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如何与机构手拉手,一起走?
发布时间:2021-1-14 10:50阅读:198
投资是不断迭代、不断修行、不断否定在肯定的过程。
写一篇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策略:
1. 我A的市场的内在结构变化,机构主导趋势、获取定价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摆几个数字:
2019年
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达到30.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31%,占全A流通市值的16%,其中
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为2.4万亿,同比增长64%,占流通市值升至5.6%,创6年以来新高。
保险:社保基金为3782亿元、险资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54%。合计占比4.3%
外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市值为1.64万亿,占流通市值至3.7%
私募:私募基金持有境内股票市值1.42万亿元,占流通市值至3.2%
(口径部分有重叠,如外资和私募/险资和公募)
2020年呢? 趋势依旧
公募基金:投资A股3.87万亿,较2019年增长61%,占流通总市值6.75%,创7年以来新高
私募:投资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占两市流通市值的5.7%
外资:占两市流通市值比重升至4.74%
险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配置为2.75万亿(口径有重叠),占两市流通市值比为4.66%。
从以上数据看,
公募:依然占比最大,占据市场的话语权
私募:弹性增长非常快,毕竟小快灵,看天吃饭、多快好赚。
外资:成为另一极,非常稳健的买入。
险资:太磨叽了,干啥都慢,深有体会。
2. 资金方内在结构的变化,导致投资风格变化。
反观这一年,题材不如业绩、业绩不如抱团、小票不如龙头、短线不如长持。
这一点不多说了,经典书籍说的很清楚,原文摘录: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
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3. 内在合理性分析和应对策略
健康市场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但目前玩抱团的人都是同一个玩法、同几个板块,同一个理念。思维、理念、逻辑都趋于一致,而那大家还赚谁的钱呢?
只能是先手收割后手。而作为信息差、资金差的受害者,散户大概率做不到每次都拿到先手,一旦沦为后手意味着,你要么是在路边看车吃灰,要么就是终点站上车接盘。
应对的转型策略:
懂公司、有逻辑、等风来
懂公司:对能力圈中,标的的基本面有充分了解,只有自己看懂了,才拿的住。
有逻辑:知道公司业绩的驱动逻辑在哪儿,是不是机构喜欢的逻辑?
等风来:等的是机构的关注,大券商研报和调研是催化剂。
这种策略内核是公司的基本面驱动,外招是用机构逻辑去投机,但是实战中有个无解的、先天的、基础性的硬伤:信息差劣势。
在信息差、时间差:各种研报时、调研,要么是调研后先是给机构客户,然后1-2天后形成报告对外发布,有些机构调研则是根本不公开,数天后形成研报分发。这种基本面上的信息差是无法避免的,是机构相对于散户的天然合理优势。
破局之3策:
上策:等。拒绝做信息差受害者。深研、找股、分仓、躺平、佛系、等风。优点:个股成本低、空间大。缺点:持股周期长、每个环节都不容易、资金效率低。
中策:追。承认信息差,看报、研标、分析。如果认可并判断是长逻辑,设好止损、跟随机构买入。胜率高一些,即使成本高点,机构吃肉我喝汤,只是盈利多和少的问题,如果中长逻辑延展,会舒服的走一波趋势行情。缺点:干嘛不直接买基金,自己追,操心费力赚的少。
下策:赌。方法很杂了,各花入各眼。核心理念是放弃左侧的绝对低位,只买右侧相对(机构的)低位。先画圈,圈定自己能力圈之内有行业区别的2-30支股票,找出低位的、走强的、成交量放大的、异动的,排除机构不爱的(无陆股通的、历史持仓无公募的、市值小的)。看看基本面短中期催化,认可了买。
有风了:相对低位潜伏成功了。
没风、势弱了:及时抽身,切换到下一只。
不逆势左侧、只顺势右侧,不求绝对低位,要明白相对底部的涨幅,那是给左侧勇士的风险补偿
低佣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加威信(同电话):15105690853、扣扣:2569858081
股票开户方式:主推手机开户,不限地域不限时间,方便快捷高效
大资金客户免费VIP通道服务我们全业务链都可以办理!!!
每一份财富都值得被呵护!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