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3年10月,中国A股市场的退市规则主要依据2020年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及沪深交易所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的退市新规尚未正式发布,但根据近年改革趋势和监管动态,未来退市制度可能进一步优化。以下是现行规则的核心内容及可能的调整方向,供参考:
一、现行退市规则核心要点(2023年)
财务类退市指标
连续2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孰低)。
净资产为负值。
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交易类退市指标
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退市)。
市值低于3亿元(创业板/科创板为3亿,主板可能更高)。
股东人数少于2000人。
规范类退市指标
未按期披露年报或半年报。
信息披露或运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整改。
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年报真实性。
重大违法类退市
财务造假(如连续3年虚增净利润/利润总额达当年披露值的100%,且总额超10亿元)。
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
二、2025年可能的调整方向(预测)
更严格的财务指标
可能提高营收或净利润门槛,进一步淘汰“壳公司”。
新增现金流或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指标。
简化退市流程
压缩退市整理期时长(目前为15个交易日)。
优化重新上市标准,防止“炒壳”行为。
强化信息披露责任
对财务造假、关联交易违规等行为加大退市处罚力度。
可能引入ESG(环境、社会、治理)相关退市考量。
扩大交易类指标适用范围
可能将面值退市标准扩展至其他板块(如港股通的H股)。
三、投资者注意事项
风险警示(*ST):公司触及退市风险时会被冠以“*ST”,需密切关注公告。
退市流程:风险警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退市整理期→摘牌。
退市后去向:部分公司可转入三板市场(如“两网及退市公司”板块)。
还有3位专业答主对该问题做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