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是宏观经济学中解释 利率决定机制 的核心理论之一,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该理论从微观主体(个人和企业)的 货币需求动机 出发,分析了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如何影响利率水平。要深入理解这一理论,需要掌握以下关键细节:
一、理论核心: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与传统理论(如古典经济学认为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决定)不同,凯恩斯认为:
利率不是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结果 ,而是 人们持有货币(流动性)的意愿与货币供给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
货币本身没有收益 (活期存款利息极低,现金无利息),但人们仍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 流动性 (随时可用于交易或应对紧急需求)。
利率的本质: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将货币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以获取收益)的 补偿 ——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人们越倾向于减少货币持有;反之则更愿意持有货币。
二、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关键细节)
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即流动性偏好)分解为 三种动机 ,每种动机对应不同的利率敏感性:
1. 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
定义:为满足日常交易需求(如支付工资、购买商品)而持有的货币需求。
决定因素:主要与 收入水平正相关 (收入越高,交易规模越大,需要的货币越多),与利率关系较弱。
公式简化:交易性货币需求 ≈ 与收入成正比的函数(如 L1=kY ,其中 L1 是交易需求,Y 是收入,k 是比例系数)。
利率敏感性:★☆☆☆☆(几乎不受利率影响,因为日常交易需求刚性)。
2. 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
定义: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如疾病、失业、突发事件)而持有的货币需求,用于预防意外支出。
决定因素:同样与 收入水平正相关 (收入越高,预留的预防性资金越多),与利率关系较弱。
公式简化:预防性货币需求 ≈ 与收入成正比的函数(如 L2=kY ,与交易动机合并后可统称为“交易性+预防性需求”)。
利率敏感性:★☆☆☆☆(核心是保障资金安全,而非追求收益)。
交易动机 + 预防动机:两者合称为 “交易性货币需求” (L1 ),总需求量主要由收入决定(L1=Ltransaction+Lprecautionary∝Y ),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3. 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定义:为抓住利率波动带来的投机机会(如债券价格与利率反向变动)而持有的货币需求,核心是 等待更有利的投资时机 。
核心逻辑: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 上升 (债券价格将下跌)时,会更愿意持有货币(避免买入债券后价格下跌亏损),此时货币需求增加;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 下降 (债券价格将上涨)时,会更倾向于用货币购买债券(等待债券升值后卖出获利),此时货币需求减少。
决定因素:与 利率水平负相关 (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投机动机需求越低;反之则越高)。
公式简化:投机动机货币需求 L3=L(Y,i) ,其中 i 是利率,通常表现为 利率的减函数 (如 L3=−hr ,h 是投机需求的利率敏感系数,r 是利率)。
利率敏感性:★★★★★(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决定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总结:凯恩斯的货币总需求 L=L1(Y)+L3(i) ,其中交易性需求(L1 )由收入 Y 决定,投机动机需求(L3 )由利率 i 决定。
三、货币供给:外生变量(由央行决定)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 )是由 中央银行控制的 外生变量(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调节基础货币量),短期内可视为 固定不变 (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货币供给量通常指 实际货币供给 (即名义货币供给 M 除以价格水平 P ,M/P ),反映经济中可用于交易的货币总量。
四、利率的决定:货币供求的均衡点
均衡条件:当货币需求(L )等于货币供给(M/P )时,市场达到均衡,此时的利率为均衡利率(i∗ )。
动态调整过程:
若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人们想持有更多货币但市场货币有限),人们会竞争性地持有货币,导致利率 上升 (因为放弃货币的补偿要求更高);
若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市场货币过多),人们会倾向于将多余货币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导致利率 下降 (以吸引资金沉淀)。
图形表示: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坐标系中,货币需求曲线(L )向右下方倾斜(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高),货币供给曲线(M/P )垂直(外生固定),两者的交点即为均衡利率。
关键结论:利率的波动主要由 投机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变动 引起(因为交易性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非储蓄与投资的直接作用。
五、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理论的极端情况
1. 定义
当利率降至 极低水平(接近零或负利率) 时,人们认为利率几乎不可能再下降(未来只会回升),因此 预期债券价格只会下跌 。此时,无论央行投放多少货币,人们都会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是购买债券),导致货币需求曲线呈 水平状 (无限弹性)。
2. 后果
货币政策失效: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如量化宽松)无法进一步降低利率(因为人们已“囤积”货币),从而无法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
经济陷入停滞:此时需要依靠 财政政策(如政府扩大支出、减税) 来拉动需求。
3. 图形特征
在流动性陷阱区间,货币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利率极低时,投机动机需求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只会堆积在流动性偏好曲线的水平部分,无法推动利率下降。
六、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 核心贡献
首次从 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 解释利率决定机制,强调了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 ;
为 货币政策 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影响利率,进而调控经济);
引入了 流动性陷阱 概念,揭示了极端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2. 局限性
假设过于简化:现实中货币需求不仅受收入和利率影响,还与金融创新(如支付工具普及降低交易性需求)、预期通胀等因素相关;
忽视储蓄与投资的作用:凯恩斯将利率决定与储蓄-投资关系分离,但长期中二者仍通过经济基本面间接关联;
流动性陷阱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极端低利率下,货币政策仍可通过其他渠道(如资产价格效应)发挥作用。
七、总结: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速查表
核心要素关键细节理论核心利率由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供给的均衡决定,而非储蓄与投资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收入驱动,利率不敏感)、预防动机(收入驱动,利率不敏感)、投机动机(利率驱动,利率敏感)投机动机关键人们通过持有货币或债券的权衡,预期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预期利率下降时购买债券货币供给外生变量(由央行控制,短期内固定)均衡利率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时的利率流动性陷阱极低利率下,货币需求无限大,货币政策失效政策启示央行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常规时期),极端情况下需依赖财政政策
简单来说: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交易、预防风险或等待投机机会,而利率就是大家为“放弃持有货币”付出的代价。理解这个理论,就能看懂央行如何通过“放水”或“收水”调控经济!
还有8位专业答主对该问题做了解答
问一问流程:
1.提交咨询
2.专业一对一解答
3.免费发送短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