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防疫“双赢”,黄金周吹响“复苏号”
发布时间:2020-10-9 15:08阅读:317
郑重声明:本资讯内容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从业资格证号:F3006821 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Z0013752
期货开户,商品期货开户,股指期货开户,原油期货开户,外盘期货咨询,商品期权,股指期权,场外期权,基金投资(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企业套期保值等;
联系人:胡经理
手机:18013899938
微信:18013899938
QQ:1813627901
文章转自和讯网 投资者据此操作 风险请自担!!
■ 社论
“红火的双节”验证了现有防疫方式的有效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兼容性。
“双节”假期结束,这个充满“年味儿”的假期让许多人都意犹未尽。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八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4.9%。可以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景区限流等因素之下,今年“十一”黄金周的表现是超预期的。
其中,北京的数据颇具代表性。假期前7天,北京旅游景区接待人数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9.7%。营业收入方面,10月1日至7日,北京市重点监测223家景区和地区的营业收入达8.5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63.1%,出现了显著的逆势上扬,也体现出北京旅游消费升级的明显趋势。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各项促消费举措的助力。如“双节”期间,北京发放多轮消费券,推出了包括436场文艺演出在内的四大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潜在的内需活力。
其他地方的餐饮、景区以及交通出行等领域的火爆场景也大体类似。上海、陕西、山西、四川等地的热门景区游客接待量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海南免税店平均每天销售1个亿,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连续7天超千万。此外,截至10月8日下午,国庆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含预售)破39亿元,多地线下音乐节也收获了“最强国庆档”……“双节”期间,从餐饮到旅游到文化消费的整体回暖趋势,都展示出经济复苏的强大后劲。经历了疫情的国人,似乎更加热爱生活了。
受疫情影响,长达8天的“双节”假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消费回暖一个不容错过的契机,同时也是检验中国经济社会复苏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现实来看,常态化防疫措施经受住了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考验,而消费回暖也实现了超预期的效果。防疫安全与消费复苏的“并驾齐驱”,是抗疫成果的一种直观体现,也验证了现有防疫方式的有效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兼容性。经此检验,可以自信地说:“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已经建立,并释放出了巨大活力。
这一点通过全球语境下的对比,能够看得更清晰。就在前几天,《纽约 时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指出,中国“十一”黄金周的迹象表明,中国已经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当人们挤进火车、涌入古老的庙宇,以及做其他许多国家民众仍然只能梦想的一切事情的时候,这是目前表明中国从疫情中复苏最清晰的信号。
当然,从长远来看,“红火的双节”仍只是一个新的节点。下一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经济的全面复苏与可持续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克服。
如防疫方面,秋冬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段,要继续绷紧常态化防控之弦,精准、科学发力,确保不出现疫情反弹;而几个月后还将迎来常态化防控下的第一个春运,这意味着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同样需要有充足完备的防疫预案。在经济复苏方面,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打通制约经济增长的消费堵点,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更大释放内需。
“双节”期间井喷的人气和消费活力,为经济社会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种激励效果,既是现实层面的,更是社会信心层面的。这表明,只要落实好科学有效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并为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创造更好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向着正常回归,可待可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7 09:46
-
一键查看《国泰海通君弘APP新手操作指南》
2025-11-17 09:46
-
小白必读的基金书单,掌握这10本收益翻倍!
2025-11-17 09:46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