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买基金确实能赚到钱,但也有不少人亏损,核心差异在于投资标的选择、持有时间和操作方式,而非基金本身不能盈利。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基金具备赚钱的基础和实际案例
底层逻辑支撑盈利:基金本质是投资一篮子资产,像股票型基金对应优质公司股票、债券型基金对应各类债券等。中国经济长期向上发展,优质企业盈利会稳步增长,对应基金净值也会随长期趋势上涨。而且基金由专业团队管理,相比普通投资者,基金经理有更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去筛选标的、调整策略,能更好把握市场机会。
实际盈利案例众多:从数据来看,2017 - 2024 年的 2131 只权益类基金中,87.28% 实现正收益,收益率超 100% 的达 200 只,最高收益更是达 336.73%。像 2025 年聚焦半导体设备的行业 ETF,受益于相关产业投资,涨幅已达 28%;部分商品型基金过去 5 年平均收益 63.79%,易方达标普信息科技 A 人民币等产品收益超 260%。此外,不少坚持定投宽基 ETF 的投资者,也能获得稳定收益,比如有人定投沪深 300 指数基金 3 年盈利 30%,平均年化超 10%。
很多人亏损是踩了这些 “坑”
追涨杀跌 + 持有时间短:数据显示基民平均持仓时间不足 8 个月,往往在基金净值暴涨时跟风买入,比如 2025 年一季度某 AI 主题基金单日申购超 50 亿,随后净值就跌超 30%;而市场下跌时又恐慌割肉,最终把浮亏变成实际亏损。反观长期持有者,股票型基金持有 5 年盈利概率能提升至 92.5%,持有 10 年几乎能 100% 盈利。
选错基金标的:不少人盲目追捧明星基金或热点基金,却忽视了其中风险。比如有些明星基金规模超 300 亿后,操作灵活性下降,收益会被冲击成本蚕食;还有些 “伪主题基金” 靠热点噱头吸引投资,实际持仓与宣传不符,2025 年近 40% 的这类基金跑输基准指数 20 个百分点以上。
过度押注单一赛道:部分投资者或基金经理过度集中投资某一行业,一旦该行业遭遇政策调整、需求下滑等问题,基金就会大幅亏损。比如 2025 年白酒板块市盈率大幅下跌,重仓白酒的基金净值跟着缩水;医药集采政策落地后,不少重仓仿制药的基金也出现明显亏损。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助到您。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投资知识,可以右上角点击【+微信】或者【咨询TA】,我们这边有【免费的理财课程和实操跟投群】,还有资深的投顾老师1v1伴投指导,可以推荐给您。
发布于16小时前



分享
注册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17310177307
秒答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电话咨询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