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2025年中证军工指数相较中证基建工程指数更具配置价值,其受益于“十四五”收官年的订单兑现及新质生产力驱动,弹性空间更大;基建指数受地方债务约束及传统项目回报率限制,短期表现或弱于军工。以下从行业驱动与估值角度展开分析:
中证军工指数:订单兑现与新质生产力共振
2025年为“十四五”规划收官年,军工体制改革滞后订单集中释放,光启技术、中船应急等企业订单同比激增80%以上。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中位(PE-TTM五年分位点48.73%),但航天航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方向贡献增量利润,北斗导航民用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无人机配送试点落地,推动军工指数进入业绩与估值“双击”窗口期。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稳增长依赖政策加码
基建行业呈现“传统稳增长、新兴高弹性”格局,但受地方政府债务率超警戒线(65%)掣肘,传统交通、能源项目落地节奏放缓。尽管新基建(如数据中心软硬件投入占比45%)与智能建造(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提供结构性机会,但中证基建工程指数近三年累计下跌7.91%,估值修复需等待专项债发行提速或REITs扩容。
中证军工指数兼具政策确定性、订单弹性及新质生产力催化,短期爆发力更强;基建指数需政策强刺激方可突破估值压制。若您希望优化资产配置,可联系我司开通低佣金VIP账户,享免费投研支持与策略定制服务,点击右上角即刻沟通!
发布于2025-4-29 11:16


分享
注册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13381154379
秒答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电话咨询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