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认清明年形势 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发布时间:2019-12-11 11:08阅读:472
[摘要]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在承压。在2020年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来临之际,我国如何应对,自然备受关注。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0年经济工作,研判了当前经济形势,对明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会议特别指出,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在承压。在2020年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来临之际,我国如何应对,自然备受关注。
应对的前提是要有清醒的判断。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同时,增加了地方专项债规模并加快发行进度,金融领域也不断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可以说相关政策效果正在显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创新红利也在不断释放。
因此,下一阶段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仍然可以乐观,尽管增速可能放缓,但是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在不断改善,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
正视风险,认清形势,保持定力,这就是“辩证思维”,也是指导2020年经济工作的“方法 论”。
2020年经济工作怎么干?“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会议中这段话堪称提纲挈领。
宏观政策为什么要稳?因为稳住宏观是基础,只有宏观政策稳,预期才会稳定,增长才会稳住。如果宏观政策时不时“猛踩油门”或“急打方向盘”,必然影响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甚至功亏一篑。微观政策为什么要活?因为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稳增长和调结构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微观主体,只有微观活了,活力增加,宏观才会更稳。而在社会政策这一方面,其“托底”作用的发挥才能保证宏观政策的“稳”和微观政策的“活”相得益彰。
熨平经济运行中过度的周期性波动,并降低由此积累的系统性风险,逆周期调节的手段需要用好。前不久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即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趋近,我国也应坚持稳中求进、精准发力,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按照这一思路,不搞大水漫灌,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仍将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要点。因为只有继续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才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本次会议强调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性,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定要有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在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之后,为做好“六稳”,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这一要点,接下来的应对已经呼之欲出:一是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要继续,同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利企业贷款和融资;二是要注意充分调动各个市场主体投资、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发掘消费潜力;四是进一步培育经济新动能。
文章转自和讯网 投资者据此操作 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