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悖论”再现,滞胀初期,货币放水MMT不该成为万能钥匙
发布时间:2021-3-14 10:53阅读:1350
导 读
“菲利普斯曲线悖论”再现。
最近美国10年期购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9%飙升至1.44%,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3.13%飙升至3.3%附近,通胀预期十分强烈,债券利率大幅上升,高估值的板块快速杀跌。
究其原因是前期货币超发导致流动性过剩,推高股市估值;随着通胀和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抬头,全球资本市场对流动性变得异常敏感,利率飙升导致资本市场杀估值。
2020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房市、商品、黄金、比特币等资产价格普涨,根本的原因是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经济还在地上趴着,股市房市已经在天上飞了起来,背后的“永动机”就是货币超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放水。2020年疫情,放水。
但目前滞胀初期已现,货币放水不该成为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而加大滞胀发生风险的措施。
图片
菲利普斯曲线和滞胀
1、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浦斯(WilliamPhillips)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经济理论。
图片
威廉·菲利浦斯(WilliamPhillips)
透过研究英国于1861年至1957年间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浦斯提出在失业率上升时,通胀率便会下降,反之就会上升。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是非线性关系,当失业率极低时,通胀率便会十分高;反之,当失业率极高时,世界便会发生通缩,物价下跌。这一项理论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当失业率低时大家都有收入,社会繁荣、信心十足,人们自然会放胆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带动物价上升。反之,当失业率高时,收入的不稳定及前景信心的流失让人们积谷防饥,减少消费,在需求不足下,物价停止增长,甚至下跌发生通缩。
我们溯源逐本:三种菲利普曲线。
(1)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最先提出的一种表达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它表明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上升;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趋于减少。
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 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一菲利普斯曲线形式,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物价上升代替工资上升,它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的人为干预市场,会导致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失效,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会伴随着高失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滞胀。
(3) 引申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这样,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变动关系。
2、滞胀
滞胀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简称,指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和失业率高企并存的现象。“滞”指经济停滞,失业严重;“胀”指通货膨胀严重。在发达国家,4%以上的通货膨胀率即为高通货膨胀,因此,“胀”的指标就是4%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但在“滞”的指标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经济停滞是经济零(负)增长还是经济低增长没有统一定论。但从更宽泛的概念上,通胀上升,同时经济增速下行,就能认定为进入滞胀阶段。(注:失业率方面,目前我国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而缺乏覆盖全社会劳动力的失业率数据,因此失业率指标缺乏数据支持,不予考虑。)
图片
菲利普斯曲线悖论重现,谨防滞胀风险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滞胀
在现代经济史中,滞胀现象首先出现于1970年代,尤其是美国表现更加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比较明显的滞胀,分别为:1987-1989年、1993-199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持续时间最长三年,最短一年。
回顾下历史:
1、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十年滞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可以说是参战国中,唯一没有受到战乱波及的国家,同时大发战争财,使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其经济力量,还是其政治和军事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达到了巅峰,从而成为了世界上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
随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逐渐消失,科技的发展处于低潮,美国开始大肆奉行凯恩斯主义,即当私人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减税来进行干预。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的经济顾问班子是清一色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在这一点上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即在经济好转时也要实行刺激政策,其理论依据是美国的税收制度在经济前进时会使政府的税收增加从而对经济复苏起刹车作用,这样经济复苏就难以充分实现而造成一种复苏贫血症。他们认为由此产生的实际生产和潜在生产能力之间的差额应当用扩大公共开支,减税,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来加以消灭。
长期的财政赤字刺激经济效果逐渐失效,经济没有大的起色,反而火上浇油引发了通胀。美国70年代陷入了滞胀泥潭。
70年代的美国经济在内生乏力叠加石油危机冲击的情况下,反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现象,是一次典型的成本推动型滞胀。
图片
19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三次比较明显的滞胀时期:
1969-1970年:1970年,美国通胀率达到了5.7%的同时,经济增幅下滑至0.2%,滞胀开始显现。
1974-1975年:滞胀现象明显加剧。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叠加粮食危机的冲击,1974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5.6%大幅降至负的0.5%,通胀率由上一年的6.2%升至11%,1975年美国经济延续高通胀、经济负增长的态势。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0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3.2%下滑至负的0.2%,通胀率飙升至13.5%。
70年代美国滞胀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美国自身经济活力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主要表现为贸易差额还是由正转负、技术革新的速度明显放缓。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引发物价/薪资的螺旋上涨。三是外部的供给冲击。石油危机引起生产成本的大幅上行,一方面加剧通胀程度,一方面打压经济增长。
2、中国的四次滞胀
图片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滞胀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比较明显的滞胀。其中前两次都发生在供不应求的时代。
1、1987-1989年。本次滞胀周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80年代财政赤字高企下货币超发、叠加国家在原有计划配额制管控下提出的价格改革方案,推升物价快速上涨,形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图片
2、1993-1994年。1992年改革开放背景下,固定投资增速快速上行,于93年达到高点后增速转而下行,叠加放开商品价格、市场供求决定下,物价快速上行。
图片
3、2007-2008年。这一期间,油价持续攀升,工业原料价格高企,企业成本端居高不下;猪肉、粮食等居民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CPI同比增速由1.0%一路飙升至8.5%。全球经济遭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2008年中国经济增幅大幅下滑4.5个百分点。
4、2010-2011年。次贷危机之后,四万亿带来的超发货币涌入到各个行业。一方面抬升了物价水平,CPI当月同比一度飙升至6.45%。另一方面导致钢铁、有色等行业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国内地产、基建投资开始乏力。
图片
如今,滞胀是狼来了还是真威胁?
为什么现在“菲利普斯曲线悖论”再次出现,为什么市场在担心未来存在潜在的滞胀风险?
1)涨价已成“雨后春笋”之势,通胀已经到来
金融市场的重大问题是:疫后复苏是否会带来通胀爆发。在世界经济的某些角落,通胀已经到来。
在大豆、铜等大宗商品方面,在航运等行业领域,在巴西等国,价格一直在迅速攀升——直接原因包括Covid-19导致的中断、政策反应或伴随复苏希望而来的需求激增。
以下是一些已经看到价格上涨的领域,以及它们与通胀大局的关系。
图片
金属:铜价已经上涨了将近一年,2月份加速,本月回落。铁矿石和镍也触及多年高位,钢材价格过去六个月上涨一倍多。
图片
半导体:需求激增遇到了供应压缩,而地缘政治又加剧了供应制约。在这个4,000亿美元的行业中,芯片大厂都在台湾和韩国,他们的出口越来越多地陷入中美冲突,而对中国厂商的制裁更进一步抬高了全球价格
图片
粮食:疫后反弹是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驱动因素,此外也有如干旱和疾病等常见原因。在美国,随着餐厅大订单回归,鸡腿价格正在上涨。中国的复苏正在刺激对大豆的需求,其价格过去一年已经上涨超过60%。
图片
能源:经济复苏、出行增加带来更强劲需求,加之产油国决定限制产量,推动油价升向每桶70美元,是近两年来最高水平。
图片
住房:低利率和在家工作正在推动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
2、 中国:经济从复苏步入滞胀
2020经济数据已经披露完毕,我国GDP首次突破百亿,成为全球经济体中唯一获取录得正增长的经济体。成绩固然值得骄傲,但其实结构上依然存在隐忧。
1)供需扩张力度减弱,经济从复苏步入滞胀
2021年2月综合PMI、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1.6%、50.6%和51.4%,较上月下滑1.2、0.7和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出现下滑迹象。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扩张力度减弱。2月制造业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1.9%、51.5%和48.8%,较上月回落1.6、0.8和1.4个百分点。
图片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均放缓
2)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胀预期抬升
2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6.7%和58.5%,较上月变动-0.4和1.3个百分点,高位运行。从行业情况看,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超过70.0%。
图片
制造业PMI供需走弱,价格维持高位
2020年7月、11月社融、M2增速见顶,而2021年2月PMI的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建筑业活动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有的是连续两个月下滑,物价指数则处于近几年高位,这是经济周期正逐步从复苏转入滞胀的典型特点。因此,美林时钟拨动至滞胀周期可能会是我们未来潜在的风险之一。
3、美国:通胀预期和失业率双高
长期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均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失业率与通胀预期通常是反向关系。
图片
此次危机中,广义失业率和通胀的变化与金融危机时期不同
我们现在看美帝的实际情况,简单来说有几个并存现象:
1、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高企/生产停滞
2、 物价开始全面上涨(目前大宗商品抬头,且趋势难改,这也是这波周期股的机会所在)
图片
2020年之前,广义失业率和通胀、通胀预期基本
过去一年,美国经济在遭受疫情冲击并呈现一定的经济危机特征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出现了反常的同向关系:失业率大幅飙升但通胀预期并未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大幅下行;随后就业市场改善缓慢,但通胀预期持续上行,导致疫情冲击后至今,失业率高企但通胀预期上行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与菲利普斯曲线所提出的通常规律相背离。依据美联储采取的方法,构造考虑劳动参与率的美国“广义失业率”,发现在疫情冲击前的2020年2月,广义失业率为8.0%,通胀预期为1.6%;而到一年之后的2021年1月,二者分别为13.4%和2.1%,出现了反常的同步上行。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通胀预期已经升至2018年的水平了,这对应着较好的需求前景,失业率也应该已经降至低位,但现实情况与之相悖,通胀和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的错位。
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站在当下的这个时点,我们需要担心:滞胀。
图片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或许本就有误
早至1958年,菲利普斯就提出了第一形式,资本对物价上涨(恶化体现为:通货膨胀)的解释:是因为工资导致成本型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成本上升居然是因为工资成本推动而导致的!
因为理论的不完善,预期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偏差,萨缪尔森在1960年做了进一步修正,补充了预期工资一说。萨缪尔森和索洛高明的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就把整个社会的成本隐晦归罪与工人工资水平。(白话:发你打工人钱多了,所以物价上涨东西贵了,要是你们都失业,物价就降低了。这理论,你接受不接受吧?)
而这一代替有一个前提假设,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可见1、同样没有资本的剩余价值,2、物价的变动与货币工资做了一层掩盖,不提工资了,只提物价变动)
物价变动最核心的居然是成本推动型的工资成本?你可以信,因为这是诺贝尔奖、西方经济学超凡级大师的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的货币学说直接就为滥发货币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告诉政府不得干预,因为会失真,这就是滞胀的表现。
他的逻辑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货币问题,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印钱来解决,所有问题到不能解决的时候,那都是因为政府干预导致的失真,影响了货币解决问题的效果。
所以,滞胀了!完美闭环!
而第三条菲利普曲线,更高明,增加了预期经济增长率的概念之后,将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再一次拔高了理论高度,以点带面。将工人获取微薄工资收入的原罪挂钩到失业率指标之后,在挂钩到经济增长率)。这部分,我认为的理论依据没毛病,失业率确实是和经济增长率大概率正相关的指标。
这第三条也是目前所有主流经济学家都在用的指标,很完美的理论解释。
如果把这三条菲利普曲线连在一起,似乎出现了比较有趣的事儿。因为所有的一切通货膨胀根源居然不是因为滥发纸币造成的,而是因为工人工资的提高造成的(简单推论,不太严谨)。
所以,印钱不是原罪,它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印钱合法,要经济增长就必须印钱。而原罪居然是工人阶级,是那群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无产者。无节制泛滥纸币导致的通货膨胀,居然是因为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被资本家盘剥了大部分利润之后剩余一点糊口的微薄工资导致的。而这,居然是后面整个萨缪尔森货币学说理论指导现实依据的一个重要依据。
或许,原本理论基础就是错误的。方向错了,药方也就错了。
关注【叩富问财】服务号,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放水”,可获得关于放水的最新热点、必学知识、视频讲解、一对一顾问讲解等服务。
点击微信,一键关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菲利普斯曲线悖论”再现。
最近美国10年期购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9%飙升至1.44%,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3.13%飙升至3.3%附近,通胀预期十分强烈,债券利率大幅上升,高估值的板块快速杀跌。
究其原因是前期货币超发导致流动性过剩,推高股市估值;随着通胀和全球经济复苏预期抬头,全球资本市场对流动性变得异常敏感,利率飙升导致资本市场杀估值。
2020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房市、商品、黄金、比特币等资产价格普涨,根本的原因是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经济还在地上趴着,股市房市已经在天上飞了起来,背后的“永动机”就是货币超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放水。2020年疫情,放水。
但目前滞胀初期已现,货币放水不该成为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而加大滞胀发生风险的措施。
图片
菲利普斯曲线和滞胀
1、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浦斯(WilliamPhillips)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经济理论。
图片
威廉·菲利浦斯(WilliamPhillips)
透过研究英国于1861年至1957年间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浦斯提出在失业率上升时,通胀率便会下降,反之就会上升。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是非线性关系,当失业率极低时,通胀率便会十分高;反之,当失业率极高时,世界便会发生通缩,物价下跌。这一项理论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当失业率低时大家都有收入,社会繁荣、信心十足,人们自然会放胆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带动物价上升。反之,当失业率高时,收入的不稳定及前景信心的流失让人们积谷防饥,减少消费,在需求不足下,物价停止增长,甚至下跌发生通缩。
我们溯源逐本:三种菲利普曲线。
(1)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最先提出的一种表达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它表明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上升;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趋于减少。
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 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一菲利普斯曲线形式,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物价上升代替工资上升,它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的人为干预市场,会导致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失效,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会伴随着高失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滞胀。
(3) 引申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这样,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变动关系。
2、滞胀
滞胀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简称,指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和失业率高企并存的现象。“滞”指经济停滞,失业严重;“胀”指通货膨胀严重。在发达国家,4%以上的通货膨胀率即为高通货膨胀,因此,“胀”的指标就是4%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但在“滞”的指标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经济停滞是经济零(负)增长还是经济低增长没有统一定论。但从更宽泛的概念上,通胀上升,同时经济增速下行,就能认定为进入滞胀阶段。(注:失业率方面,目前我国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而缺乏覆盖全社会劳动力的失业率数据,因此失业率指标缺乏数据支持,不予考虑。)
图片
菲利普斯曲线悖论重现,谨防滞胀风险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滞胀
在现代经济史中,滞胀现象首先出现于1970年代,尤其是美国表现更加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比较明显的滞胀,分别为:1987-1989年、1993-199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持续时间最长三年,最短一年。
回顾下历史:
1、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十年滞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可以说是参战国中,唯一没有受到战乱波及的国家,同时大发战争财,使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其经济力量,还是其政治和军事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达到了巅峰,从而成为了世界上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
随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逐渐消失,科技的发展处于低潮,美国开始大肆奉行凯恩斯主义,即当私人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减税来进行干预。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的经济顾问班子是清一色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在这一点上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即在经济好转时也要实行刺激政策,其理论依据是美国的税收制度在经济前进时会使政府的税收增加从而对经济复苏起刹车作用,这样经济复苏就难以充分实现而造成一种复苏贫血症。他们认为由此产生的实际生产和潜在生产能力之间的差额应当用扩大公共开支,减税,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来加以消灭。
长期的财政赤字刺激经济效果逐渐失效,经济没有大的起色,反而火上浇油引发了通胀。美国70年代陷入了滞胀泥潭。
70年代的美国经济在内生乏力叠加石油危机冲击的情况下,反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现象,是一次典型的成本推动型滞胀。
图片
19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三次比较明显的滞胀时期:
1969-1970年:1970年,美国通胀率达到了5.7%的同时,经济增幅下滑至0.2%,滞胀开始显现。
1974-1975年:滞胀现象明显加剧。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叠加粮食危机的冲击,1974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5.6%大幅降至负的0.5%,通胀率由上一年的6.2%升至11%,1975年美国经济延续高通胀、经济负增长的态势。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0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3.2%下滑至负的0.2%,通胀率飙升至13.5%。
70年代美国滞胀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美国自身经济活力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主要表现为贸易差额还是由正转负、技术革新的速度明显放缓。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引发物价/薪资的螺旋上涨。三是外部的供给冲击。石油危机引起生产成本的大幅上行,一方面加剧通胀程度,一方面打压经济增长。
2、中国的四次滞胀
图片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滞胀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比较明显的滞胀。其中前两次都发生在供不应求的时代。
1、1987-1989年。本次滞胀周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80年代财政赤字高企下货币超发、叠加国家在原有计划配额制管控下提出的价格改革方案,推升物价快速上涨,形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图片
2、1993-1994年。1992年改革开放背景下,固定投资增速快速上行,于93年达到高点后增速转而下行,叠加放开商品价格、市场供求决定下,物价快速上行。
图片
3、2007-2008年。这一期间,油价持续攀升,工业原料价格高企,企业成本端居高不下;猪肉、粮食等居民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CPI同比增速由1.0%一路飙升至8.5%。全球经济遭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2008年中国经济增幅大幅下滑4.5个百分点。
4、2010-2011年。次贷危机之后,四万亿带来的超发货币涌入到各个行业。一方面抬升了物价水平,CPI当月同比一度飙升至6.45%。另一方面导致钢铁、有色等行业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国内地产、基建投资开始乏力。
图片
如今,滞胀是狼来了还是真威胁?
为什么现在“菲利普斯曲线悖论”再次出现,为什么市场在担心未来存在潜在的滞胀风险?
1)涨价已成“雨后春笋”之势,通胀已经到来
金融市场的重大问题是:疫后复苏是否会带来通胀爆发。在世界经济的某些角落,通胀已经到来。
在大豆、铜等大宗商品方面,在航运等行业领域,在巴西等国,价格一直在迅速攀升——直接原因包括Covid-19导致的中断、政策反应或伴随复苏希望而来的需求激增。
以下是一些已经看到价格上涨的领域,以及它们与通胀大局的关系。
图片
金属:铜价已经上涨了将近一年,2月份加速,本月回落。铁矿石和镍也触及多年高位,钢材价格过去六个月上涨一倍多。
图片
半导体:需求激增遇到了供应压缩,而地缘政治又加剧了供应制约。在这个4,000亿美元的行业中,芯片大厂都在台湾和韩国,他们的出口越来越多地陷入中美冲突,而对中国厂商的制裁更进一步抬高了全球价格
图片
粮食:疫后反弹是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驱动因素,此外也有如干旱和疾病等常见原因。在美国,随着餐厅大订单回归,鸡腿价格正在上涨。中国的复苏正在刺激对大豆的需求,其价格过去一年已经上涨超过60%。
图片
能源:经济复苏、出行增加带来更强劲需求,加之产油国决定限制产量,推动油价升向每桶70美元,是近两年来最高水平。
图片
住房:低利率和在家工作正在推动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
2、 中国:经济从复苏步入滞胀
2020经济数据已经披露完毕,我国GDP首次突破百亿,成为全球经济体中唯一获取录得正增长的经济体。成绩固然值得骄傲,但其实结构上依然存在隐忧。
1)供需扩张力度减弱,经济从复苏步入滞胀
2021年2月综合PMI、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1.6%、50.6%和51.4%,较上月下滑1.2、0.7和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出现下滑迹象。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扩张力度减弱。2月制造业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1.9%、51.5%和48.8%,较上月回落1.6、0.8和1.4个百分点。
图片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均放缓
2)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胀预期抬升
2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6.7%和58.5%,较上月变动-0.4和1.3个百分点,高位运行。从行业情况看,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超过70.0%。
图片
制造业PMI供需走弱,价格维持高位
2020年7月、11月社融、M2增速见顶,而2021年2月PMI的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建筑业活动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有的是连续两个月下滑,物价指数则处于近几年高位,这是经济周期正逐步从复苏转入滞胀的典型特点。因此,美林时钟拨动至滞胀周期可能会是我们未来潜在的风险之一。
3、美国:通胀预期和失业率双高
长期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均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失业率与通胀预期通常是反向关系。
图片
此次危机中,广义失业率和通胀的变化与金融危机时期不同
我们现在看美帝的实际情况,简单来说有几个并存现象:
1、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高企/生产停滞
2、 物价开始全面上涨(目前大宗商品抬头,且趋势难改,这也是这波周期股的机会所在)
图片
2020年之前,广义失业率和通胀、通胀预期基本
过去一年,美国经济在遭受疫情冲击并呈现一定的经济危机特征时,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出现了反常的同向关系:失业率大幅飙升但通胀预期并未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大幅下行;随后就业市场改善缓慢,但通胀预期持续上行,导致疫情冲击后至今,失业率高企但通胀预期上行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与菲利普斯曲线所提出的通常规律相背离。依据美联储采取的方法,构造考虑劳动参与率的美国“广义失业率”,发现在疫情冲击前的2020年2月,广义失业率为8.0%,通胀预期为1.6%;而到一年之后的2021年1月,二者分别为13.4%和2.1%,出现了反常的同步上行。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通胀预期已经升至2018年的水平了,这对应着较好的需求前景,失业率也应该已经降至低位,但现实情况与之相悖,通胀和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的错位。
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站在当下的这个时点,我们需要担心:滞胀。
图片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或许本就有误
早至1958年,菲利普斯就提出了第一形式,资本对物价上涨(恶化体现为:通货膨胀)的解释:是因为工资导致成本型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成本上升居然是因为工资成本推动而导致的!
因为理论的不完善,预期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偏差,萨缪尔森在1960年做了进一步修正,补充了预期工资一说。萨缪尔森和索洛高明的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就把整个社会的成本隐晦归罪与工人工资水平。(白话:发你打工人钱多了,所以物价上涨东西贵了,要是你们都失业,物价就降低了。这理论,你接受不接受吧?)
而这一代替有一个前提假设,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可见1、同样没有资本的剩余价值,2、物价的变动与货币工资做了一层掩盖,不提工资了,只提物价变动)
物价变动最核心的居然是成本推动型的工资成本?你可以信,因为这是诺贝尔奖、西方经济学超凡级大师的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的货币学说直接就为滥发货币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告诉政府不得干预,因为会失真,这就是滞胀的表现。
他的逻辑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货币问题,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印钱来解决,所有问题到不能解决的时候,那都是因为政府干预导致的失真,影响了货币解决问题的效果。
所以,滞胀了!完美闭环!
而第三条菲利普曲线,更高明,增加了预期经济增长率的概念之后,将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再一次拔高了理论高度,以点带面。将工人获取微薄工资收入的原罪挂钩到失业率指标之后,在挂钩到经济增长率)。这部分,我认为的理论依据没毛病,失业率确实是和经济增长率大概率正相关的指标。
这第三条也是目前所有主流经济学家都在用的指标,很完美的理论解释。
如果把这三条菲利普曲线连在一起,似乎出现了比较有趣的事儿。因为所有的一切通货膨胀根源居然不是因为滥发纸币造成的,而是因为工人工资的提高造成的(简单推论,不太严谨)。
所以,印钱不是原罪,它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印钱合法,要经济增长就必须印钱。而原罪居然是工人阶级,是那群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无产者。无节制泛滥纸币导致的通货膨胀,居然是因为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被资本家盘剥了大部分利润之后剩余一点糊口的微薄工资导致的。而这,居然是后面整个萨缪尔森货币学说理论指导现实依据的一个重要依据。
或许,原本理论基础就是错误的。方向错了,药方也就错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滞胀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率下降,但物价却仍在上涨。通缩全称为通货紧缩,指货币流通数量减少,或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从字面意思来看,滞胀与通缩的区别是一个物价上涨,一个...

您好,美联储放水即美联储向市场投放货币的行为,具体方式主要有QE、降息等行为,放水可以有效的解决经济中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美联储如果过向市场投放货币的话,无疑会提高全球的通货膨胀水平。美联储放...
金钥匙商学院催我开户,该不该开
金钥匙商学院是属于第三方理财培训机构,并不是券商,不具备开户资质,直接开户佣金是默认万三比较高的,开户后没有客户经理服务,开户前佣金是可以调整的,需要单独找一名券商的线上客户经理协商后才可以获得...
滞胀阶段持有什么资产?滞胀阶段投资什么好?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滞胀阶段持有基金、股票和黄金等资产是不错的选择,滞胀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持有高回报的产品比较好,而持有现金、定期存款、理财产品或者债券等...
菲利普斯曲线名词解释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替代取舍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取舍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
万能险真的万能吗?名词解释
万能险保障灵活多样,没有特殊的情况,万能险能附加到重大疾病险、意外险等其他类型的保险中,所以重大疾病保障、意外保障、身故保障等是万能险可以拥有并且有险种提供的。透过万能险可以用来理财,用来治病或者是养老,所以我们知道它的保障功能全,甚至还能用作教育基金,为被保人提供更多的保障。万能保险各家公司保障不尽相同,是一款因需赋型的保险,可根据不同年龄调整保额、保费,中间可按需求做部分领取。但大多数保的是身故,但有些公司强制必须附加重大疾病保险和意外保险,这就无形中把保险责任扩大...
TA的文章 全部>
TA的回答全部>
优选券商
更多>
热点推荐
-
2025年债券基金收益排行榜,谁是最强“蛋王”?
2025-03-17 16:35
-
315 黑天鹅突袭!这些股票开盘跌停,你的持仓中招了吗?
2025-03-17 16:35
-
华为海思概念股逆势涨停!这把科技火苗,散户该不该追?
2025-03-17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