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费苦心围剿中国棉花目的何在?值得深思
发布时间:2021-3-26 16:15阅读:414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大西北的棉花这两天又成了资本市场“标靶”,这一朵朵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的棉花,就像天山下一个个坚韧不拔的生命,向世界怒放着灿烂的笑容。
近两日全网都在抵制H&M,淘宝京东拼多多全体下架,各大明星纷纷解约。
公开资料显示,H&M2020年净销售额为(约1430亿人民币),在74个市场中共开设约5000点店铺。
H&M在中国要凉了,很快的。
不仅是H&M,估计这么持续下去的话马上就是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等国际大牌。
很多人不知道,H&M这些品牌背后有一个组织,BCI棉花联盟。他们制定一套规则,认同的棉花才能进行国际销售。
现在西方国家利用BCI这个平台,控制全球的纺织品,消费品,时尚品牌,借此完全就可以压倒性的控制话语权。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BCI是什么组织?
BCI,全名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指“更好的棉花倡议”。脱胎于2005年世界棉花基金会(WWF)一次圆桌会议的倡议,随后扩展到世界多国。宣称其主旨在于使全球棉花的种植及生产更有利于棉农,更有利于种植环境,更有利于该产业的未来发展。
这个就是产业的NGO组织,同时面向企业和消费者,在企业方面,它们企业进行监管,表现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它们颁发的认证,在消费者层面,它们向消费者推销这些企业生产的商品。
到2017年,BCI已经有85个合作品牌和1039个合作工厂,能够给全球130万棉农生产的330万吨棉花发布认证,势力越来越大后,纺织企业不得不被动性加入,掏出一大部分费用。但是,他的认证模式也存在很大的漏洞,许多企业表示BCI根本没有进行调研,只是简单的收钱发证。
但是,BCI组织却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便可以通过认证、打分评审的方式,对棉花产业的工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现在,这种本该中立的NGO组织,为了商业利益和政治因素,选择站边,将自身影响力作为政治博弈的武器,一切都变了味道。
欧美为何总和新疆棉花过不去?
其实,在去年特朗普政府针对新疆问题开始所谓的禁令之后,也是在去年,BCI禁止了对新疆棉花的认证,而此次时间的主角H&M,还是耐克、阿迪达斯也好,不过是跟风。
这两天舆论发酵背后的真正本质,其实是国与国之间产业的对抗,简单来说就是新疆棉花的背后,欧美嘴里喊着的人权,背后还是生意。
不过这次跟2018年美国卡脖子芯片不同的是,这次是欧美国家尝试用NGO开路来打压中国产业。此次涉及的中国新疆棉花产业,从地位来看,已经是全球纺织业的中心。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之一,与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包揽了世界棉花产业80%以上的产量。作为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棉仓。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率先实现棉纺织品工业化生产成为世界纺织业中心起,全球纺织制造中心历经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
整个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最早期是成本因素(原材料、劳动力等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制造中心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以美国20世纪初成为世界纺织制造中心为代表,当时美国拥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大量的移民人口。
现在汇率因素和贸易环境因素成为另一大要素。比如日本等亚洲国家纺织业发展迅速,贸易顺差逐渐增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汇率和贸易限制阻止了纺织品出口,从而促进了纺织品制造业向其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行业地位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第一出口大国。早在2017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4919.55万吨,占世界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企业纺织品产量287.81亿件,相当于为世界人口每人提供6.89件纺织制成品。

图片来源:网络
在2018年以后,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级,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比例大幅下降,而从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进口的增长率大幅上升,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了纺织品和服装订单向其他国家的转移。
但是,2020年的疫情期间,以印度为代表的纺织大国遭受影响,导致大量的纺织订单回流中国,光是在去年的9月份国内的纺织纱线、织物以及制品出口额达到132.5亿元,同比增长35%。
在历史上,每一次的产业加速,基本上都会让产业实现技术升级以及生产力的快速迈进,最简单的例子在当年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源自纺织行业大发展,对生产力的迫切需求,最后出现了珍妮纺织机。
现在,中国高端制造2025全面推进,新疆棉纺织业已经是机械化农业重要场景,根据央视报道,新疆北部9成以上棉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南疆地区棉花采收机械化率也在逐年增长,甚至现在无人机也大规模使用。

图片来源:网络
纺织产业发展发展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转移低附加值环节→强化研发设计或品牌零售等高附加值环节。目前国内基本上把各个纺织链条握在手中,上述机械化农业场景的应用,其实是纺织产业链升级应用。
更深的来看,欧美为何总和新疆棉花过不去?其实就是产业的对抗,西方国家所谓的强迫农民种棉花、摘棉花的理由,不过是一种找事的借口罢了。
对抗的根本:行业定价权
中国纺织产业链,各个产业链条完备同时具有强大的工业能力,欧美感到越发的紧张,其实归结为以后如何去做棉花生意,是自己说了算,还是中国说了算,最根本的涉及到行业定价权的问题。
纺织业有句行话: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国际棉价看美国!美国之所以能牢牢掌控国际棉花定价权,除了得益于美国政府给予棉花产业的高额补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定价体系。
位于纽约的“洲际期货交易所(ICE)”是目前全球棉花最重要的定价中心,在美国,几乎所有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和棉花贸易商都参与期货交易。

图片来源:网络
反观国内,早期国内大多数棉商经营方式单一、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国产棉无法充分发挥自己庞大的产量优势,特别是在决定国际棉花价格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直接导致棉花市场,长期以来只有现货交易、不做期货交易,经营方式和交易手段单一、落后,很难融入世界棉花贸易的主流市场。
在2004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交易,尽管在前面四年的时间,花期货市场上可供交割的棉花,数量最多时每年也只有22万吨,这与我国棉花年产量700万吨,年消费量上千万吨相比相差甚远;特别是“持仓量”只占美国“洲际棉花期货交易所”持仓量的5%左右。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紧密度越来越深,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交易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有着足够的实力成为世界棉花交易中心,毕竟,我们有着新疆的大棉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留下的法则。同样,当一个新兴国家崛起,被老牌发达的国家视为足够威胁,产生一系列的产业对抗,我们应当庆幸和骄傲,我们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足够让别人产生重视。
在过去,美国是世界第一棉花生产国。但这些年,新疆棉花大力发展,目前,全球有20%至30%的原棉都来自中国。
而中国80%的原棉都来自新疆,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相较于普通棉花,新疆的长绒棉,因为日照充足,品质优异。
图片来源:网络
数据统计,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0%以上,是全球纺织品供应链中的主要生产者。
研究发现,全球每5件棉质衣服中,便有1件是新疆棉。
从2000年前后,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第一生产国了。
图片来源:网络
描述到这,或许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英美要抵制新疆棉。
嘴上喊着主义,心里还是生意。
当年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靠的就是纺织业的发展。
可是现在,中国却成了世界纺织行业的中心,所以英美自然很紧张,想针对一下。
打蛇打七寸,他们瞄准了新疆。
这两年,新疆依托原料,电价等优势资源,纺织业快速发展,解决了就业、民生的不少问题。甚至,还带动了扶贫。
所以,这次的欧美死盯着新疆的所谓棉花,背后中国的纺织业才是他们的目标,而且对于其他中国的产业也是一个警示。欧美乱弹中国新疆棉花,或许只是一个开端:试试用产业NGO对中国经济的打击效果,究竟会如何!
获权转载,观点不代表投资海外必读立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