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回购的核心目的在于维稳股价进行市值管理,不过大多数公司在股份回购的同时会将回购的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实施股权激励。我们统计的2011年以来已经实施的381例股份回购案例(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样本)中有211家(56%)公司回购的股份是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实施股权激励。并且从行业分布来看,近年来,现金流较充分的化工和医药两大行业进行股份回购的公司最多,同时近年来股价回调幅度较大的机械、汽车、传媒、电气设备等行业同样回购的公司较多。
股份回购整体流程一般包括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通过→首次开始实施→实施完成四个阶段。董事会预案到股东大会通过这一阶段属于预期阶段,而股东大会通过后到实施完成则是属于实施阶段。2011年以来全部实施完毕的381个股份回购的案例,统计结果表明:在股份回购的预期阶段,预案发布当日的平均绝对收益率达1.95%,相对上证综指的平均相对收益率达1.72%,取得正收益的胜率为64%,预案到股东大会通过平均时间间隔20天,在此期间平均绝对收益率为4.20%,平均相对收益率为4.29%,取得正收益的胜率为66%;在股份回购的实施阶段,从股东大会通过到首次实施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3天,平均绝对收益率为-0.70%,平均相对收益率为0.72%,取得正收益的概率为46%,从首次实施到实施完成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49天,在此期间平均绝对收益率为6.90%,平均相对收益率为3.62%,取得正收益的胜率为54%。可以看到,股份回购预期阶段的时间周期短,但收益率和胜率均优于实施阶段,股份回购的市场反应主要集中在预期阶段。
其中,从预期阶段的市场反应来看,低估值公司的大比例回购表现更佳,回购价格上限的价格指引效果显著。
在预期阶段,投资者对股份回购最关注的核心指标即为回购的规模。从预案公告当日市场的表现来看,回购绝对金额越大的公司市场表现更佳,其中5亿以上规模回购的公司预案当日的平均涨幅达到了3.28%,相对上证指数的涨幅也达到了2.83%。从回购上限的相对规模来看,预案阶段的市场表现与回购的相对规模显著正相关,股份回购的市场表现均与回购上限所对应的相对规模成正比。投资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公司股价的低估程度,在预案公告当天市场表现与公司估值关联度不高,但在预案到股东大会期间,低估值公司股份回购的表现相对更佳。股份回购的价格上限一般代表着公司认可的企业合理价值,有一定的价格指引作用,在预案→股东大会通过这一时间段可以看到,无论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都和回购价格上限的溢价率显著正相关。
实施阶段而言,核心在于股份回购的完成度,回购价格上限的指引效应同样显著。
股份回购由于设定了回购金额的上限和回购价格的上限以及回购的时间有效期,因此股份回购完成有股价达到回购价格上限、回购金额达到上限、回购有效期到期以及上市公司主动结束四种情形。有58家公司(占比15.34%)的股份回购是由于股价达到了回购价格的上限而提前完成,这58家公司在实施阶段的市场表现显著高于其他,绝对收益率达42.87%,相对收益率达32.86%。而这58家公司的股份回购预案的实际回购金额占回购金额上限的占比仅23.73%。从维稳股价的角度出发,回购以股价达到回购的价格上限而完成应该是完成度最佳的结果。第二种完成度较高的是回购金额达到了预案回购金额上限的90%以上,有26.46%的公司回购金额超过了上限的90%,平均比例达到了101.6%(有部分公司超额完成了回购),在实施阶段的绝对收益为1.10%,相对收益为2.28%。第三种完成度尚可的是公司认为回购已经发挥了稳定股价作用,主动提前结束了股份回购。这类情形的案例占比达到了19.31%,实际回购占回购金额上限的比例平均为55.2%,实施阶段的绝对收益为2.37%,相对收益为-0.45%。完成度相对最差的是上市公司在股份回购有效期到期之后被动结束,这类案例的占比达到了40.74%,实际回购占回购金额上限的比例平均仅49.2%,在实施阶段的绝对收益为-3.39%,相对收益为-3.89%。股份回购对于股价的作用是预期先于实际且强于实际,回购新规限定了回购金额的下限之后,回购落地实施的金额有了进一步的法规保障,那么回购预期阶段的股价提振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并且确定性也将进一步加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