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经济怎么干?经济确定性较高 专家称赤字率可调低
发布时间:2020-12-21 16:09阅读:313
2021中国经济怎么干?经济确定性较高 专家称赤字率可调低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的重点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明年的宏观政策将会有何种变化?今年会议有不少首次提出的任务,包括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些工作未来如何开展?12月19日,在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上,多领域专家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经济形势定调和重点任务部署进行了解读。
明年经济形势如何走?
世界经济存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确定性较高
会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会议强调,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明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怎么看?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全球经济的动能依然存在,虽然很多国家进行了封城的限制,生产供应受到了影响,但从PMI来看,今年4月份以来,欧洲、美国、中国PMI都保持在50之上,这也是中国下半年出口较为强劲的原因,因为国际产能还在。所以,明年经济增长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预计明年疫苗会广泛投入使用,各个国家会进一步开放经济,经济也会进一步活跃,而且需求还是比较稳健。温彬提出,在外部经济总体扩张的情况下,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速在8%-10%之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表示,新冠疫情对于明年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减弱,但是全球经济的复苏依然面临着三大因素影响:就业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的动力相对不足,以及新一轮疫情带来冲击。因此,明年全球经济因为低基数的原因可能实现正增长,但应为弱幅度增长。
从中国经济来看,今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实现了“V”字型反转,从3月份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周景彤判断,今年四季度增速预计为5.5%以上,今年全年增速为2.1%。明年疫情的影响会明显减弱,由于今年中国经济受冲击最严重的时间段是上半年,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会相当高,有些季度不排除超过8%甚至10%。但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外需替代效应,以及政策边际刺激力度减小的情况,所以对明年全年的经济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增速在7.5%以上。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表示,明年中国经济的确定性非常明显,由于今年年初的低基数,明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将会非常高,明年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在8%或更高一点,总体来说是恢复性增长,已经是大经济体中的高速,关键是增长质量的提高。从中国“十四五”的目标来看,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十四五”期间我国可以站在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上,这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财政赤字率可适当调低 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在财政政策方面,贾康提出,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是3.6%,明年不必再高,可以适当调低一点,比如在3%以上,但也不要急转弯。特别国债在2020年推出,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2021年没有继续推行特别国债的必要了。
贾康表示,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要注重机制创新。他特别强调,PPP需要继续推进,PPP以少量的政府资金带动更多的外部资金,合作参与基础公共设施,在中国大有可为。执行的关键在于风险防范,PPP的优点是阳光化,可以尽最大限度消除过去基建中的弊病和腐败,把相对优势结合在一起,把建设项目做得更快、更好,经得住实际生活和历史时间的检验,有助于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温彬提出,我国明年的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要做到M2和社融的增速与GDP基本匹配,在明年GDP增长10%的预期下,M2和社融增速为10%左右,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从存款准备金率来看,降准还是有空间,并且有必要,实体经济要降低融资成本,首先要降低银行体系的资金成本,同时使银行的资金长期化。从利率来看,LPR明年不会下降,还可能进一步上升。如果通胀没有明显回升,央行的MLF利率大概率会保持不变,但是不排除银行进一步主动让利。
从汇率来看,温彬提出,今年在国际收支的推动下,贸易顺差形势较好,国际资金纷纷流入中国市场,推高了人民币汇率,另外还有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所以,明年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取决于明年全球的走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不过,今年中国很多外贸订单都是由于东南亚受疫情影响而转移回境内的,若明年疫情缓解,东南亚的形势好转,中国的订单可能又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所以明年中国的出口相对今年可能会面临一定压力。从政策角度来看,还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样有助于内外平衡,实现明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
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规范平台经济发展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其列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黄晋表示,反垄断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产销售会成规模化,出现了垄断行为,市场就会失灵,如果不对它进行规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的经济体均建立了反垄断法体系,强化对垄断企业的监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中国反垄断法实施12年,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全球对资本无序行为都有监管和制约,资本无序行为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可能引导非理性需求。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未来对于平台企业的监管将会是更加理性化、更加常态化的监管,要求平台企业合法合规,这对于保护消费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晋表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需要多措并举。从全球的反垄断执法来看,主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禁止垄断协议,第二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是禁止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其中,前两者属于事后规制,禁止经营者集中属于事前监管,经营者集中需要申报,但由于现行法律的制约,平台经济的申报面临一些问题。另外,在一些实际案例中,平台企业的垄断很难进行认定。因此,实践过程中反垄断和规范平台经济需要多措并举,不仅是不同法律之间的配合,还需要执法机构、监管机构之间的配合。
首提碳达峰、碳中和
将深刻影响产业链重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是今年首次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全人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也促使人们再一次反思发展方式。今年7月,欧盟宣布碳中和目标,在此之前约有30多个国家已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或者进行碳中和的研读;今年9月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随后日本、韩国也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拜登在确认胜选的讲话中提出美国将重回巴黎协定,并将提出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也意味着,目前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全球GDP中占比75%的国家、碳排放占比65%的国家均开始碳中和进程。
李俊峰表示,碳中和不仅关乎能源,与产业链也密切相关。每一个产业链都要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碳中和,这就会对所有的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全球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将会开始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国际标准制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会深刻影响着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30年之前要碳达峰。李俊峰提出,要推动一部分地区率先达峰,其中隐含着一部分行业要率先达峰。能源的消费结构会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化石能源要尽早达峰,二是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要快速提高。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要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改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徐超 校对 李项玲
文章转自和讯网,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