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扶贫故事 | 让县长出镜、帮农民“加班”:拼多多助农“造富”记
发布时间:2020-9-16 10:59阅读:284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15日电 (常涛)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韩小波走进拼多多直播间,引发75万人围观;安徽省潜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梅耐雪在拼多多直播间一小时售出超1.6万单农产品(000061,股吧);安徽颍上县长窦灿辉在拼多多助农直播间,半小时卖掉20吨红薯粉丝……这是拼多多“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电商助农新模式的几个数据。
在这种模式推动下,截至8月16日,拼多多已推动超过260个特色农产区产品端上了全国近7亿消费者的餐桌,直接帮扶农户超过85万户。
市县长直播带货 23.8亿斤农副产品端上餐桌
自今年2月份起,拼多多在全国率先开启了“政企合作,直播助农”,探索“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的电商助农新模式。
截至8月16日,平台已经连续举办超过200场市县长助农直播,累计带动平台相关助农专区和活动共计成交3.96亿单,卖出农副产品总计超过23.8亿斤,推动超过260个特色农产区产品直连全国近7亿消费者,直接帮扶农户超过85万户。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安徽颍上县县长窦灿辉走进拼多多助农直播间,为颍上的红薯粉丝等产品带货。来源:拼多多
据拼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狄拉克向中新经纬客户端介绍,在助力农产品出山进城的过程中,拼多多通过“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重塑了需求、供给和流通侧等环节。
在需求侧,“拼购”的方式将消费端分散、临时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为农村合作社、家庭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订单,帮助合作社、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在供给侧,“拼购”的模式保证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部分农产区驱动了价值数十亿的富民产业。
以云南曲靖人参果产业为例,人参果曾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近年来因经济效益不好,一度被农户弃种。但在拼多多平台售卖之后,人参果低糖的特点却备受城市年青人的喜爱,成为平台的网红水果。“拼购”的模式为当地的农户、合作社、商家提供了稳定市场订单,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人参果的积极性,并在当地形成了种植、分拣、包装和运输的产业链条。仅仅3年时间,云南人参果种植面积从1万亩扩大到近20万亩,发展出一个价值数十亿元的富民产业。
在流通侧,“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成为农产品上行的主流。产地直发以“包裹”为颗粒度,让农田直连写字楼小区,将农产品由“产销对接”升级为“产消对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使得两头得实惠。
农产品上行:需求侧推动供给侧变革的拼多多实践
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换种表述就是,通过市县长们直播带货,促进了农产品上行。
在2020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拼多多表示将继续投资于用户,并将持续专注于对农业价值链的投资,继续将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作为核心战略。
拼多多起家于农产品,成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产品上行的不断探索。2019年,拼多多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364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2020年,农产品销售额预计达到2500亿。
资料图 来源:拼多多
在创立初期,拼多多主要着力于两件事情,一是通过创新的“拼”模式在前端聚集需求,二是深入农产区,推动“最初一公里”进行源头变革。这种需求侧推动供给侧变革的模式,成了拼多多创立之初便具备的基因,这使得平台和其他传统电商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截止目前,拼多多的农产品“最初一公里”战略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拼好货时期和拼多多创立初期,对接中国成熟的农产区,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提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效率,大幅降低传统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和损耗,通过“拼”的需求优势,将农产品流通更快更好地从线下搬运到线上。
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到2018年,这个发展阶段基本确立了当下的“拼农货”体系。期间,随着拼多多直连农产区向边远和贫困地区扩展,遇到了两个普遍的问题,一是很多农产区上行基础设施薄弱,物流吞吐量和路径节点效率有限,比如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要运输到地级市才能进行有效集散;二是农产区普遍人才匮乏,很难形成稳定的内生动力,建立长期化机制。
针对这两个普遍问题,拼多多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带动懂市场、懂互联网的新农人返乡,并联合该群体优化“最初一公里”的生产和流通要素实现重新配置。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已累积带动超过62000名新农人返乡,基本实现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
期间,平台一方面联合新农人对农产区包括物流、封装等在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推动各个乡村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产品集散点。另一方面推动开发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帮助更多农产区实现产业下沉。
基于该阶段“最初一公里”的投入,拼多多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突破了中国农业土地、供给、流通、需求的分散化制约,让“山村直连小区”的大规模多对多匹配成了可能。
通过该模式,拼多多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了一条直达4.83亿用户的快速通道。经由这条通道,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经由这条通道,平台用户能够以远低于线下市场的价格买到新鲜好吃的水果,而农户则有产就有销、多劳能多得,实现大幅增收。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9年起,基于既有的技术、模式和市场优势,拼多多开始持续探索未知,为中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和科技农业的有效落地寻找解决方案。
期间,拼多多以“多多农园”等创新模式为载体,深入农产区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立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科教为一体农产品上行闭环。通过该体系,拼多多一方面以农业科技为主导,大幅推动农产区在生产环节发生源头变革;另一方面尝试建立以农户为全产业链利益主体的新型农业分配机制,从而将利益和产业留在农村,建立更长效稳定的机制。
帮种植户学互联网、帮农民“加班”
在拼多多扶贫助农的实践里,除了农产品上行,还有产业下沉——推动大规模产业下沉,带动农户实现多工种收入。
2018年,拼多多提出部分产区“去土地化”理念,推动有条件的农产区实现产业下沉,带动初级农产品加工及其他延伸产业链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在拼多多的引导下,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内少数民族自治州,诞生了一批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相关产业链的下沉,丰富了当地的轻工业体系,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覆盖地区的农户收益。以拼多多新农人发起的湖南省宁乡县某“外婆菜”产品为例,该产业升级项目覆盖300余农户,其中包括75户建档立卡扶贫家庭,每户年增收达2000至20000元不等。
除产业升级外,在拼多多巨大农产品增量市场的带动下,覆盖农产区迅速形成了一系列包括封装、仓配运等在内的农业新物流和新产业基础设施。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诞生了一批小、快、灵的“村级”封装、仓储空间,使得乡村地区常住人口中包括老人、妇女在内的非技能型人口,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工作方式,获得更多收入。
资料图 来源:拼多多
除了产业下沉,还有人才下沉。
人才匮乏是农产品大规模上行的主要制约之一。2015年9月,拼多多提出“地网”即“平台+新农人”体系,通过新市场机制下合理的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形成了“让懂互联网的返乡,帮搞种植的学互联网”局面。
以新农人为分布式节点,拼多多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有效推动区域性农产品上行。截至2019年底,由平台直接带动的新农人超过86000余名,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
除“地网”体系外,2018年1月,拼多多正式提出“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通过创立“多多大学”,结合农村生产者知识结构,建立专业性的农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有效帮助农村地区培育有独立上行能力的新型农人。
2019年,拼多多持续加大农产品上行科普教育的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力度。2019年5月,拼多多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倾斜资源、优势互补,在5年内培养10000名新农商人才,有效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6月1日,由“多多大学”和中国农大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云南文山开设第一堂公开课,110名当地农村学员参与该课程。
2019年,“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累计课时达1400小时,覆盖12个省份共计874名农村学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线上专业课程,累计触达49万农业经营者。
狄拉克表示,经过2年的发展,“多多大学”已经总结、完善了一套量体裁衣、行之有效的农产品上行课程。2020年,拼多多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帮助农村地区培育更多懂电商、懂市场、懂农业的本土化人才。(中新经纬APP)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