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并非无条件保本,其保本承诺存在特定条件和限制,投资者需注意以下几点关键内容:
1. 保本有条件:仅限特定周期和购买时点
保本基金通常设有保本周期(如3年),只有投资者在募集期(认购期)购买并持有到期,才能享受保本承诺。若在开放申购期买入或中途赎回,则不保本。
例如,国内多数保本基金仅对认购期购买的份额提供保本,申购期购买的份额不享受保本。
2. 保本比例:未必全额保本
保本基金通常承诺对本金的80%-100%提供保障,而非全额保本。部分产品(如工银保本3号)可能承诺“全额保本”,涵盖认购金额、手续费及募集期利息。
若市场极端下跌,保本基金可能仅返还部分本金(如80%),而非全部。
3. 提前赎回可能亏损且面临高费用
若投资者在保本周期结束前赎回,基金公司不承诺保本,且可能收取较高的“惩罚性赎回费”(如1%-2%)。
例如,某些保本基金规定,持有1年内赎回费率高达2%。
4. 保本机制:依赖投资策略
保本基金通常采用CPPI策略(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低风险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小部分投资股票等高风险资产,以确保到期时本金安全。
但若市场剧烈波动或基金管理不善,仍可能出现阶段性净值下跌。
5. “类保本”基金无担保,风险更高
由于监管限制,2019年后新发保本基金已暂停,部分“类保本”基金(如采用CPPI策略的混合基金)无第三方担保,仅通过策略追求绝对收益,不承诺保本。
例如,南方安泰养老、泰达宏利定宏等“类保本”基金虽采用保本策略,但合同明确不担保本金。
6. 私募“保本”陷阱:违规承诺风险
部分私募基金或代销渠道违规承诺“保本保收益”,但实际可能无法兑现,甚至出现管理人跑路、净值暴跌至“一毛基”(净值0.1元)的情况。
例如,银河证券代销的某私募基金因管理人爆雷,投资者无法赎回本金。
总结
真正保本:仅限认购期购买并持有到期的公募保本基金,且保本比例可能非100%。
不保本情况:申购期购买、提前赎回、类保本基金、违规私募产品等。
替代选择:低风险基金如货币基金、纯债基金等,虽不保本但风险较低。
投资者需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明确保本条件,避免因误解导致损失。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发布于2025-6-30 16:24 杭州


分享
注册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18601626975
秒答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电话咨询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