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月PMI的几个不同看法
发布时间:2020-6-1 11:02阅读:164
本文作者:邓海清,陈曦
5月PMI较4月回落0.2%,而且连续2个月低于前值,很容易被认为经济重新下行,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本文中,将对通常情况下PMI的分析逻辑进行阐释,同时论述疫情冲击下PMI解读方式的变化。
除内需回升加快、外需仍然疲弱、工业品价格回升较快等市场共识之外,我们与市场不同的几个观点如下:
1、PMI生产指标回落并不代表生产回落、经济增速回落。4月PMI生产指数低于3月,而4月工业增加值显著高于3月,5月和4月相比也会是类似的情况,这与疫情冲击下的PMI生产解读方式有关。
2、PMI指数回落,与PMI配送时间指数(反向指标)上升、原材料库存下降有关,这两项贡献了PMI指数0.2%的降幅;但事实上,在疫情冲击下,PMI配送时间指数上升、原材料库存下降应当表明经济回升,这导致PMI指数回落和经济向好出现背离。
3、5月PMI就业指标实际很好,很多人因为PMI就业低于50或者较前值下滑就认为5月的就业不好,但事实并非如此。5月PMI就业49.4显著高于历史均值中枢的48.35,也显著高于2019年的均值47.24,甚至5月PMI就业读数是2017年4月以来的第三高读数。
4、以往PMI制造业更为重要,当前更需要关注PMI非制造业,因为一方面建筑业反应的基建、地产是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服务业反应全面的经济情况,特别是复工难的部门。
5、服务业指数偏低,但服务业订单、活动预期处于历史高位,表明服务业并非需求不足,而是供应恢复滞后。
6、应当对建筑业PMI的超高景气度给予重点关注,投资回升的速度和力度超出市场预期,与高频指标反映的经济快速回升一致。
PMI的通常解读和疫情下的特殊性
5月官方PMI为50.6%,较上月回落0.2%。PMI无论从绝对值看,还是从环比变化看,似乎都不是很好,但是从分项数据看,并非如此。
首先要阐明,PMI指标的基本逻辑是,有多企业认为,本月比上月改善,按照规则,50代表认为改善和下滑的企业数相同,超过50的程度越高,代表认为改善的越多。
但实际使用时,还需要考虑各项数据的历史中枢。以最为典型的PMI从业人员(下简称PMI就业)来讲,2013年之后该指标中枢显著下移,2013-2019年PMI就业的平均值在48.35,没有任何一年的PMI就业指标高于50,从单个月来看,2013-2019年唯一一次达到50是2017年3月,其他所有月份,PMI就业均低于50,难道能说2013年以来,每个月的就业情况都在恶化吗?这显然与新增就业等其他就业指标相悖。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图1 2013年以来,PMI从业人员均低于50,并不能代表就业持续收缩(5月PMI从业人员为49.4,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所以通常情况下,对于PMI就业,更为合理的分析方法,不是将其与50对比,而是与历史均值对比(例如2013-2019年PMI就业均值48.35),同时看指标的趋势性变化方向。
从趋势性变化看,可以明显看到,2014-2015年PMI就业持续下行,而2016-2017年上半年持续上行,2017年中-2018年中维持高位,2018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下行,至2019年中见底,PMI就业的趋势与经济走势方向大体吻合,时点上略有差异,因此要重视的是趋势,而不是绝对值。
从历史上看,PMI趋势实际与工业增加值趋势是相符的,即PMI指标越大,工业增加值同比越高。这似乎与逻辑不符,因为PMI是个环比指标,只要高于50,那么这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就应当高于上个月(不考虑基数),但实际并非如此。例如2014-2015年,所有月份的PMI生产均高于50,但是工业增加值是趋势性下行的。工业增加值的趋势性下行与PMI生产的趋势性下行相符,而与是否高于50没有关系,直到2015年下半年,PMI生产依然在50以上,但经济显然是在收缩的。
图2 PMI生产几乎总是高于50,但是并不代表生产较上月扩张;PMI生产的趋势与工业增加值趋势一致
疫情之后,PMI的解读方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疫情是一个冲击性 事件,特别是全国性的停工导致出现异常点,之后的数据是围绕异常点进行修复。这会导致的第一个问题是,疫情之后的数据容易偏高,因为与异常点相比,大部分企业相对其会有所改善,但是从绝对量和同比来讲,实际还是下滑,典型例子是2020年3月PMI生产高达54.1,这在历史上看是绝对高位,但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3月仅为-1.1%,为历史绝对低值。
进一步的复杂性还表现在,PMI对同比数据的指导性变差是要持续几个月的。如前所述,通常情况下,PMI是否高于50不是关键,而趋势变化是关键。但是,疫情对这一逻辑产生了改变,一个例子是,4月PMI生产较3月下行0.4,按照通常情况,4月的工业增加值应该弱于3月,但是事实是4月工业增加值3.9%,远高于3月的-1.1%。这意味着,在疫情冲击后,要看的反而是,PMI生产是否高于50了,而不是看变化趋势,这是在冲击之后几个月会出现的特殊情况。
综上所述,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关注的是PMI及各分项与历史中枢作为基准(而不是50作为基准)的比较,以大致判断景气程度,同时关注趋势性变化(而不是比50高还是低),这种趋势性变化与同比指标的趋势性变化一致。
疫情冲击会导致上述规律都被暂时打破,即2月是疫情冲击导致“砸坑”,3月恢复导致容易很高,之后会在3月基础上回落,但这种回落并不代表经济回落,例如4月PMI低于3月,但是工业增加值远高于3月。同样的,5月PMI低于4月,但是仍然较高,也高于50,大概率表明5月工业增加值高于4月。
5月PMI的分项解读
我们整体认为,5月PMI表现是不错的。
第一,PMI生产指标维持高位,尽管PMI生产指标较4月继续回落,但是大概率与4月较3月回落一样,只要回落程度不是太大,且仍然处于历史高位区间,则意味着5月工业增加值大概率高于4月。
第二,新订单超预期恢复。3月PMI新订单52显然是由于2月低基数原因,之后4月新订单仅为50.2,即使考虑类似PMI生产一样的逻辑看,4月新订单也偏弱。5月新订单没有较4月下滑,反而上升至50.9,表明需求的恢复速度加速,这是本次PMI中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第三,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均显著回落,意味着前期堆积的库存正在被显著消化。需要注意的是,原材料库存是PMI指数的构成分项之一(生产、新订单、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其他分项包括产成品库存等并不对PMI指数有直接贡献),按照PMI构成规则,原材料库存分项指数越高,PMI指数会越高,因为通常情况下,原材料库存高代表企业生产意愿强,但当前库存低可能表明的是需求强于生产。
一个佐证是,PMI原材料库存通常与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方向一致,而5月生产活动预期指数为历史高位的57.9,与原材料库存大幅下行并不一致,用企业预期悲观解释原材料库存并不通顺。
第四,PMI就业指标49.4,尽管连续2个月回落,但是高于历史中枢的48.35,处于历史高位区间。PMI就业与PMI生产类似,在2月冲击低点之后,3月达到异常高点,之后回落,都不代表经济回落,而是只要仍然在历史中枢之上,就代表仍然向好,只是向好的斜率下降。
第五,PMI配送时间指数上升至50.5,由于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对PMI指数造成拖累,但实际上反应的是经济恢复。PMI配送时间指数的含义是,配送的速度比上个月快还是慢,PMI配送时间指数越高,表明配送的速度越快,配送的时间越短。那么配送速度快好还是慢好?通常情况下,PMI配送时间指数越低(即配送速度慢,配送时间长),表明供货商业务越繁忙,表明经济越好。因此,PMI配送时间是个反向指标。在计算PMI指数时,需要用100-配送时间指数(注:不是配送时间指数乘以-1),再进行加权,PMI配送时间指数越高,会导致PMI指数越低,
从经济走势看,我们确实看到,2014-2015年配送时间指数增加,对应当时经济下行,2016-2017年配送时间指数下降,对应当时经济上行,2018-2019年配送时间指数上行,对应当时的经济上行,表明这个指标通常确实是个反向指标,即PMI配送时间指数越高,表明经济越差,PMI配送时间指数越低,表明经济越好。
图3 通常情况下,PMI配送时间与经济走势负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疫情之后,配送时间的逻辑还一样吗?2月配送时间仅为32.1,为历史最低水平,按照配送时间与经济负相关的逻辑,应当对应经济历史最高水平,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疫情下,由于交通不畅、物流停工,导致配送速度明显变慢、配送时间指数显著下降,这种配送变慢并非经济好的表现(即不是由于业务太多难以配送),而是经济停滞的表现(即配送工具停工了)。3-5月PMI配送时间持续上升,表明配送速度越来越快,表明交通、物流恢复正常,实际是经济向好的表现。5月PMI配送时间较4月上行,对PMI指数构成了负贡献,也就是拖累了PMI指数,而这种拖累并不与现实相符,事实上应当是表明交通、物流恢复,经济恢复。
第六,新出口订单仍然维持历史绝对低位附近,表明出口非常悲观。我们认为,4月中国出口同比高位确实有特殊原因,因此5月出口同比大概率较4月显著下行,但能否有-20%左右的市场对下半年出口普遍预期仍有较大悬念,考虑其他国家5月出口数据反应的全球需求情况,以及国内对其他国家的替代,我们猜测5月出口同比可能在-10%左右。
第七,本次PMI最为亮眼的指标,是PMI建筑业。PMI建筑业连续3个月大幅回升,目前已经到60.8的历史高位区间,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表明基建、地产产业链都远好于市场预期。从PMI建筑业订单来看,同样连续3个月大幅回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附近。PMI建筑业就业指标也是连续3个月大幅回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值,表明建筑业对就业的吸纳程度非常好。
我们一直认为,2020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一定是内需,特别是基建,因为2020年基建投资计划肯定是只增不减,而2-3月基建投资基本是停滞状态,其投资要在之后月份进行弥补,会带动之后的基建投资持续上行,尽管不可能重现09年那种超级高增速,但是达到201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是大概率事件,对经济也起到正向拉动作用。
第八,服务业恢复速度偏慢,但服务业订单处于历史高位。尽管服务业PMI连续三个月回升,但是5月仅为52.3,依然低于历史平均增速53左右,结合PMI服务业就业来看,服务业当前恢复并不好。但服务业有一项数据较为突出,即PMI服务业新订单,连续两个月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51.7-51.9,这可能表明,服务业的需求已经恢复,但是服务业的企业受到冲击较大,导致其供应的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服务业的活动预期来看,处于历史绝对高位,表明服务业的信心也已经恢复,服务业生产恢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图4 PMI服务业新订单指数已经达到历史高位(注:为便于展示,图中剔除了2020年2月的极低值)
第九,PMI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均大幅回升,表明PPI下行趋势将被逆转。从历史上看,PMI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均与PPI环比高度相关,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回升,意味着PPI环比较4月大幅改善,结合CRB指数看,5月PPI环比可能转正。由于去年5月PPI环比基数较高,今年5月PPI同比可能略微下行,但是6-8月PPI同比将显著改善,表明中国不存在“通缩”趋势。
第十,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大幅回升至57.9,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变化看,以及从历史季节性规律看,5月企业预期都处于非常好的水平,这表明企业信心得到显著增强。
综合来看,5月PMI指数之所以环比下行,一方面与PMI生产、就业指标回落有关,但这种回落是疫情冲击后“绝对低位-绝对高位-回落至相对高位”的正常回落,并不代表经济重新下行;另一方面与原材料库存下降、配送指标上升有关,而在疫情冲击后的原材料库存下降不一定表明经济不好,配送指标上升则完全不能按照常规情况一样反应经济下行。
PMI建筑业、PMI新订单是本次PMI的亮点所在,表明基建、地产产业链在超市场预期扩张,需求的恢复也在显著加速。
PMI服务业仍然偏弱,但是PMI服务业新订单、活动预期很好,表明服务业尚未完全恢复,但是服务业的需求、服务业的信心已经恢复,服务业的恢复只是时间问题。
此次PMI中真正差的分项是PMI出口和进口,表明外需是真的不行,4月进出口超预期大概率是特殊因素所致,5月出口同比我们预期在-10%左右,但可能仍然好于市场普遍对下半年出口-20%左右的预期。
维持2020年经济V型反转判断不变
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市场对下半年经济的预期更加悲观了,主要因为政策刺激力度弱于市场预期。我们的看法是:
一是当前的政策力度与2009年相比肯定是小的,但回到2009年的刺激力度毫无必要性。2009年刺激强度到了什么程度?季度GDP同比12%左右。当前的需要的GDP下半年季度同比仅仅是6%左右,为何需要2009年的刺激力度?
二是2020年与2018-2019年的稳增长完全不同,2018-2019年是“去杠杆”背景下,市场自然出清的稳增长,是仅有宽货币政策,而没有宽财政、宽信用的稳增长,导致其经济下行时间非常漫长。2020年尽管政策力度远低于2009年,但是方向确实也是宽财政、宽信用,直接作用于实体、内需,对经济回升的促进作用要比2018-2019年单纯的宽货币强得多。
三是政策层对经济增长并不是放弃的态度,而只是不强求全年的经济增速能够回到6%左右,因为那需要二三四季度极高的经济增速。政府工作报告实际隐含了经济增长目标,从赤字率目标和新增就业目标与GDP实际增速的对应关系来看,政府对于全年的实际经济增速预期是3-3.5%(这个数很多人都计算出来了),这意味着二至四季度GDP均值在5.8-6.4%(这个数很少有人计算)。从全年来看,这就是经济的V型反转:疫情冲击导致异常低值,之后恢复至历史正常中枢。
四是按照目前的政策,二至四季度GDP均值达到6%以上是完全可能的,主要原因在于:1、政府各部门投资增速目标都是只增不减,一季度缺失的投资需要在二至四季度进行补足,同时部分部门增加全年投资计划,按照基建投资增速全年计划8-10%计算,二至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达到12-14%,对GDP拉动接近2%。2、宽信用政策,本次报告删除所有“去杠杆”相关表述,进入“阶段性加杠杆”,这是本次政策方向的一大重要变化,也决定了经济恢复速度会远远快于2018-2019年。
五是目前资本市场的主线是对“政策预期差”进行博弈,而没有基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进行定价。目前的股市、债市对下半年经济增速回到6%左右完全没有预期。我们认为目前的周期股已经具有绝对的配置价值,越跌越买是最佳策略,周期股的“估值修正”大概率在年内出现;债券市场“单边牛市”已经结束,目前进入“震荡市”,而随着国内经济向好、海外疫情向好的趋势越来越清晰,债券市场的长期压力正在累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清FICC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