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拒绝当低头的“鸵鸟”
发布时间:2020-7-25 11:17阅读:427
遇到危险时,鸵鸟第一反应是把头埋入草堆里坐以待毙。然而,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可以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
交易中,你本可以积极采取行动避免亏损,但你最终选择了逃避。正如开头指出,一次亏损可能还不足以让你对交易产生恐惧心理;但屡战屡败之后,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万念俱灰,直至对自己的交易系统失去信心。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解释了这个现象:习得性无助。
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1967 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小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研究员把狗关在一个带蜂音器的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被关在笼子里的狗逃避不了电击,每次都被电到倒地呻=吟、大小便失禁。
这种折磨反复多次后,塞利格曼更改了试验流程:在蜂音器响后,先不进行电击,而是先把笼门打开。但这个时候,狗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开始,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逃跑,却因之前的绝望体验而放弃逃避希望,默默承受痛苦的来临。这就是塞利格曼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这个理论有四个基本要素。
① 个体努力尝试,但结果始终处于“不可控状态”(亏损后你尝试调整交易策略,但依然亏损)
② 个体意识到个人行为和结果无关联(觉得之后无论怎么操作都会亏损)。
③ 产生“自己希望的东西不会发生,不希望的结果将会发生”的预期(对交易的信心破灭)。
④ 不会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行为(自暴自弃,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任由亏损扩大;或空仓很长时间依然不敢开仓)。
在第一次亏损之后,你感受到割肉之痛,经历了“否认(失落)——愤怒 ——协商(迷茫) ——绝望(消极) ——接受”五个阶段(心理学关于“悲伤”的五阶段)。
然而,接连失利后,你可能不再挣扎,跳过前三个阶段、直接陷入“绝望”中,然后“接受”自己不适合交易的事实,最后离开市场;或者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接受”自己的交易系统已失效的观点,即使遇见胜率极大的机会也不敢轻易出手,而是盲从其他人的交易意见。
为什么交易者会产生这种心理呢?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
① 接连失利
心理动力学的核心观点是,冲突和模式的反复出现导致了问题。
正如上一部分实验指出,小狗失去逃跑欲望是因为此前遭遇多次电击,类比到交易就是“经历了多次挫折”。你可能试过扭转亏损,但账面余额持续减少提醒你交易系统已出错。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多次尝到苦头后自然会避免作出同样的决定。
② 原地踏步,以旧眼光看问题
实验中受多次电击的小狗已经麻木,并没有意识到笼门已经打开、通过行动可以免受电击之苦。交易中也是一样,甚至可能不止一个“逃生出口”,而很多人浮亏后依然死扛着单子,从而错失了逃跑机会。
如果交易员无法接受时刻变化的现实,市场就会通过不停变化来摧毁交易员的安全感,而且会给交易员带来严重的思想压力。
③ 失败经历没有转化成“经验”
经历多次挫折、屡次亏损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交易系统确实出现问题。但很多人惰于总结和思考,导致这些挫折经历无法有效地被转化为经验。
他们依然用着旧的交易方法,机械性、重复性的交易模式使交易员失去了自由意志。
当然,他们可能也曾经认真总结过经验,但可能因为总结得没有到位,问题依然存在,这导致账户继续亏损。久而久之,他们会以为无论如何总结,都会被市场打脸。
④ 太看重结果,错误归因
当然,亏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未必是因为自己交易手法有问题。但正如金十在往期夜读指出,部分交易者存在“结果偏好”,太在意账户一时的浮亏,错误地把偶然性亏损归结为自身交易系统的问题,最终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市场一直难以预测,因此暂时性亏损其实也十分正常。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