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时,入账方式主要取决于理财产品的性质。
**一、如果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通常持有期限不超过一年)**
1. **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 购买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比如公司花了100万元购买了一款短期银行理财产品,那么会计分录为: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 成本100万”,贷记“银行存款100万”。
   - 持有期间,如果有收益,比如获得了2万元利息。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2万”,贷记“投资收益2万”。
   - 到期赎回时,如果赎回金额为102万元(成本100万 + 收益2万),则借记“银行存款102万”,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 成本100万”、“投资收益2万”。
2. **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已经被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但部分企业可能仍沿用旧准则过渡期间的处理)**
   - 购买时同样按实际支付金额入账,如100万元购买,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成本100万”,贷记“银行存款100万”。
   - 持有期间,如果公允价值上升,比如上升了3万元,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公允价值变动3万”,贷记“其他综合收益3万”;如果公允价值下降则做相反分录。
   - 到期赎回时,如果赎回金额为103万元(假设公允价值未再变动),借记“银行存款103万”,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成本100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公允价值变动3万”,同时将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3万元转出,借记“其他综合收益3万”,贷记“投资收益3万”。
**二、如果是长期理财产品(持有期限超过一年)**
1. **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前提是公司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
   - 购买时按实际支付金额入账,例如花200万元购买一款长期债券型理财产品,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 - 成本200万”,贷记“银行存款200万”。
   - 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在持有期间确认利息收入等,根据实际利率法计算每期的投资收益。
2. **如果不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定义,可能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其他金融工具进行处理,与上述短期理财产品类似但考虑更长期限的因素,如利率波动风险、信用风险等对资产价值的长期影响**
有不懂之处微信详谈,点击右上方头像,祝您投资愉快!
发布于2025-1-14 14:12 广州
 当前我在线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
直接联系我
        
 
                        
 
                
 分享
分享
                         注册
注册 1分钟入驻>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关注/提问
                         
                         咨询TA
咨询TA
             
                    
                     
                         18788930328
18788930328                     
                                                                                                     
                         首发回答
首发回答
                                         
                 
             秒答
秒答 关注
关注
             分享
分享
                 追问
追问
                 
             踩
踩             举报
举报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740
740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
+微信
                             
                                 咨询
咨询 
                                                

 
                                                 
                                                 
                    
                     
                     
                     
                    

 
                     
                     
                     
                     
                     
                    
 
     
   
                        