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稳步恢复:6月份制造业PMI为50.9%
发布时间:2020-6-30 13:54阅读:690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制造业出现稳步恢复的迹象:6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也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50.4%。
对此,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对《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分析说,“6月中国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景气复苏势头较上月抬升。”
“本月制造业PMI环比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疫情防控趋势向好,逆周期政策逐渐发力,供需两端持续回暖。”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对记者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时也称,“6月份,制造业PMI为50.9%,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PMI高于临界点,较上月增加5个,制造业稳步恢复,基本面继续改善。”
对于本月PMI的主要特点,据赵庆河介绍,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供需两端持续回暖。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9%和51.4%,比上月上升0.7和0.5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从行业情况看,医药、有色、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均明显高于上月,市场需求得到改善,企业生产动力有所增强。
二是价格指数有所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8%和52.4%,比上月回升5.2和3.7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从行业情况看,石油加工、钢铁、有色等上游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上月,升至60.0%以上高位。
三是进出口指数均有改善。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重启经济,本月我国制造业进出口指数低位回升,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2.6%,高于上月7.3个百分点,造纸印刷、石油加工、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7个制造行业回升幅度大于10.0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47.0%,较上月回升1.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制品、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汽车等6个制造行业高于临界点。
四是企业信心基本稳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虽有小幅回落,仍达到57.5%,表明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比较乐观。从行业情况看,石油加工、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两个月高于60.0%。
不过,记者注意到,新出口订单指数虽然回升,但仅有42.6%,仍处于荣枯线之下。“新出口订单提升至42.6,仍在收缩区间,收缩步伐较上月略有放缓。”
杨畅认为。
与此同时,企业仍存在分化现象:官方数据显示,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0.2%,比上月上升0.5和1.4个百分点;但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
对此现象,温彬认为,这说明当前中小型企业的困难仍然较大。杨畅也对记者说,“小企业再次回落至线下,内需政策对小企业拉动的有效性值得关注。”
对于上述现象,赵庆河也坦言,“虽然本月PMI指数有所回升,制造业稳步恢复,但同时也要看到,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据赵庆河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进出口指数虽连续两个月改善,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当前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部市场依然存在变数。二是部分行业复苏压力依然较大,纺织、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PMI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三是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PMI为48.9 %,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且反映订单不足的小型企业占比高于大中型企业。
记者还注意到,不仅制造业PMI出现小幅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延续回升态势。
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回升。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业继续改善。赵庆河解读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高于上月1.1个百分点,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临界点,多数行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处于59.0%及以上,业务量有所加大。近期制造业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带动相关服务行业业务量增加,本月生产性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3%,较上月上升4.5个百分点。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市场信心增强,服务业需求继续释放,新订单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同时,部分服务行业复苏仍然困难,文化体育娱乐和居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二是建筑业持续增长。“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虽较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但连续三个月高于59.0%,建筑业工程量稳步增长。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7.8%,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有所增强。”赵庆河表示。
综合来看,温彬认为,我国经济复苏态势整体向好,经济景气整体改善,但小微企业、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因而在温彬看来,下阶段,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有效需求,稳住就业基本盘。一方面,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少企业开支,保障员工收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精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好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落实基建资金来源,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引导金融机构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进一步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提升金融机构配置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信用债等的意愿,降低债券发行成本;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保住广大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修复企业信心,激发内需潜力;防范资金空转套利和脱实向虚,切实引导资金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所需领域。
文章转自和讯网 投资者据此操作 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