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青黄不接”但介入机会也将到来
发布时间:2021-4-16 09:37阅读:279
今年一季度我国包括进口大豆(5872, 35.00, 0.60%)在内的进口粮食总量达到了3760.6万吨,同比增长62.32%。分品种来看,大豆进口总量达到了2117.8万吨,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品种进口数量增长速度更为惊人。玉米进口量达到了672.7万吨,同比增长437.8%。小麦进口量则达到了292.5万吨,同比增长131.2%。而植物油脂进口量达到了281.6万吨,同比增长50.7%。肉类进口量达到了262.5万吨,同比增长20.8%。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说,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对蛋白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用18亿亩耕地养活14亿人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为了调整国内粮油市场供应结构,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油,个别品种的进口数量还较为庞大,如大豆年进口数量在1亿吨左右。不过,整体来看,粮油尤其是玉米进口数量的大幅增长并不会严重冲击国内相关市场,预计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也会遏制价格的过度上涨。
玉米市场‘青黄不接’拐点已经临近,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会对冲国内供给不足的影响。”唐启军说,要分析好“青黄不接”拐点临近后价格如何走,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进口玉米等会大量增加。
第一,我国每年需要消耗大豆1.1亿吨左右,国内大豆产量只有1900万吨,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近年来,我国玉米年消耗量在2.8亿吨左右,国内产量在2.6亿吨左右,由于之前有庞大的库存临储玉米作为补充,基本能实现自给,叠加我国玉米进口实行配额制,每年进口玉米的配额数量只有720万吨,进口较少,基数较低。而进入2020年以来,由于临储玉米消耗殆尽,叠加生猪存栏大幅增长导致玉米饲用需求大幅增加,国内玉米供需出现紧平衡状态,小麦开始大量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此时我国扩大玉米、小麦进口也是合理的。
第二,进口农产品价格优势明显。美国、阿根廷等国的大豆、玉米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成本较低,同时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购买的大豆等农产品可以从港口直接海运到我国东部地区,运输方便又成本低廉。
第三,为了执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美两国于2020年1月15日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协议约定,中国2020日历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329亿美元,2021日历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448亿美元。农产品方面,在2017年基数之上,中国2020日历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125亿美元,2021日历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195亿美元。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也是为了执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内容。
另外,大量进口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我国在国际贸易上长期处于顺差低位,我国自美国进口的东西有限,美国核心技术不出口我国,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同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我国只能大量进口美国的农产品。大量进口美农产品,不仅有利于减少贸易逆差,也对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稻谷大量替代玉米现象的出现,进口玉米与小麦的持续增加,将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临储玉米“缺失”对市场价格的利多作用,而新季小麦生产形势良好、新季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增加将限制市场对价格上涨空间的想象。不过,在新季作物没有成熟和收获前,产区天气肯定是多变的,市场未来的需求也是不确定的。生猪存栏量的增减更不好判定。因此,玉米市场“青黄不接”拐点的临近注定是一个介入机会的到来,具体如何操作要看市场主体自己的诉求了。
期货交易能让生活富足也能让财产缩水,做交易时要控制好风险,保住本金才是第一重要的。要做好炒期货,肯定要从期货开户开始。开户的期货公司不同,给到的后续服务也不一样,从业期货多年,协助过很多百万以上资金的投资者,欢迎点击头像在线咨询相关事宜。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我在线
15103944474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