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被动型基金在波动大时未必更抗跌,其抗跌性取决于跟踪指数的底层资产结构与市场环境,需结合指数类型与投资场景综合判断。
一、被动型基金抗跌性的“双刃剑”效应
指数成分股决定风险:若跟踪沪深300等大盘蓝筹指数(金融、消费占比超50%),在2022年熊市中回撤约20%,低于创业板指(-30%),但若配置科创50(半导体占比超40%),2023年单季回撤仍超15%,抗跌性弱于纯债基金。
行业集中度加剧波动:如跟踪中证白酒指数的基金,2021年行业政策收紧时单月跌幅达25%,而跟踪中证红利指数(高股息、低估值)的基金同期仅回调5%,行业特性直接决定抗跌能力。
二、抗跌场景与风险场景对比
抗跌场景:宽基指数(如上证50、标普500)在系统性风险中体现韧性,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标普500指数基金跌幅(37%)小于70%的主动管理型美股基金(平均跌幅42%),因分散持股避免单一公司暴雷。
风险场景:若跟踪单一赛道指数(如中概互联、纳斯达克生物科技),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中概互联指数基金跌幅超60%,远超沪深300的-21%,因行业估值泡沫破裂导致被动跟随下跌。
被动型基金的抗跌性本质是“指数特性”的映射,而非工具本身优势。右上角加微信,领取《指数基金抗跌能力测评表》及《股债金指数配置方案》,助您1个月内搭建“宽基打底+行业卫星”组合,3年最大回撤控制在15%以内,跑赢80%同类投资者。
发布于2025-4-29 09:17


分享
注册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17310177307
秒答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电话咨询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