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股民不愿买 ETF 基金,核心是因为他们的投资习惯、收益预期和能力圈与 ETF 的特性存在差异,更倾向于通过个股交易实现自己熟悉的投资逻辑,而非依赖指数化工具。
老股民通常有 5 年以上炒股经验,形成了固定的投资认知和操作模式,而 ETF 的设计逻辑恰好与这些习惯形成反差,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收益预期:“嫌 ETF 赚得慢、赚得少”
老股民大多经历过 A 股的牛熊周期,不少人有过 “抓妖股、炒题材” 的高收益体验(比如单只股票翻倍),对收益的期待值远高于 ETF 的 “平均收益”。
ETF 跟踪指数,收益上限是指数涨幅,比如沪深 300 指数年涨 20%,对应的 ETF 收益也基本在 20% 左右,很难出现翻倍行情;
老股民更相信自己能通过选股 “跑赢指数”,比如在 2023 年 AI 行情中,选对某只 AI 龙头股能赚 50% 以上,而 AI 行业 ETF 可能只涨 30%,这种 “落差感” 让他们不愿接受 ETF 的 “收益天花板”。
尤其对擅长短线交易的老股民,ETF 的波动幅度远小于个股(比如个股单日可能涨 10%,ETF 单日涨 5% 已属少见),难以满足他们 “快速赚差价” 的需求。
2. 操作习惯:“不喜欢被动跟踪,偏爱主动掌控”
老股民习惯通过 “择时、选股、调仓” 主动管理投资,而 ETF 的 “被动性” 让他们觉得 “失去掌控权”。
无法自主选股:ETF 按指数规则打包股票,不管成分股里有没有 “垃圾股”,都必须持有。比如某消费 ETF 可能包含业绩下滑的白酒股,老股民若不看好这只白酒股,买 ETF 就只能被动接受,这与他们 “剔除弱势股、聚焦强势股” 的选股逻辑相悖;
调仓灵活性低:ETF 的成分股调整由指数公司决定(通常半年或一年调一次),而老股民习惯根据市场变化实时调仓(比如政策利好某板块时,当天就换仓到对应个股),ETF 的 “慢调仓” 无法满足他们的操作节奏;
不适应 “无法止损止盈个股”:老股民对个股有明确的止损(如跌破 5 日均线止损)、止盈(如赚 20% 止盈)策略,但 ETF 里有几十上百只股票,单只个股的涨跌被分摊,很难像个股一样 “精准操作”,让他们觉得 “操作不自在”。
还有1位专业答主对该问题做了解答
问一问流程:
1.提交咨询
2.专业一对一解答
3.免费发送短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