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会定调后,短中线关注两大结构性机会
发布时间:2020-12-21 13:25阅读:314
从上周行情表现看,股市依然是结构性行情特征非常明显,指数起起落落但是波动区间并不大。究其原因,市场主流资金还在观望政策风向,并没有做好“大决战”的准备,到底是布局周期股还是科技股,并没有强大的逻辑助推,故而行情短期轮动的频率比较高,一会是周期板块集体躁动,一会是汽车板块,一会是科技和医药板块,没有明确的方向感。
目前年底重磅级的政策决策会议已经陆续召开,到底对今年剩余9个交易日乃至明年(至少一季度)的投资有什么样的指引,本文重点讨论这一问题。
我的观点是:
1、最重要的财经政策方向已明,简单来说就是明年财政政策要发力,货币政策相机决策,精准滴灌,相比今年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是会“后撤”的。虽然政策层面并没有明言“稳杠杆”之类的表述,但考虑到今年全社会加杠杆的水平相当高,明年在这一方面应该会进行调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表述较7月政治局会议的"更加积极有为"、"更加灵活适度"出现明显调整,政策"退潮"的大方向已经明确。其中,财政"更可持续",或指向政府债扩张的可持续问题;货币较前期未释放进一步收紧信号。
一言以蔽之,货币政策明年很可能是边打边撤,考虑到1季度往往是全年货币流动性最充裕的时期,所以股市的好日子很可能在1季度会体现得比较明显,然后就边际效应递减。
2、不管总量流动性是否宽裕,股指本身都很难走出全局性的大行情,A股历史上的大牛市行情,主要驱动因素有2个:经济繁荣+流动性宽裕,现在谈经济复苏都不是很有底气,更不要说繁荣,欧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伤害是比较大的,这样就看流动性行情能走多远了。2020年,中国相比美国在“放水”方面明显要更为克制,这也造成了中美利差的攀升和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2021年,不到万不得已,“放水”绝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而没有货币“大宽松”的宏观背景,股市很难有大级别行情预期。我们依然要做好结构性行情常态化,长期化心理准备。主要还是1季度常规性的脉冲行情。用数据量化来表述,A股现在大约4000只股票,一年到头,有表现机会的,赚钱效应比较强的股票可能不到400只。这对于板块机会的研判和股票标的的挖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就板块机会来说,我认为周期股(主要是煤炭,有色,钢铁)和新能源汽车是资金比较青睐的方向,科技的方向间或有短线脉冲机会,很难有大行情,毕竟2019-2020年的跨年度大行情令科技板块的估值普遍偏高,大金融的方向目前格局不明朗,至少市场还没有强烈的共识来推升大金融。证券板块上周的“一日游”也说明了这一点。
4、就海外因素来说,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依然争论不休,目前是两党对于9000亿的方案共识较高,最终何时通过不确定。不过,对A股来说,这个事情影响不大,A股还是以国内经济和政策导向为主要依托。
综上分析,没有货币“大宽松”的宏观背景,股市是很难有大级别行情的预期的,主要还是1季度常规性的脉冲行情。
对于A股来说,结构性的机会总是需要一定的逻辑驱动的。
周期股是供需形势阶段性紧张,比如年底取暖用电高峰,利好煤炭,这个逻辑在市场依然是具有号召力的,才有了上周周期股的卷土重来。
新能源汽车则是政策支持力度大,行业复苏态势明显,今年不少汽车股都创出了历史新高,这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至于科技股,4季度始终不愠不火,一方面是因为估值过高,还没有经过充分的修复,另一方面还是驱动力不够,毕竟这些领域还是面临“卡脖子”的问题,要么取得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要么业绩大增,这样才能驱动科技股走出中级行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