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官方文件细化“10+1”区定位
发布时间:2020-6-18 10:31阅读:348
【深圳如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官方文件细化“10+1”区定位】日前,中共深圳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此次指引明确了深圳“10+1”个区的定位,相互之间既有差异,又有互补,共同构成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2019年1月,《深圳市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发布,深圳市设置党政机构53个,组建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湾区办”),为深圳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大湾区办方面获悉,上述《指引》是继今年5月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这一首份面向社会发布的文件之后,再次面向社会发布的宣传推介,旨在引导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任务。如果将深圳自身作为一个单元,它所辖的各个区,又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此次指引明确了深圳“10+1”个区的定位,相互之间既有差异,又有互补,共同构成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湾区的核心引擎所在。当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双区”叠加的机遇也由此而来。
如何抓住“双区”建设机遇?《指引》列出了深圳7大重点平台,分别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深港口岸经济带、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区。
科技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光明科学城将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将聚集大量科教资源,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等;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区则有明确的产业定位。
7大平台中,有几大平台都是主打“深港合作牌”,包括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口岸经济和国际消费等。在未来的几大重点发力方向中,深圳还专门提及“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指引》还梳理了29条支持政策,主要涵盖促进粤港澳以及深港合作,其中包括支持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便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保障在粤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等。
深圳市委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姜力琨曾在2019年撰文强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要不断“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积极服务“港澳所需”,推进与港澳各领域紧密务实合作,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此次《指引》还再次强调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包括投身科技创新更高水平发展、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金融创新发展等,这与不久前的5月大湾区办发布的《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一脉相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圳民营经济发达,官方支持社会力量参加“双区”建设,实际上给了社会力量更多平等的机会,这也是深圳长期以来的基因。
深圳内部产业转移活跃
2018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深圳也由此迎来了第“10+1”区。在此次的指引中,“10+1”个区的定位和重点项目都有了明确的划分。
总体而言,深圳最大的名片是“创新”,从各区的细分情况来看,又有了更细致的安排。
福田区定位是“聚焦金融、文化、教育等核心服务功能的中央商务区”,南山区的定位是“创新资源集聚辐射枢纽功能的中央智力区”,龙岗区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深圳东部中心”,光明区是“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坪山区是“未来产业试验区的深圳东部中心”,新加入的面积达468.3平方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则是“新兴产业新城”。
仅从创新产业这个角度来看,深圳各个区一定程度形成了梯次交错的格局,既有福田、南山这样的传统强中心区,又有龙岗、光明这样细分优势明显的东部、北部中心,同时还有坪山、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样的后起之秀。
截至2019年,深圳的三产比例为0.1:39.0:60.9,与诸多大城市相比,深圳的制造业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体再看各区的表现,福田和罗湖的服务业比重均已超过90%,南山区的三产占比也已高达66%;宝安和龙华的第三产业均超过了50%,但相比第二产业优势并不明显;龙岗、坪山、光明、大鹏新区则是二产比重超过三产,尤其是龙岗的二产比重仍然高达72%。
深圳本地一位投资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深圳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实际上产业转移在深圳内部同样很活跃。比如福田、南山的一些企业成长壮大后,可能因为办公楼租金较高,而选择去宝安、光明、龙岗、坪山等地。各区分别是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以及发展前景,往往会决定企业的转移倾向。
从2019年各区的经济表现来看,深汕特别合作区因为GDP基数小,并且在深圳全面主导后进入发展快车道,GDP增速达到23.1%。此外,盐田、龙岗、坪山、光明四个区的GDP增速都超过了8%。
但一位深圳大湾区办人士向记者表示,各区的发展并不一定局限于上述定位,而是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最终的发展格局应该是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债券基金收益排行榜,谁是最强“蛋王”?
2025-03-17 16:35
-
315 黑天鹅突袭!这些股票开盘跌停,你的持仓中招了吗?
2025-03-17 16:35
-
华为海思概念股逆势涨停!这把科技火苗,散户该不该追?
2025-03-17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