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板来袭 交易所争相设立内部分层
发布时间:2015-6-17 09:13阅读:540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计划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下称“新兴板”),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在设计创业板内设单独层次接收未盈利企业,新三板也正在为分层努力。
国务院6月1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下称“32号文”),对新兴板、创业板、新三板创新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眼花缭乱的新板块、新层次即将来袭,如何选择成了问题。是上深圳的创业板、北京的新三板,还是转投上海的新兴板?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厘清当前交易所内部各个层次的差异。
高于创业板
去年3月,上证所理事长桂敏杰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计划设立在交易所内部建立新兴板。不过,当时业界表示不看好的声音不在少数。一个较为主流的质疑观点就是,既有创业板,何必再设新兴板?
上证所酝酿设立新兴板多年,自2013年底形成方案并与证监会进行了沟通,直到去年4月“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增加证券交易所内部层次”,质疑者对新兴板的态度才从唏嘘变得严肃。
为实现转型升级,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在32号文中首次对交易所内部多层次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表述——“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
由于《证券法》尚在修订程序之中,注册制改革方案以及各交易所的内部层次建设方案没有最终确定,新兴板、创业板、新三板各个层次的比较,还仅限于对定位的比较。
新兴板总体依然是围绕蓝筹股市场建设,在注册制改革总体框架下,进行市场内部分层,新设独立市场板块,实施差异化制度安排。
关于新兴板的定位,主流说法认为是“已跨越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设置比创业板相对更高的上市门槛,与创业板市场错位发展。由于上市门槛高于创业板,所以投资者参与门槛也不会比创业板更严格。
其中,新兴产业企业属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有关文件明确的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其他创新型企业。
门槛多元
为了精准对接上述企业,新兴板设置了相对应的多元化的上市门槛——有规模的看规模,盈利强的看盈利,模式好的看模式,创新强的看前景,企业面对的上市条件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指标。
《第一财经日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新兴板计划设置包括“市值-净利润-收入”、“市值-收入-现金流”、“市值-权益”等4套以市值为核心的上市财务标准。盈利企业可以使用“市值-净利润-收入”的标准,非盈利企业可以选择其余3套标准。
具体而言,规模不大,但是稳定盈利,或营业记录短但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使用“市值-净利润-收入”标准,但是市值不得少于2亿;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损失。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要在国泰海通购买ETF基金,请问有哪些推荐的理财产品吗?
2025-09-22 15:03
-
证券交易费用都有哪些?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2025-09-22 15:03
-
【基本面】宏观面分析、行业面分析、公司面分析,分别看什么?
2025-09-22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