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我们该怎么办?-定投来解决一下
发布时间:2021-3-29 22:30阅读:449
随着近两年市场大涨才纷纷入市的90后、95后的年轻投资者们,可能对于市场风险的感知尚不深刻;但那些久经A股考验的资深股民或基民朋友,在经历过08年、15年甚至18年的巨震后,想必对市场都怀有敬畏之心。
风险与机遇并存,市场波动的同时也意味着投资机会:市场动荡之后往往意味着较低的资产价格,更具投资价值。
正如晨星对美国基金投资者收益的研究发现,在2008-2009金融危机最低价时卖出、等到一年后再重新买入的投资者,收益远不及那些一直持有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在市场动荡时最重要的其实是按兵不动,切实的遵守你的投资计划、采取长期投资的策略,在下跌中抛售持仓并不是好的选择。
长期投资、控制风险,这似乎是过去几十年来资本市场的赢家给投资者留下的制胜法宝,于是伴随着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基金定投也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
定期定额?智能定投?不同渠道的基金定投策略无论从标的选择、目标设置还是资金分配、周期频率等方面都有各式各样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拆解,直击本质。
1)定期定额:是“真笨”还是“大智若愚”?
定期定额是早期基金定投的普遍方式,其特征是选择固定的时间持续投入固定金额。看起来是一种“最笨”的投资方式,即便如此,若投资者从15年牛市的高点开始入场,过去五年多的投资收益也远远跑赢了同期指数的收益。
与智能定投相比,定期定额具有以下优势:1. 每个定投周期所需资金固定,便于投资者作预算开支;
2. 对短期的市场波动持“中立”态度,可以避免由于加速下跌中采用均线系统加仓的智能定投带来的更多亏损,或是在上涨过程中采用趋势定投带来的成本上升。
1. 一开始投入所有的本金;2. 每天投入10元;3. 每天投入10元,并在投入金额上涨10%时,赎回上涨金额。
结果我们发现,第二种和第三种定投方式在前期基金净值下跌的时候减少了投资本金的下跌比例;而第一种方式则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要承受本金超过10%的损失,最高的时候甚至到了28%。
不过,从收益层面来看,在第1000天的时候,三种方式的最终结果分别是,1)20684元,2)20299元 ,以及3)17714元。所以事实上,第一种方式还是回报最多的。
由此可见,当基金净值在近期出现震荡且回报不佳的时候,定投可以有效地降低震荡幅度,减轻了投资者因亏损而带来的煎熬。
当然,采用这种方式减少煎熬也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损失一部分收益。
由此可以看出,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比较适合对资本市场了解不多的“懒人”,或是信奉市场的配置才是最有效的投资者。
相对定期定额而言,智能定投采取的操作策略就千差万别了。
譬如,信奉左侧交易的投资者,在看好长期市场的前提下,认为市场越跌越有机会,于是他们愿意接受“越跌越买,越涨少买”的定投方式。该种定投的好处在于,在长期市场向好的情形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但是如果短期市场持续下挫,投资者可能要忍受更多的账面亏损。所以,左侧交易适合于风险承受力强、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投资者。
倘若投资者自身惧怕短期风险,很难忍受账面大幅亏损,那么或许确定趋势后的“越涨越买,越跌越卖”的“右侧交易”更加适合你。一旦各类技术指标确认了道氏理论之一的主要趋势,行情将持续一年或以上,大部分股票将随大市上升或下跌,幅度一般超过20%。虽然道氏理论常常因“反应迟钝”而遭受诟病,但是它却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短期风险。
趋势定投恰恰体现了这一投资理念,该类基金定投会选定两类产品(分别是投资品种和避险品种,譬如指数基金和货币基金)作为定投的候选品种。行情向好时,选择投资品种进行定投,行情弱势时,选择避险品种进行定投。
这种定投方式的好处是,一直在选择当前收益较好、风险较低的品种进行投资,但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当前收益最佳的品种并非就是未来收益最佳的品种。而由于趋势确定的“迟钝性”,使得投资者未来可能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来进行组合配置上调整。
当然,你也可能对各类的技术分析并不感冒,认定自己是个价值投资者,坚信低估值更有可能获得高回报,倾向于“估值越低多买,估值越高少买”的定投方式。那么,目前市场上的估值定投法或许能够满足你的投资偏好。
该类基金定投时,投资者首先确定定投品种,然后选定参照指数在某一时点估值为基准,将扣款日前一日的实际指数估值与之进行对比,再确定基金定投扣款额度。
该类定投的优势在于,投资者可以将筹码更多地聚集在低估值区域,如果市场符合价值成长的规律,投资者长期来看将获得更高的收益,自然也需要付出较长的时间成本。
上述三种智能定投方式的前提,都基于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不发生变化、且只投资于单只基金。但在实际中,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通常会随着自身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风险承受能力通常与年龄成反比,即越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年纪越大,越偏好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
因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变化、而非市场变化的动态调整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定期定额,还是五花八门的智能定投,最终决策依据还是落脚到投资者自身的偏好。下图中我们总结了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流动性需求、和理论偏好的投资者适合的定投类型,供投资者参考。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4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4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