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转融通:高效扩容、市场化驱动、机构导向的创新实践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科创板转融通业务以“效率提升”“券源扩容”“市场化定价”为核心,构建了多空平衡的差异化机制。
1. 券源突破:战略投资者与机构资金双轮驱动
科创板率先允许战略投资者在承诺持有期内出借配售股票,同时推动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参与证券出借。2025年数据显示,战略投资者出借证券占科创板转融券总量的42%,公募基金占比达31%,有效缓解了融券券源短缺问题。
2. 实时交易:约定申报机制提升市场流动性
通过“约定申报”模式,出借人、中证金融、券商三方账户余额实时联动,借入方可即时获取证券。例如,某科创板做市商通过该机制,日均节约持仓成本超300万元,买卖价差降低15-20个基点,显著提升市场定价效率。
3. 市场化定价:费率与期限灵活适配
科创板引入“竞价费率+弹性期限”机制,转融券费率由市场供需决定,期限涵盖短期(7天)至长期(182天)多档位。2025年试点数据显示,市场化费率较传统固定费率平均低0.8个百分点,券商融资成本下降约15%。
4. 机构主导:风险防控与专业能力并重
参与主体限定为持牌券商、QFII及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者,单笔交易门槛不低于500万元。中证金融通过“资本充足率≥12.5%”“逐日盯市平仓线”等五道防线,将业务风险敞口控制在净资本3倍以内,历史违约率维持0.02%以下。
5. 做市支持:中证金融直接赋能市场稳定
经证监会批准,中证金融可将自有证券出借给券商用于做市与风险对冲。2025年科创板做市商通过该渠道获取证券的占比达28%,有效平抑了单只股票的短期波动。
制度价值:科创板转融通通过“券源扩容-效率提升-风险可控”的闭环设计,既解决了高成长企业估值定价的痛点,又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成为注册制下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还有4位专业答主对该问题做了解答
问一问流程:
1.提交咨询
2.专业一对一解答
3.免费发送短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