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绩预告阶段:预判预期差,规避风险对比市场预期:利用券商研报、分析师一致预测数据,判断预告是否超预期或低于预期。例如,若某公司预告净利润增速为 30%,而市场预期为 40%,需警惕 “利好兑现” 或 “利空隐现” 风险。
关注业绩驱动因素:区分业绩增长的 “质量”:是源于主营业务增长(如订单增加、毛利率提升),还是非经常性损益(如政府补贴、资产处置)?前者更具可持续性,后者需谨慎看待。例如,某公司预增主要因出售子公司股权,需评估其主营业务是否仍面临增长瓶颈。
警惕业绩预告 “陷阱”:部分公司可能通过业绩预告 “放烟雾弹”(如夸大短期收益或隐瞒长期风险),需结合行业趋势、公司产能 / 订单数据交叉验证。
发布于2025-5-16 09:14 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