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可转债基金最近业绩表现相对靠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市场环境因素
权益市场回暖:2024 年 9 月下旬以来,权益市场呈现回暖态势,带动中证可转债指数持续走高。如 2025 年截至 3 月 6 日,恒生科技指数年内上涨 35.82%,中证 2000 指数上涨 13.27%。可转债具有股性,正股价格上涨,可转债的转股价值和平价也随之提升,进而推动可转债基金净值增长。
低利率环境:当前市场无风险利率处于低位,纯债获取收益难度较大,而可转债在获取债券稳定收益的同时,还能通过转股分享正股上涨带来的收益,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增强,配置需求不断提升,推动了可转债价格上涨,为可转债基金带来较好收益。
供需关系失衡:从供给端看,2024 年转债数量首次出现下降,2025 年受监管控制和预案储备有限影响,预计发行规模在 400-700 亿,而到期有 850 亿,潜在赎回约 800 亿,净供给约 - 1000 亿。需求端方面,保险等资金配置需求增加,在低利率资产荒的情况下,供不应求推动可转债估值中枢抬升,利好可转债基金。
产品特性因素
进可攻退可守:可转债兼具债券与股票的双重特性,当市场上涨时,可通过转股享受权益资产带来的红利;当市场下跌时,又能依靠债券的稳定性有效控制回撤,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有效降低组合的整体波动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优势明显,业绩表现相对稳定且较好。
低溢价率优势:临近转股期的可转债大概率有低溢价率甚至是负溢价率,意味着更好的升值空间,持债待涨,合适的时候可直接卖出盈利,负溢价率的可转债转换成股票后卖出还能获取转股套利收益,部分可转债基金通过配置此类转债增厚了收益。
投资策略因素
精准把握市场机会:如中欧基金的可转债投资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策略,一是基于定价模型的 “价值策略”,捕捉低估品种的修复机会;二是结合波动率因子的 “交易策略”,把握右侧行情的弹性,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行情出现的信号,挖掘被低估的期权价值,为基金创造良好收益。
行业与个券选择:部分可转债基金在行业配置上相对均衡,对偏股和平衡型转债有一定超配,小幅放大了组合的弹性,如化工、银行、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转债,在相关行业表现较好时,为基金带来收益增长。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理财方面的资料,可以右上角点击微信咨询,我们这边有理财实战群,非常适合初学者,还有资深投顾老师一对一伴投指导,可以推荐给您。
发布于2025-3-12 12:41 北京
 当前我在线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
直接联系我
        
 
                        
 
                 分享
分享
                         注册
注册 1分钟入驻>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关注/提问
                         
                         咨询TA
咨询TA
             
                    
                     
                         13381154379
13381154379                     
                                                                                                
                                             
                                                                                                     
                 
         首发回答
首发回答
                                         
                 
             秒答
秒答 关注
关注
             分享
分享
                 追问
追问
                 
             踩
踩             举报
举报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109
109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