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一亩三分地” 天津能给京津冀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15-4-26 16:30阅读:605
肖国栋所在的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深科技”)恰好处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近一段时间,他看到天津一项项利好政策扑面而来。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天津自贸区获批后,落地政策陆续出台。4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天津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肖国栋是微深科技总经理,他们公司主做的3D打印业务在未来要走向国际,可以利用自贸区好政策,尤其是进出口关税等方面的政策,减少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新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天津有了更新的定位。国家战略层面的协同发展规划,肯定会对企业发展有利,这一点肖国栋毫不怀疑。
一个多月前,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这将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和创新性人才落户,并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一起,提升这个区域的创新能力。肖国栋的公司所在的华苑产业园,距离这个示范区仅有几百米距离。
“天津如今站在了各种利好政策的风口上,把握好机遇,很多企业就能飞起来。”肖国栋笑谈。肖国栋作为微深科技的总经理,与众多企业一样,密切关注各种更详细的落地新政出台,好让企业搭上天津加速发展这班车。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考虑的是更深远的问题,“现在天津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千载难逢,空间广阔,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这既是对勇气和智慧的考验,更是对能力和自信的考验。”黄兴国说。
多重利好政策,让天津这座城市的角色和发展前景变得丰富,同时也给这座城市添加了适应新角色的紧迫感。
天津市滨海新区常务副区长张锐钢说:“随着国家级新区、综改试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竞相设立,政策趋同明显,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正不断加大,转型升级和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
张锐钢表示,需要应对变化的新挑战,把握调整的新机遇,寻求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航运、金融、研发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开拓新兴市场,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适应新角色
在多重战略机遇面前,天津市对于自身新角色的认识很明确,“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更宽广的视野、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黄兴国如是说。
黄兴国表示,天津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着力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解决京津冀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为天津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天津将在交通、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首先是以发展天津自贸区为契机,深化改革,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金融创新、贸易自由、服务业开放、口岸监管等各项改革试点,突出天津特色,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融资租赁等创新业务,完善为京津冀及腹地服务功能。
天津市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法制环境规范、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天津自贸区不仅是天津本市的自贸区,更是京津冀的自贸区。”天津市常务副市长、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段春华表达对天津新角色的认识时说。“京津城际延长线也将于今年全线贯通,届时将实现新区核心区与首都全程45分钟通达。”天津滨海新区区长兼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勇说。
4月21日,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几小时后,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就与首批28家大项目签约。这些项目均为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注资资本金总额超过110亿元。
首批进驻自贸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的28家企业定位也很明确,他们表示,围绕服务京津冀、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依托天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推进产品、业务、商业模式和服务品牌的协同创新。
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兼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剑刚也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将通过发挥口岸的服务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贸易的便利化,通过扩大开放领域和投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那些处在多重利好政策风口上的企业,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对政府有了更多期待,他们希望政府陆续出台更接地气的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比如从科技引导、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上,提供支持和服务。在这些企业看来,政府对于企业的影响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科技资助,资金支持,二是政策调控,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机制上的惯性,要改变现有格局,还需要时间。
肖国栋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不论京津冀一体化,还是自贸区,还是自主创新区,政府最好能在一些细节政策上做出导引,就是出台实在点的政策。比如发展过程中会有哪些优惠政策,哪些是可以免税的,哪些是政府可以奖励的,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拿国家项目、可以有创新产品支持的,国家是淘汰落后、鼓励先进,就是把这些做出详细导引。企业就可以对号入座,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待解难题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肖国栋的看法是,现在京津冀之间交流都是不顺畅的。目前连交通都做不到一体化,天津与北京之间,车辆进出都是限制的。天津限制北京和河北的车辆进出,北京限制天津和河北,只有河北不拦着京津。
在肖国栋看来,京津冀之间,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一体化,甚至某些方面的发展上彼此之间还是设防的。
大家不希望看到的情形是,要干一件事,京津冀三地都抢着做,形成相互间的竞争。如果以北京为重点,其他天津和河北就不能再干了。现在往往是天津做了,北京也做,河北也做。就好比此前上的钢铁项目,都上钢铁,造成产能过剩。
“京津冀之间应该是互相承接、互相支持的关系。国家层面应该由相关部委主导、协调三地发展。再各行其是就无所谓一体化了,必须有协调、互相弥补才行。”肖国栋说。
在肖国栋看来,京津冀应该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北京再发展工业,就无法承受了,应该发展政治和文化、科技中的研发服务以及旅游等产业。北京吸引了很多高端人才,一定是更擅长搞研发、搞技术创新,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北京在技术创新上应该走在前面,在北京的技术成果转化生产环节上,应该是天津和河北承接。天津未来的角色,应该发展服务业和轻工业。这应该是未来突出发展的。河北地多,农地面积大,资源优势明显,应该发展农业,河北发展好农业,为京津提供粮食蔬菜等。河北山多,也可以开发旅游业,对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包括承德一带,都可以统筹考虑。
天津为承担好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角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正在着力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启动实施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航空物流园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确定了滨海新区及有关区县产业承接平台。
张锐钢表示,天津滨海新区正在研究出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新区与京冀在港口、金融、产业、科技、社会、生态环保等领域对接,规划完善承接平台,使新区成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
天津市也正在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万家,达到6万家,新增小巨人企业630家,达到3000家,实施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真空分子泵、纳米手机芯片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引进6家国家级大院大所。还实施了万企转型升级行动,主动关停了100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完成了4500多家企业转型升级。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从4月21日挂牌之日起,政府各部门纷纷亮相归口部门的创新制度,马上施行的包括:先行推出首批18项海关监管服务创新措施,包含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制度在内的12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包括支持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或其他风险可控的方式、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探索京津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在内的金融监管和服务方面的创新。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7 09:22
-
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
2025-10-27 09:22
-
都说【宽基指数】好,它究竟是啥?具体有哪些?
2025-10-27 09:22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