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收官 轨道上的中国正加速驶来
发布时间:2021-1-4 14:29阅读:253
“十三五”收官 轨道上的中国正加速驶来
本报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2020年全年,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反复,导致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世界各国停工停产。在中国,疫情一度也给铁路建设、运输带来重重困难。
国内铁路企业在快速适应后,积极应对,2020年中国铁路事业仍实现快速发展,路网规模、列车密度和速度等级等多项指标显著提升。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为“流动中国”增添了铁路力量。
铁路建设高速发展
一年来,铁路部门充分发挥高铁成网运行和安全快捷等优势,中国物流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运输网络;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运输组织变革、机制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释放铁路改革发展红利,将铁路发展成就变成助推中国经济的强心剂。
建设方面,据《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统计,截至2020年11月,铁路投资完成6713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3.88万亿元,铁路投资连续十年保持高位运行。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发达高铁网,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4.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以上。中国铁路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一;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建设。
货运方面,浩吉、兰渝、衢宁等一批干线铁路投产运营,新建高铁开通运营释放既有线能力,货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底,国家铁路货运量累计完成32.62亿吨,同比增长4.72%,不断刷新装车历史纪录。2020年,多式联运、铁水联运继续发展,着力推进专用线和物流基地建设,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货运发送量、换算周转量、运输密度等主要运输经济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中国铁路构建绿色运输通道。持续推进煤炭、矿石等大宗货源“公转铁”入箱运输,稳定大宗货物运输基本盘;推行“散改集”项目,以35吨敞顶箱为主的集装箱运输得到快速发展;发展多式联运,加强主要港口集疏运组织,加快重点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物流服务“瓶颈”。
在社会物流领域,2020年是铁路服务“双11”电商黄金周运输的第五个年头,铁路供给深耕“高铁+电商”市场,首次试点在复兴号动车组整列装运快件,将“双11”电商黄金周运输期限延长至20天,首次投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冷链快运箱,加强与电商、快递企业合作,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探索尝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快件运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三成。目前,全国每日有千趟高铁列车投入高铁快运常态化运营,“高铁极速达”办理线路已达617条。
客运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前10个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81亿人次,同比减少43%,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年底、春节期间旅客探亲、旅游需求旺盛,年终岁末客流有望继续回升。
虽然受客观因素影响,客流大幅减少,但旅客出行体验正在逐步改善中。2020年,全路实现电子客票,“铁路12306”APP与“东方航空(600115,股吧)”APP实现系统对接,旅客可根据意愿选择高铁与航班组合;部分普速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上线;2020年,国铁集团对25条城际铁路、201趟动车组列车加大票价折扣力度,实施灵活折扣的市场化票价机制;推出“静音车厢”服务举措,并继续开行81对公益性“慢火车”。
铁路安全领域,在路网规模和列车速度、密度快速加大及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铁路运营企业深化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据国际铁路联盟(UIC)对世界各国铁路2005年以来铁路安全情况统计,中国铁路10亿吨公里事故率及10亿人公里死亡率远低于德、日等铁路发达国家。
加快推动国铁企业股份制改造
2020年是京沪高铁上市元年,在铁路优质资产股改上市和上市企业再融资方面亦取得进展。12月23日起,京沪高铁将改变固定票价模式,实施浮动票价。新机制下,票价将按照“优质优价”“有升有降”原则调整。国铁集团人士称,京沪高铁要根据旅行时间不同、席别服务不同的票价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京沪高铁还将根据客流情况调整票价。
国铁集团在2020年初展望时曾称,要确保铁路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充分利用既有上市公司,推进资产并购重组,盘活存量资产。9月27日,国铁集团副总经理黄民在中国REITs论坛2020年年会上公开宣布,广珠城际铁路、沪汉蓉铁路湖北段、粤海铁路轮渡将参与基建REITs试点,这是铁路部门首次明确将有铁路项目参与REITs试点。
REITs即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产业投资模式,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采用公司或信托的法律结构、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募集资金,资金专门投资不动产领域,并由专门投资机构管理,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
混合所有制改革领域,2020年,国铁集团正在逐步完善国铁企业优质资产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组织推进实施,对风险企业实施破产重整方案。推动所属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2020年8月31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铁科首钢轨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国铁科创板第一股”。
铁路运营权垄断破局。10月28日,国家铁路局官网更新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名录,广州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获得城际铁路旅客运输许可证,这意味着广州地铁集团独立运营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的最后一关已打通。按照2019年年中明确的交通运输领域央地财权事权划分方案,这类铁路的建设、养护、管理、运营事项理应由地方实施,或由地方委托中央企业实施。
未来,以广州地铁集团全面接管珠三角城际铁路项目运营工作为目标,按照“全面接管、分步实施、均衡部署、有序推进”的原则,广东省制定了一揽子运营接管方案。2025年之前,广州地铁集团将自主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内约700公里的城际铁路线路。广清城际的开通对拓展铁路客运服务产业链,拓展地方铁路和非控股合资铁路运维市场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类似广清城际这样的案例,正在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兴起,中国国内铁路运营权分化也因此逐步开启。地方企业在铁路经营中享有充分自主权,不仅可以自行决策列车开行对数等重要运营事项,还使得地方政府在铁路土地综合开发等相应政策上拥有更多自主性。
铁路装备投融资改革方面,2020年,国铁集团修程修制改革已经从部件延伸到系统、从系统延伸到整车,机车、动车组、客车、货车全方位开展。复兴号动车组首轮三级修延长至145万公里全面实施,和谐号动车组145万公里延长验证扩大到105组;时速300公里至350公里动车组人工技检时间周期由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一级检修里程周期由≤7700公里延长至≤8000公里。大力推进自主检修。铁路局集团公司自主修能力完成率达到66.7%,63项自主修项目已完成40项,完成率达到64.5%。
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
从2011年到2020年,中欧班列悄然走过第一个10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疫情反复,在供应链不稳定,公路、航空、海运运力极大受限的大背景下,中欧班列逆势增长,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得到发挥。优先运输国际合作防疫物资,研发实施95306“数字口岸”系统,提高通关效率,取得了中欧班列开行10年来的最好成绩。
2020年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表示,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地区大面积断航停航情况下,中欧班列1~4月开行数和发货量分别同比上升24%和27%,累计运送近8000吨抗疫物资,成为欧亚大陆之间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
7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截至2020年11月5日,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02万列,已超过2019年全年开行量,运送货物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往返综合重箱率达98.3%,通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中欧班列已成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
海外铁路建设方面,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一带一路”倡议标志性工程——雅万高铁在2020年下半年进展不断。
2020年11月15日,雅万高铁7号隧道顺利贯通,这是雅万高铁全线贯通的第四座隧道,也是贯通的首座千米以上的隧道;12月15日,印尼雅万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1号隧道实现顺利贯通;12月16日,雅万高铁首批6809.6吨50米长钢轨抵达印尼芝拉扎港,为工程后续铺轨创造了条件。
2020年12月29日,中老铁路老挝境内万象至琅勃拉邦段完成铺轨,这为中老铁路2021年5月实现全线铺轨贯通和12月通车目标奠定了基础。中老铁路自2020年3月27日开始铺轨以来,老挝段完成正线轨道铺设240公里,占全长57%。
除雅万高铁和中老铁路外,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和匈塞铁路关键区段泽巴段左线都于2020年正式通车运营,铁路部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2020年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显示,十四五期间,铁路要继续打造互联互通网络。构建互联周边、联通亚欧、辐射“一带一路”的铁路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强与其他国家铁路规划建设对接,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力陆海双向开放。
在铁路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要继续坚定铁路走出去工作机制,推进铁路全方位高质量走出去,参与铁路国际组织重要活动,深度参与铁路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合作,不断增强中国在铁路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加快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国际化,提升中国铁路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
文章转自和讯网,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