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只是疥癣之疾?大摩:2030年中国将成高收入国家,城市化2.0是重要发动机,投资机遇看这些…
发布时间:2019-11-19 10:41阅读:312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投资机遇在哪里?
近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接受了券商中国记者的采访,分享了该公司对于中国中长期发展研判的最新成果。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有望依托城市化2.0的深入,步入高收入国家之列。贸易摩擦不会延缓中国增长道路,未来看好5G等领域发展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城市化2.0时代,中国将步入高收入国家之列
在过去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相比1978年的20%翻了三倍,增速超过1880年至1950年间的美国,以及1950年之2010年间的日本。城市人口在2018年达到8.31亿,有33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不仅如此,中国在过去4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高于所有经合组织经济体。
有部分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减弱城市化增长动力,但摩根士丹利却在近期展开了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专门研究,得出的结论颇为乐观:“我们的城市化之路还没走完,还有很大的潜力。”
潜力来自多个方面。例如,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因以往的户籍限制而没有城市户口;2018年中国每2000人共享1台互联网服务器,而经合组织成员国是每32人共用1台。
鉴于发达经济体目前的水平,中国的城市化率仍有20到25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
邢自强认为,尽管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但现在在农村的居民还有五亿八千万,其中5-45岁之间的人口还有三亿多,也就是说这批人在未来十几年处于适龄劳动年龄,他们如果不断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市民,可以使得中国城市整体工作年龄人口保持每年2%的年均增长。
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城市化2.0时代在改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消费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过去的城市化依靠对外开放和住房制度改革,而城市化2.0则是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人们的交通运输方式,从过去的内燃机车辆和火车,改编为电动车、共享出行和高速通勤列车。过去“婴儿潮”一代在消费方面偏好实体产品,而如今的“千禧后”一代在消费上则更注重体验和品质。
摩根士丹利预计,中国将投资8000亿美元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技术的应用,促使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维持在1.6%。为应对工业自动化,职业技能培训有望兴起,增强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以适应高附加值产业的技能需求。城市化2.0将提振中国的生产力,助中国步入高收入国家之列,预计到2030年人均年收入翻一倍,从当前的9450美元增至17800美元。
贸易摩擦不会中断中国的增长道路
从2018年以来,逆全球化的兴起引起了全市场的警惕,很多人担心,贸易争端是否会中断或延缓中国的增长道路。对此,邢自强明确指出,答案显然是“不”。
他说,尽管短期来讲,贸易摩擦对企业信心有间接传导,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放缓压力,2018年第二季度到现在已经连续有接近七个季度经济增速在放缓,三季度GDP是6%,四季度预计到5.9%。但是中长期来讲,贸易摩擦并不会遏制或者延缓中国下一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城市化2.0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动力。
“中国过去六、七个季度经济放缓,重要的根源是来自于贸易摩擦,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迹象,可能显示经济筑底企稳不是很远了。”邢自强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双方达成停火阶段性协议可能性在增强,这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贸易摩擦的降温使得外部环境能够企稳一些,对企业的信心以及企业对长期愿景的判断能够有一些恢复。
而从内部来讲,中国自过去两年的贸易摩擦以来,经历了较快的企业去库存、居民去杠杆,这些都为进一步经济筑底、企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去库存,毫无疑问大家从很多数据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工业品库存从2016年5月到现在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去库存是比较迅速的。过去经验表明,一般库存水平会到目前这样比较低的状态,如果企业信心对未来判断略有回升,可能有再库存的阶段。”
邢自强补充介绍,数据显示,过去四、五个季度老百姓(603883,股吧)储蓄率略有回升,居民在完成去杠杆,花钱更谨慎了。“企业去库存、居民去杠杆,尽管今年年初进行一定规模的减税降费,由于大家对未来判断不乐观,这种减费降税的乘数效应很大程度被抑制了,企业不敢做资本开支建厂房,居民也不敢消费,尤其汽车等大件消费明显放缓。随着企业库存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非常健康,以及居民重新存钱、去杠杆进行一定的时间了,给未来经济的企稳和筑底提供了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中美双方达成阶段性协议停火的前提下,我们对明年的判断并不是非常悲观。”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会达到6%,这是建立在中美双方会达成阶段性协议,内部企稳、外部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将有望保持目前的防御式逆周期操作状态。
邢自强这样解释:“不会采取大水漫灌,但是如果外部压力在变化、在加剧,可能也会相对应采取一些对冲式的措施。具体而言,货币政策上我们并不预计会有明确的、大规模的降息,比如像美联储一次降25个基点,显然中国不太可能会采取大幅度明确的降息,在整个货币政策操作层面,更多是通过公开市场注入流动性,甚至降低准备金率来确保银行间的利率水平和流动性是合适的,给财政政策发债预留出空间。”
畅想2030:平均上班通勤只要15分钟
基于上述理由,邢自强认为,中国未来5年潜在GDP的增长率在5%左右,到2026年之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可能下滑到3%到4%左右,未来10年平均还有4%到5%左右,足够使中国到2025年人均GDP接近一万四千美元,也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达到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而这一美好的愿景,需要靠三大支柱来实现。
一是城市群兴起将发挥集聚优势,同时缓解大城市病。
二是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将减少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和污染。
三是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促进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邢自强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硬件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在下一个阶段,中国将通过结构化改革(如户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及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打造更快捷、安全、环保和宜居的城市。到2030年,高速通勤列车、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技术等将能有效缩短出行时间、提高道路安全,预计城市居民的平均上班通勤时间将缩短至15分钟。电动车和绿色能源则将有助减少污染。家居生活方面,5G智能家电可自动清洗、烹煮和订购来自于无人机运送的食品;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完成家庭作业和与名师实时授课。
实际上,有一些情景在中国已经逐步成为现实。无论是在杭州的商铺买大闸蟹,或在新落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消费者只用刷脸即可。技术上,得益于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都市生活将发生蜕变。而政策上,今年8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通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统一养老保险,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积极拥抱新技术,奋力推进制度改革,将有助于大幅提升城市群的人口承载能力。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计,到2030年,城市化2.0将新增2.2亿城市居民,这一数据目前为8.3亿,而这些城市居民会有一半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长江中游,以及成渝这5大超级都市圈。5大超级都市圈的平均规模将达到1.2亿人,接近日本现有的人口规模。超过纽约市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数量将从现在的9个增加到2030年的23个。
届时,通勤铁路里程将增长8.5倍。目前的全国高速通勤铁路里程总规模约为两千公里,邢自强预估,到2030年这一数据会上升到17000公里。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新修高铁网络里一大半会是城际通信铁路。这一预测的背后逻辑是,高铁在过去十几年发展已经建成了铁路网的“八横八纵主动脉”,而接下来要建的是“毛细血管”,即在每个都市圈里面连接中心的特大城市和周边的二线卫星城的通勤铁路,这会使都市圈通勤铁路真正形成45分钟或一小时不到的生活圈。
三阶段掘金5G投资机会
邢自强认为,在城市化2.0的过程中,科技赋能会创造很多特别的投资机遇。
“比如物联网设备,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智能手机,到2030年我们判断每家会有7到8个万物互联的设备。政府和企业拥有的物联网设备到2030年可能有160亿个,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它产生的潜在市场规模大概是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四倍。过去十年的超级周期是智能手机,下一个十年就是中国的智能城市和万物互联。”
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的投资机遇可以分三个阶段寻找。
“第一阶段,短期要上新基建、软基建、5G、AI、数据等等,显然可以关注基础建设投资里面受益的这些板块,例如工业互联网兴起所设计的5G上下游硬件,以及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也包含在人工智能和云服务方面的领先企业,他们会分享未来十几年的新基建投资,比如城市化2.0信息基建投资六万亿人民币左右的大蛋糕。”
“第二阶段,当这些工业互联网建成之后,运用下一代信息技术5G、数据,可以实现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这里面最典型的是汽车,现在是传统的内燃机汽车,未来是电动汽车为主,同时都是使用万物互联技术来实现部分的自动驾驶,这给汽车行业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可能不是汽车本身的制造业品牌,而更多是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企业会受益。二是物流和智能电网,物流行业和电网行业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技术应用来实现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第三块是金融,有了5G、大数据,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都能够更精准地定价、控制风险。以保险为例,中国车险出险率全世界比较高的,但有了5G网络和AI可以精准控制出车险的概率,比如对驾驶员驾驶行为判断,对很多危险行为进行预测,对很多定价产生很多帮助,进一步提高保险覆盖率。所以在金融方面,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都能从5G数据应用中获益。”
“第三阶段,智慧城市新生活。当都市圈越来越大,形成每个人口高达1.2亿的五个都市圈,商业模式、消费者需求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较看好类似智能家电、新生代的电商精准的营销以及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行业,他们也会应用这些5G时代产生低延时、沉浸式体验的便利性,特别像远程医疗问诊和远程教育,跟名师授课沉浸式的体验,可能在那个时代会进一步爆发出强烈的需求。同时,随着工业互联网、AI等的兴起,自动化的制造会越来越广泛,对制造业人口就业需求会比过去弱,反映在中高端服务业,职业培训领域也会有广泛的前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