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多面就业季之二:后浪乘风 捕捉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0-8-18 13:44阅读:205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7月中旬,毕业生张圆圆入职了北京马士兵教育公司。这家主营IT课程的在线教育机构刚刚搬离居民楼,将办公地点落在了海淀蓟门桥的文教产业园内。
“疫情期间,我们公司规模从去年的不到10人扩大到了100多人,确实迎来了发展的机遇。”马士兵教育创始人马士兵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和在线教育一样,疫情催生不少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从互联网医疗、直播电商,到线上办公,经济增长的更多可能性被创造出来,自然挖潜了更多就业需求。在最特别的就业季里,也有更多的“张圆圆”在新业态中迈出了社会第一步。
三里屯到“马栏坡”
几个月前,北京的奶茶店主廖兰心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产品会出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
“疫情对于线下实体店铺的影响还是挺大的,那时候门店是没有生意的。既然没有生意,那就送吧。用一辆车,花了大约1个月的时间,每天给周边复工的白领送出了几十杯上百杯免费奶茶。”廖兰心直言。
但也是疫情,让廖兰心的谢谢茶从三里屯的一家网红奶茶店,快速转型成为电商奶茶。目前日销售已经超过10万。
“危”与“机”总是相伴而来。新冠肺炎疫情下,实体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但也催生了一批新需求,为企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生物活性肽为核心原料的研发和产品开发,提供基于生物活性肽原料的健康解决方案。”启迪禾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李钧翔告诉记者,在疫情期间,公司基于技术平台快速研发出“清谷”手部抗菌便携喷雾及家具喷雾,产品已于2月在线上电商及线下等渠道销售。
“公司拥有的鉴别及开发流程,能够在疫情期间,迅速开发消杀类产品并上市销售。”李钧翔直言。记者观察到,正是基于迅速挖掘到市场需求,企业研发能够快速响应,并且转化为产品。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联动,也使整体业绩没有明显下滑,反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传统业态来说,直播、电商等新销售模式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出口。而电商自身也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疫情期间同样实现了新的突破。
“我们的电商板块业务在上半年翻了三番。”湖南农民伯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易战向记者透露。公司自成立已有五年,主营农产品(000061,股吧)电商、工业品下乡、农村物流等业务,在全国13个省、32个区县都设有分支。
刘易战介绍,由于疫情期间各地市场开放有限,农产品有所滞销。通过公司的电商交易平台,帮助农民快速销售,并直接生鲜配送至社区内,在全国总共配送了七百多吨。
“我的目标是李佳琦”
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新岗位需求,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毕业于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生唐旋就在今年4月入职农民伯伯电商,成为了一位“带货主播”。
谈及自己投身直播的原因,唐旋告诉记者,自己是通过校招了解到这个企业。“首先对90后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务。今年工作也比较难找,直播电商的岗位是比较多的。对于直播,我刚开始也比较陌生。入职之后,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需要付出的工作。”
“疫情期间我们也开始推出直播。目前有六个直播间,直播团队20人左右,都是新组建的。有些是到农产品基地直播,另一种是在直播间卖货。直播的效果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当地好多市里、县里的领导过来帮忙带货。”刘易战也告诉记者。
淘宝直播相关数据也显示,直播已催生超100种新职业,仅2019年带动就业超400万人。即使在疫情期间,平台也为数十万主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直播催生的新职业,以唐旋的团队为例,除了主播,还有专门下乡采访的、做情况调研的、选品官、宣传人员,再加上互联网架构师、品牌对接人员、物流对接人员等等,多方各司其职才有镜头前的滔滔不绝。
新业态也屡次成为今年“稳就业”政策中的重点。7月15日,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互联网营销师”等工种也被正式列入人社局的新职业中。
“前段时间看到李佳琦正式以特殊人才的名义落户上海,我是很激动的。因为作为一个新职业,主播从刚开始的不被传统接受,到现在被肯定,逐渐走上更职业化的道路,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唐旋说,李佳琦作为行业内的一个标杆,也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灵活就业可能性
除了新岗位需求涌现,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也更为普遍。
“我们做的主要是基于个人工作信用体系、多种灵活用工方式的互联网类灵活用工信息匹配平台。”北京共匠科技CEO张小帆告诉记者。
共匠科技从2019年开始整理全球自由职业者资源。以此为依托,将所有人才分区分类分级、结合常用的3种灵活用工形式,包括兼职、分时雇佣和短期驻场,为企业选用灵活用工人才提供数据支持。
张小帆认为,疫情作为特殊的催化剂,加速了企业清除人才泡沫的进程。“疫情期间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推出了‘疫情之下、企业如何搭建远程办公常态化团队’免费的系列直播课程。同时,我们向企业免费开放自由职业者数据库,由专门的行业HR协助企业选择灵活用工人才。共享了设计部门和新媒体部门,协助受疫情影响不能复工的企业开展业务。目前设计中心仍在运营,已经与60余家企业(机构)达成了深度合作。”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成本往往被纳入固定成本考量,但在疫情影响下,许多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在控制员工成本的同时,又能为日后复工保存足够人力资源。这二者间的矛盾,通过灵活用工模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事实上这样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只是疫情让更多企业意识到,突发事件中企业越灵活越能有力应对。”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翟佳认为,现在是企业深入思考用工问题的时机。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在数字转型的基础上,疫情催生的新需求为新业态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疫情总会过去。脱离了机遇期后,新业态是否还能继续乘风破浪?
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新业态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的需求、资本市场的认可度,以及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盈利的闭环的商业模式。
“如果做到这三点的话,自然能够持续发展。另外也有些业态可能没法独立,但是可以依托于成熟的已经被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者业态来发展,那它也能够长期的存在。比如直播带货依托于已有的电商模式,应该可以持续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作为全新的模式,还有待观察。”庄帅认为。
安芙兰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吴在英也谈到,对于新业态创业项目,自然是基于需求的确定性而来的。之后也要注意商业化的落地,技术创新上要有自己的壁垒,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此外还有管理的规范度,人才架构的搭建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存量项目来说,也需要针对新的市场发展,运用新业态工助推传统业务的发展。
“在这次疫情中出现的这些新业态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新一轮长技术周期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方面的一个自然而然的体现。”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瑞也告诉记者,它不仅是对冲当前经济下行的一个有力的的力量,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引擎。
而在新业态快速涌现的过程中,同样意味着监管等会存在滞后之处。要想长远发展,新业态和新治理还需相辅相成。
如在线教育的退费难题、直播销售中的售后纠纷,在近半年来成为投诉的“重灾区”,也有待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中国广告协会在6月发布了《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对主播行为、商品质量等作出了一些明确要求,虽效力有限,也在新业态的规范上迈出了步伐。
“不管表面上怎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事实上这一轮新业态的涌现,背后是技术变革的力量在作为底层驱动。它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和命题,也就是新技术冲击旧有的监管治理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如何做好面向未来的、真正能够引领扶持规范新业态发展的制度变革,就成为下一阶段我们要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陈瑞谈到。
“包括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分类体系、财税、金融体系上,都需要根据新业态的特征来做出一些调整。”陈瑞进一步补充道,因为技术驱动的创新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研发层面成本投入周期长,同时会有大量的时间成本跟沉没成本。新的技术带来的新场景,在做商业化变现的时候,也会涉及到很多创新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承载的。尤其是近期由于国际关系的动荡,境外融资遭遇一定冲击,更大程度上,国内科技创新风险要由本土资本市场来承载。
也有专家认为,监管的跟进也需注重时机。通用技术教育专家周太平分析称,“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在线教育,都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事物发展在寻求变化的一种趋势。个人认为,作为监管者来说,‘让子弹飞一会儿’,再根据情况让适合的积极健康发展。”
北京商报 记者 陶凤 王晨婷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