一些文化。在消费金融服务领域,银行业是不是相对互联网行业或者新兴的服务业有着更好的适应能力或竞争优势不得而知。
或许几年后人们可能会形成一种假象,“30年后银行业会不会消失呢?”或者说“银行业会不会不可逆转的走向下坡路呢”。就像网店对传统实体店铺的挤占那样,会不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呢?
不过,回到前文,这些真的和投资无关。也无需对此作出任何预测。只是,如果一些变化发生,那么只要思考我们该做怎样的决策就可以了吧。
人们好像很喜欢讨论坏账率啊、存贷息差啊、中间业务的比重啊,之类的问题。不过我好像对此毫无兴趣。我也分不清楚0.1%的差异意味着什么。
至于人们形成什么预期,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关心一些公司是不是会形成显而易见的、足够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的估值如何。
投资原本就是如此。我只是一个没有预见能力、也没有发现哪家公司从平庸走向优秀的能力的小小散户。
优先股6%左右的分红比例确实很有趣。
-------------------这-----是-----一-----条-----分-----隔-----线-----------------------
【之前发表过的内容:有关一些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的话题】
1)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很复杂的,我想很难对各个行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反之,如果在这方面有标准答案的话,我想很多行业就失去了周期性特征的源泉了吧,或者整个商业社会可能会变得无趣的多,“投资”这门行当估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吧。
2)根据各个行业特性的不同,很难对不同行业做抽象化处理,只能从个别行业去考虑。
3)我不太清楚宏观经济学,所以也不知道宏观经济学对此是否有过什么研究,我只是从我自己所能理解的常识来判断这些行业。其中最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所有的资本都是逐利的。其次,市场本身和行政手段等外部力量,结合资本的逐利特性,会形成各个行业自身的的发展特性。我怀疑如果试图把这一问题描述清楚,可能需要大英百科全书的篇幅来描述。
4)实际投资中,当然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的思考吧,我想每个人可能会有自己熟悉的一些领域,恐怕这些还是需要每个投资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吧。
5)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行业合理盈利水平的复杂性。
6)钢铁行业:我们大概都知道钢铁行业的日子不好过,并且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显然从资本逐利的角度而言,这个行业应该较早之前就开始缩减产能、至少是缩减资本开支。但因为有地方经济层面的压力,很难做到这一点。
7)大宗商品领域的长周期行业:之所以形成较长的周期特性,因为他们从资本开支到资产的运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这些行业,可能经历一段较高资本收益的阶段、又会经历一段更长时间的较低资本收益的阶段,我们显然无法用平均数来考核这些行业。比如,即便整个行业的ROE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我们也无法说他们的盈利能力是处于合理水平之下的,并且也很难就此得出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复苏。
8)资本开支较少的消费品行业:我们通常认为他们较少周期性特征。但,行业整体的合理盈利能力同样很难把握。谁知道那些行业巨头会采取怎样的市场战略呢。
9)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我认为是很难去预料的,因此我们也无法基于这些预测进行投资。
10)但是少数一些极端情形带来的投资机会,我认为是可以被我们所掌握的,可能仅此而已吧。比如,至少不在“沸腾期”给公司作出草率的估值;无论如何选择那些拥有足够宽广的“护城河”的、可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的优秀公司等;一些周期性领域发现那些大型公司持续若干年缩减资本开支等,并且发现少数一些公司无论如何能够活下来的可能性很高。
11)如果我能明确回答你提出的问题,那么我可能也就没有必要采用“至少不至于亏损的投资策略”了吧。显然,我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我只能采取我的看似缺乏挑战性的投资策略。
-------------------这-----是-----一-----条-----分-----隔-----线-----------------------
【较早前的闲聊:我能等到1.41港币的农业银行吗?】
如果我计划在港股农业银行1.41港币的时候,买入A股招商银行,会有机会吗?我是不是太贪心了呢.....
我不懂银行、不懂经济、不懂估值、不懂投资、更没有什么大局观、并且我发现过去做的一些判断,大多数都是错的离谱。
$农业银行(01288)$
港股的农业银行能做这样的估值吗?以下货币单位都是港币。
大概,如果假设未来货币供给量增速持续维持较低的水平,比如6%的水平,那么银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是不是不需要维持当下的水平呢?
这里讨论的是“需要”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是高储蓄、高投资,然后是较高水平的贸易顺差。但如果从未来5-10年的角度去看,这样的情形是不是会发生一些变化呢。
出于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考虑,较高速的货币供给量增速,带来银行业资产的同等水平的增速,进而也需要银行业同等水平的净资产的增速,有两种途径,一个是维持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是给予较好的再融资环境。
但如果这样的循环需求被削弱,还需要让银行赚那么多钱吗?这是一个问题。
在这样的整体发展环境的变化过程当中,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可能就会显现出来。
于是,我就擅自臆想了一下。未来,主流银行的长期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维持在6%的水平,能做到差异化竞争的较好的银行可以获得略高于10%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较差的一些银行维持在0%的附近。这样看起来挺合适的吧。
如果港股的农业银行属于6%水平的那一类银行,那么应该给它怎样的估值呢。我来毛估估一下。
净资产5港币,年盈利0.3港币,净资产收益率6%,基本上很难分红。那么按6倍市盈率或0.36倍市净率给与估值,大体上就是1.8港币水平。考虑即将有0.2港币的现金分红,最高给与2.0港币的估值。
如果打算6折的价格买入,那么如果有人愿意1.2港币卖给我,那么我可能会考虑买入吧。但也只能算是一个可能会烫嘴的烟蒂吧。
这样估值行吗?
我不持有任何银行股,但我想未来若干年后说不定我可能会投资银行股。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
-------------------这-----是-----一-----条-----分-----隔-----线-----------------------
【借用:罗素老师论智慧】
“关于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
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诸如相信了则会对社会更加有益之类的想法与观念所影响。只是单单的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我想说的关乎智慧的一点。”
我深切的认为,我对银行业的看法更多的来源于“我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相信了则会对社会更加有益之类的想法” ……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目前还应该继续看空A股的后市吗?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