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留不下饿了么CTO:原始团队被彻底剥离 市场份额只退不进
发布时间:2020-9-8 18:56阅读:407

张雪峰微软技术出身,从微软离职后有过短暂的创业经历。当时他跟着前领导做教育,但在线下发展势头不错的教育,线上化却并不成功,他的创业尝试也就戛然而止。
在《张旭豪的彪悍与精明 独家揭秘饿了么8年45亿美元》中,张雪峰透露之所以决定加入饿了么,是觉得张旭豪和王兴相似,在补贴大战下,仍然保持着对技术的大力投入。对一个创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创业公司来说,技术不仅维系着平台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服务体验。张雪峰对技术的重视,是来自于职业素养的探底。
在张雪峰加入饿了么一年后,技术团队迅速扩张至接近1000人,订单量也得到突飞猛进。云栖社区博客里一篇关于张雪峰的文章中介绍,这一阶段,饿了么日订单从几十万增长到100万,又从100万增长到300万。
张雪峰不仅是饿了么订单增长的见证者,也是一手打造了饿了么巨量订单承接能力底层架构的功臣。
2016年5月饿货节,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让饿了么的技术短板暴露:当口碑外卖、淘宝、支付宝三方流量同时涌进饿了么,饿了么峰值高达每秒1.5万笔,系统瞬间被挤爆,张雪峰只能临时限流。尽管如此,饿了么当天订单仍突破了500万。
彼时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市占率相当(都约为40%),双方仍在激烈“缠斗”,百度外卖也在加码争抢市场。一方的系统故障,意味着将订单拱手相让于另一方。
维系峰值的稳定性,是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双重要求。但问题在于,峰值过后,订单量回归常态。
当时的系统资源承接不了顶峰需求,但如果按照峰值补充系统资源,则除中午、晚间的点餐高峰,资源会被闲置,利用率低也不太划算。张雪峰于是将部分数据上云——IDC+云,在促销、特殊气候、或点餐旺季时切换到云,用云承接大部分流量。
高峰稳定性问题解决后,饿了么开始攻打白领市场,单量不久突破千万。
“今天,饿了么订单量仅次于淘宝和滴滴,与美团不相上下。饿了么这只耀眼的独角兽背后,是肩负巨大压力的张雪峰及其技术团队。”
不可否认的是,饿了么曾经是一家独立且极具想象力的创业公司,而张雪峰几乎见证了其狼性竞争力下的全部高光时刻。这背后的坚守,很大程度上与张雪峰为饿了么的投入程度相关。
2016年,饿了么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张雪峰则成为具体的操盘手。当年年底,张雪峰从硅谷挖了数位技术大牛,分别以副总裁、高级总监等高管身份加入,负责饿了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核心基础设施、模型算法策略等关键技术团队。
在技术和人才的加持下,饿了么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6年,饿了么的外卖市场占有率达36.4%位居第一,美团外卖以30.1%的市场份额居于第二,百度外卖占比21.8%为第三。
转折发生在2017年。彼时饿了么开始被反超,市场份额出现明显下滑,上半年交易份额比美团少了10个百分点。2018年4月,饿了么被阿里以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5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事情似乎迎来了转机。
但在阿里对本地生活的资源注入下,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不升反降。2018年上半年,饿了么交易额被美团甩远了23个百分点。
彼时,阿里本地生活公司总裁王磊立下Flag,饿了么的目标是至少占据50%的市场份额。但在2019年之后,王磊带队的阿里本地生活,开始避市场份额不谈。而据Trustdata最新数据,2020 年第一季度,饿了么加上星选共计拿下近31%交易份额,美团外卖则达到了67.3%,比饿了么高出36个百分点。
被阿里收购之后,饿了么后续的战略制定与宣布,很少再出现张雪峰这样原始团队高管的身影。而据财经涂鸦报道,本地生活技术的主导权给到了王磊极为看重的一员大将前口碑CTO李杨东。
颇为讽刺的是,饿了么原高管团队相继退出,团队决策权不断集中在阿里系高管手中,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却只退不进。
6月19日,饿了么宣布旗下所有业务系统、数据库设施等均已迁移至阿里云,上云后高峰期饿了么可以支持1亿人同时在线点单。
当时,张雪峰最后一次以饿了么首席技术官的身份发声。他称,饿了么上云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2个月就完成了迁移工程,借助阿里云的AI算力和技术,骑手可以得到动态的最优路线,外卖能最快时间送达。“这对饿了么的技术进步是又一个关键的里程碑。”
这个里程碑代表着饿了么与阿里的加速融合,但对他而言,也意味着饿了么与原始团队的彻底剥离,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什么是股票的市值和市场份额?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0 09:58
-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得主荣获825万奖金,究竟研究的啥?
2025-10-20 09:58
-
主播、骑手、网约车司机收入全面裸奔!10月起你的个税这样算
2025-10-20 09:58


当前我在线
13371627795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