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东风汽车公司
发布时间:2015-5-4 19:17阅读:1226
(1)公司简介
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总部设在“九省通衢”的武汉,主要基地分布在十堰、襄阳、武汉、广州等地,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和汽车水平事业。东风汽车公司肩负共和国的重托,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身的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2004年,东风将旗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等主要业务进行整合,成立了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止2011年底,东风汽车公司总资产达2320亿元,员工数16万人,2012年销售汽车307.85万辆,营业收入3904亿元。东风汽车公司位居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42位,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3位。
2011年12月10日,东风汽车公司正式发布东风自主品牌“乾”D300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6年东风总体自主品牌销量达到300万辆,其中,东风品牌商用车100万辆,东风品牌乘用车100万辆,其他自主品牌100万辆。同时,希望东风自主品牌商用车做到国内第一、世界前三;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稳居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阵营。2012年,东风自主品牌汽车实现销售112.1万辆,位居行业前三。东风自主品牌商用车实现销售60.6万辆,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中、重卡销量连续9年行业第一;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销售51.52万辆,同比增长27.29%,高于行业21.94个百分点。多年来,东风汽车公司秉承“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经营理念,积极致力于企业自主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道,努力打造更具责任感、倍受社会信赖的汽车企业。面向未来,东风汽车公司以“把东风打造成为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汽车制造商;创造同业中国际居前、中国领先的盈利率;实现可持续成长,为股东、员工和社会长期创造价值”为事业梦想,以“建设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为企业愿景,以“做强做优”为中心,以“创新驱动、自主发展”和“改革开放、提升合作”为要务,致力于把一个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风推向世界。
公司架构:
(2)产品
商用车
乘用车
(3)公司战略
进军海外
2011年10月20日,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莫斯科举行了东风汽车俄罗斯有限公司成立仪式。这是东风有限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举措。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东风有限董事长徐平为新成立的东风汽车俄罗斯有限公司授牌,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东风有限副总裁童东城代表东风公司讲话。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官员、俄罗斯政府官员及武汉市政府官员等出席了成立大会。该公司将在俄罗斯销售东风有限旗下的东风品牌系列主要产品,融入俄罗斯汽车市场竞争之中。
开辟襄樊
由于文革中不遵循基本经济规律,
原设计方案被随意修改,二汽十堰基地的建设存在先天的缺陷,到70年代末,铸造能力的不足,已严重影响到生产能力的扩大,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10月,二汽成立了铸造三厂筹备组,开始选择厂址。经过对多个地址的考察和比较,在湖北省委、中汽公司及一机部的支持下,二汽铸造三厂最终决定选址在襄樊油坊岗,并作为二汽走出十堰、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第二基地。1983年9月11日,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时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的饶斌亲笔题写了“奠基纪念”四个大字。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正式举行开工典礼。开辟南方1992年,东风汽车公司把目光瞄向广东,瞄向经济增速最快的珠江三角洲,为此,在广东成立了南方事业部,负责惠州、广州、深圳、海南等地企业的建设,努力争取开辟轿车生产阵地。东风南方事业在相继发展了特种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并成功进入
东风本田发动机项目之后,在深圳启动了由国家经贸委批准的2升级轿车项目。2000年3月,作为东风2升级轿车经营平台的风神汽车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当时,风神既没有生产轿车的必要条件,也缺乏经营轿车企业的经验,甚至几乎没有资金,仅从当时处在困难中的东风公司获得了2300万的启动支持,其余资金必须自筹。为了保证出车计划,风神必须在公司成立之前,在诸如海关、目录、国产和进口零部件按期到达、生产的组织、外汇管理、税务等一系列关乎公司存亡的风险因素得以确认和化解之前,就要开出近一亿元的车身模具进口信用证。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4月,公司成立后一个月,第一辆风神轿车在襄樊工厂下线;5月,东风与台湾裕隆公司签署协议,裕隆加盟风神;8月,首批专营店建成并实现销售;到年底公司共销售2560辆,收人4.58亿,赢利5000万元。此后,风神的表现更令人惊讶:2002年,风神成为全行业利润第6,占东风汽车当年利润近一半,成为东风最重要的财源;风神成立3年后,资产从1.3亿元飙升到7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超过40亿元,累计产销风神蓝鸟汽车十多万辆。业界称之为“风神奇迹”。
合资合作
从1992年与法国雪铁龙联姻成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以来,东风和国际大腕的联姻接二连三,和法国PSA标致雪铁龙、美国康明斯、韩国起亚、法国雷诺、日本本田和日产等,有的还不止一次地联姻,直至走出十堰,布局全国,成为一家实力日益雄厚的大型汽车集团。但其间,经历了种种曲折和困难。1992年,东风与本田在惠州开始零部件制造方面的合作。广州标致项目失败时,东风带着本田一起进入广州标致项目,与广州市政府商谈项目重组,但在最后一刻,由于与广州市政府在股权比例上没有谈拢,广州标致项目被拆分成“一二三”,即一个项目、两个公司、三个合作方:广州市跟本田合资50对50,搞了个整车项目——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偏安一隅,在那个院的一个小角里,跟本田一起搞发动机项目。虽然这个项目后来也很成功,但东风始终不甘心。2000年,东风汽车公司结束多年的亏损局面,实现扭亏。如何使东风汽车公司走上一条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当时的当家人苗圩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基于中国还没有加入WTO,外国汽车公司欲进入中国汽车市场还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的历史机遇,本着引进资金,引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东风的战略考虑,苗圩提出将东风汽车公司除了已经与法国合资的神龙汽车,以及非汽车主业需要分离的部分,其他的全部资产拿出来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的这一大胆思路。虽然面临种种质疑和反对,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2003年6月东风和日产成功联姻,东风拿出了主业的70%,日产拿出同等价值的83.5亿元现金,建立了迄今为止仍属国内规模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2004年,东风人过得并不轻松。上半年,东风较早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业绩首先出现下滑,同比销量下降13.4%,而前一年与日产全面合作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表现也低于预期。“销售的丰田,技术的日产”,在许多人看来,东风和日产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力发展乘用车。1~8月东风有限乘用车只卖了3万多辆,远远低于年初8万辆的目标,反倒是东风原有的商用车业绩出众,共销售13万余辆,占到整个东风有限的80%。合资一年后,东风不仅没有喝到日产带来的乘用车的粥,反过来还要将碗里原有的商用车的粥分一半出来给日产。一时间攒了一把合资公司在手的东风受到冷嘲热讽,东风走的合资多元化道路被说成是“一女多嫁”、有悖于常理,而东风采取的派驻员制管理模式更是被认为值得反思,原因是东风派往各个合资子公司的派驻员根本就流于形式,其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有限偏重日产管理模式也成了佐证,甚至有传言称日产已经夺取了中方伙伴东风在东风有限的话语权。
这一次已从单纯的技术合作延伸为整个产品价值链的合作。眼红的不止是东风的竞争对手,东风的老牌合作伙伴法国PSA
标致雪铁龙集团
在东风和日产签订合作协议后的一个月旋即把合作关系从雪铁龙层面提升到了
PSA集团
层面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今年上半年整个乘用车市场低迷,各大品牌价格一降再降,连一直力扛不降价大旗的老牌合资品牌奥迪也出人意料地在10月初给出了跳水价。赶上了“市场荒年”,收成自然好不到哪儿去,更何况是成立仅一年的东风日产。一脚踩到了水坑并不能说明选错了路。合资一年的时间中,日产一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企业的基础管理上,引进了日产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用了矩阵式组织结构,成立采购规划管理总部,进一步集中采购。把下属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划归到公司的财务总部,再作为财务总部的派出人员分配到各个子公司,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从而使采购更集中、财务更清晰。建立了全员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公司中期事业计划到每个子公司、部门,乃至个人。在生产单位全面推行QCD(质量、成本、交付期)改善活动,实行看板管理,鼓励创新。细细比照合资前后就会发现,日产非但没有颠覆老东风的管理模式反而是很好地对老东风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细化和改进。东风有限依旧是“集中管理、分块经营”。这还是东风现任总经理苗圩当年接手东风时提出的理念。意义就在于把下属子公司分成若干个经营板块,作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管理,总公司以投资决策中心的角色用经济增加值对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考核,把市场压力层层分解到各子公司、部门,乃至个人,并且每个利润中心内部责权利相对明晰,从而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
东风有限的业务是按照乘用车公司、商用车公司、零部件事业部、装备公司及股份公司五大板块分的。采购规划管理总部下仍然有商用车零部件采购部、乘用车零部件采购部、材料采购部、工装模具采购部,物流采购部和服务支持采购部。只是在此框架下使得管理更加精细化罢了。就连效果最显著的QCD改善活动,也和多年前在东风推行过的“一个流”的精益思想同出一辙,甚或还能从中找到一些更具传统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影子。“现在和以前惟一的区别就在于执行上,现在是更加制度化了。”东风有限商用车车架厂的一位车间主任一语中的。
其实,管理模式没有优劣之别,只有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在合资企业里,只有合资双方互相包容,取对方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够有好的发展。
东风有限的乘用车项目经历短暂的磨合和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05年前后东风十堰商用车项目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来自东风有限乘用车项目的大量的资金帮助东风商用车项目度过了难关,实践证明,东风借与日产全面合资再造企业的战略取得了成功。
集团管理是一种集权和放权的平衡艺术,成功管理集团的关键就在于有收有放,掌控好其间的平衡。汽车业是一个价值链较长又极度讲求规模效应的行业,平衡技巧更是讲究。攒一大把合资品牌在手的东风,其平衡之术就在于颇具东风特色的派驻员制度。
派驻员制度就是向合资公司经营决策层派驻高管,这些派驻员不拿合资公司的工资,他们与集团总部签订劳动合同,向集团总部定期通报合资公司情况,总部依照所在合资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资本保值增值和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对这些派驻员进行考核。从而使这些派驻员能够在与合资的另一方发生利益冲突时敢于保护合资公司的利益,从而保障集团作为出资人的利益。这种管理模式在汽车业很普遍,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东风的派驻员制更有组织性。
东风总部派驻到各个合资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层的派驻员清一色都是由集团党委开会提名选定的。“当合资公司要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时,经营管理决策层中的派驻员会先在内部开会对决策内容进行协商。”以占据新东风业务70%以上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例,依据合资双方50∶50的持股比,该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的最高决策层——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的中方、日方代表各占一半。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共8名成员,其中的4位东风派驻员徐平、李绍烛、童东城、欧阳洁,无一例外都是由东风党委会提名选出的。经营管理委员会每两周开一次会议,商讨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每次参会之前这4位派驻员都会先进行协商。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还被延伸到了基层,走在东风有限下面的许多工厂里,你总会不时地看到胸卡上标有党徽的工人,有的胸卡上则标着团徽。车间里的管理看板上还专门设有党员活动的记分栏。该记分栏里的得分高低将直接影响其本人最终的绩效成绩。
东风很清楚,单单做出资人是不可能在汽车业成功的,因为目前国内汽车业在技术和研发上对外国企业依赖性较强。换个角度分析,如果东风只是个资产管理公司的话,对日产可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东风并非是单纯的出资人,还兼有经营者的角色。
中期目标
2009年9月11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武汉市出台18项具体政策,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从2009年到2013年累计投资300亿元,重点推进在武汉的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渝安、东风电动车等五大企业建设,争取到2013年,实现东风汽车公司武汉基地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基地。
愿景
市场份额达到15%,并且具备行业里领先的盈利能力。东风品牌在世界 品牌价值实验室(World Brand Value Lab)编制的2010年度《
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41位,品牌价值已达218.23亿元。
新能源
东风汽车公司一直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的前列,其产品已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城市客车、校车等全系列车型,在纯电动、混合动力方面进展显著。
(4)上市公司
东风汽车
东风科技
参股中信银行
分析结论:2014年东风汽车公司进入世界500强第111位。东风公司已经确立了“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发展定位。公司将紧紧抓住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汽车市场持续走强的历史性机遇,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实现产销规模、经营效益和员工收入三个翻番,企业综合实力稳居行业领先,东风品牌跻身国际。把东风建设成为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目前旗下拥有2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非常高。
免责申明:本观点内容和数据多数来自央企官网,结论属于个人分析。投资者仅供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要在国泰海通购买ETF基金,请问有哪些推荐的理财产品吗?
2025-09-22 15:03
-
证券交易费用都有哪些?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2025-09-22 15:03
-
【基本面】宏观面分析、行业面分析、公司面分析,分别看什么?
2025-09-22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