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
发布时间:2020-12-2 21:48阅读:302
1、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
1)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11月综合PMI、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5.7%、52.1%和56.4%,较上月上升0.4、0.7和0.2个百分点,均创年内新高。
2)制造业供需显著改善。11月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7%和53.9%,较上月上升0.8和1.1个百分点;欧美复工复产刺激外需回暖,1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高于荣枯线。
3)非制造业恢复稳中向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景气度高位回升0.7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回升。国内疫情有效防控,经济稳步复苏,消费市场有序恢复。
4)小型企业恢复较慢。11月小型企业PMI为50.1%,较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为42.3%,助企纾困政策应持续发力。
5)就业形势仍严峻。11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49.5%,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48.9%,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均低于荣枯线。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较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与上月持平,较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6)不宜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出口、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拉动当前经济的主要力量,未来均不可持续,面临放缓压力,5月以来房地产调控收紧,基建投资面临地方财政收入压力,“疫情受益型”出口难以持续高增长;小微企业和就业形势仍严峻。
我们判断,未来1-2个季度经济延续3月份以来的周期惯性和政策滞后效应,有望继续复苏,但明年1季度之后经济面临放缓压力,即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
●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中性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