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被ST(特别处理)后第一天出现暴涨的现象,看似反常,但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种逻辑和市场行为的原因:
1. 利空出尽,短线资金博弈
- 预期兑现:在被ST之前,市场可能已提前消化了利空(如连续亏损、违规担保等),股价可能已大幅下跌。一旦正式被ST,部分资金认为“最坏情况已落地”,利空出尽后反而吸引短线抄底资金。
- 超跌反弹:若股票因ST预期跌幅过大,技术面可能出现超卖,短线资金博反弹。
2. 主力自救或对倒拉升
- 机构/大户解围:被ST前,主力资金可能因流动性下降被套,需要通过拉升吸引跟风盘出货。例如,通过对倒交易(自买自卖)制造放量上涨假象。
- 散户跟风:ST股通常市值较小,容易被资金操控。暴涨可能引发散户追涨,进一步推高股价。
3. 市场炒作“摘帽”预期
- 提前布局:如果公司被ST的原因(如财务问题)可能通过重组、资产出售等方式快速解决,资金可能押注未来“摘帽”的预期。
- 困境反转:例如,公司突然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政府补贴,市场认为其能短期内扭亏。
4. 流动性溢价与投机效应
- 涨跌幅限制变化:A股ST股涨跌幅限制为5%(非ST为10%),但部分投机者认为波动率降低反而风险可控,集中炒作。
- 筹码集中:ST股散户通常恐慌抛售,导致筹码快速集中到少数资金手中,便于拉升。
5. 市场情绪与信息不对称
- 误解政策:部分投资者可能误读ST规则(如认为ST后必有重组),或受市场传言影响。
- 游资接力:热门ST股可能被游资标记为“题材炒作标的”,利用情绪快速推高后出货。
风险提示
- 高风险性:ST股暴涨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基本面支撑,后续可能因流动性不足、退市风险等暴跌。
- 信息滞后:普通散户往往在上涨后段才跟进,容易成为接盘侠。
- 监管风险:异常交易可能被交易所重点监控,导致突然停牌或处罚。
典型案例
- 2021年\*ST众泰**:在被ST后因新能源车概念遭爆炒,年内涨幅超10倍,但最终公司破产重整,股价回落超80%。
2023年\ST瑞德:被ST后因光学镜头概念连续涨停,后因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
总之,ST股首日暴涨本质是市场短期资金博弈的结果,而非价值体现。投资者需警惕风险,避免盲目跟风。
还有3位专业答主对该问题做了解答
问一问流程:
1.提交咨询
2.专业一对一解答
3.免费发送短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